成都小吃酥麻餅的做法?
主料:低筋面粉75g、細砂糖33g、玉米油15g、蜂蜜3g、水17g、熟酥麻籽10g
輔料:小蘇打0.5g
步驟:
1.用料
2.將白糖,蜂蜜,水,小蘇打倒入大碗,攪拌至溶化
3.加入玉米油
4.充分攪打至乳化
5.篩入低筋粉
6.調(diào)成軟硬適度的面團
7.搟成約0.5厘米的方形
8.表面刷水
9.撒滿酥麻籽
10.用搟面杖輕輕壓平
11.切成3X4厘米的方塊
12.擺入烤盤
13.放入烤箱,中層,上下火200度,烤約10-15分鐘
14.表面成黃褐色,出爐
小貼士
沒有酥麻籽,可以用芝麻等其它堅果替代,制作成不同口味的餅干。
撒滿酥麻籽后,用搟面杖輕輕碾壓,可以防止烘烤后脫落。
成都有什么清淡的小吃,
成都小吃歷史悠久、品種繁多,富有濃厚的地方特色。它同川菜一樣,在我國烹飪技術(shù)遺產(chǎn)的寶庫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成都名小吃品種繁多:以各色小面到抄手包餃;從糕團湯元到筵席細點;從涼抖冷食到熱飲羹湯;從鍋煎油烙到蒸煮烘烤,堪稱花色品種琳瑯滿目,甜咸酸辣各味俱全。
成都小吃是一個大的概念,它不僅包括各種糕餅、羹湯、及席菜細點,另外還有一個與外地小吃不同的地方,就是小吃還包括一些肉類食品,如“麻婆豆腐”、“夫妻肺片”、“棒棒雞”、“怪味兔”、“軟燒鴨子”、“小籠蒸牛肉”等等,這又是成都小吃的一大特點。
成都小吃之有名,還在于口味之豐富。成都小吃味特別多是其它地方小吃所不能比擬的,常用的口味就有香甜、咸甜、椒麻、紅油、怪味、家常、麻辣、咸鮮、糖醋、芥末、蒜泥等十余種,而每一種口味針對不同的品種又各有不同的使用方法和變化。
成都小吃除有名小吃外,眾多的地方小吃也膾炙人口。如“烤紅苕”“鍋魁夾鹵
您吃的辣的話還有白家肥腸粉,雙流的兔頭,廖排骨等也是不錯的選擇。
成都小吃是好吃.可是有點遠.有沒誰知道幾個小吃的做法的,我想在家自己試試
肥腸粉
口味及選料:
正宗的肥腸粉選用的是上等紅薯粉、菜子油及干紅辣椒、花椒等原料,鍋湯則是用肥腸、豬骨頭等以及多種佐料熬制而成。紅油飄香,霉干菜、榨菜末星星點點,炒黃豆焦黃渾圓。粉條糯軟,滿口留香。夾起顫巍巍的肥腸送入口中,只覺鹵香細膩,滑爽耐嚼。
做法:
先將泡好的紅薯放進沸騰的肥腸湯鍋里來回蕩幾下,撈起來后倒入已放好肥腸和調(diào)料的大口碗里,最后從湯鍋里舀一大勺沸湯沿粉絲澆淋下去,再往碗里放幾粒花生和幾抹蔥花即可。
一、用料:精粉
500克,雞蛋250克,白糖300克,紅糖50克,密瓜磚50克,橘餅50克,密櫻桃25克,密玫瑰20克,熟芝麻、熟花生仁、熟黑桃仁各50克,化豬油50克,酵母面50克,水、蘇打各適量。
二、制法:1、將面粉放入盆內(nèi),在面中放入用蛋液、白糖200克和紅糖化成的水,用手從一個方向攪成稠糊狀,半小時后再方入酵母面與適量的蘇打粉。
2、將花生仁、芝麻、桃仁搟壓成面,與白糖和各種密餞(切成細顆粒)拌和均勻,制著成甜餡。
3、將專用的烘糕鍋(或平底鍋)放火上,待鍋熱后,將調(diào)好的面漿舀入鍋中,用蓋蓋上烘制。待面中間干后,放入1克化豬油,再放入4克調(diào)制好的甜餡,最后用夾子將鍋中的糕的一邊提起,將糕夾折成半圓形,再翻面烤成金黃色即成。
一、蛋烘糕(咸):咸蛋烘糕外酥脆,里松軟,咸鮮,味美可口。用料:精粉500克,雞蛋250克,白糖300克,豬肥瘦肉250克,化豬油200克,榨菜200克,鹽、豆油、料酒,味精,胡椒面各適量。
二、制法:1、將肉切成細顆粒,榨菜洗后也切成細顆粒。將鍋燒熱,下肉炒散,下鹽、豆油、料酒,最后放入剁細的榨菜、味精,胡椒面,稍炒,起鍋制成咸餡。
2、面漿與烘制方法與甜餡蛋烘糕相同。摘自《成都風味小吃》。
柳林:芝麻餅香脆可口 “餅”好不怕巷子深(圖) 麻餅
黃河新聞網(wǎng)呂梁頻道訊(李勤)行走在柳林縣城區(qū)上背道,星海芝麻餅香味撲鼻而來。今年64歲的李星海從19歲跟姐夫打芝麻餅,已經(jīng)從業(yè)45個年頭了。
老李一邊打著芝麻餅一邊說,打芝麻餅可有講究了,面粉必須用溫開水和為面團、揉勻,再放入盆中發(fā)酵,必須發(fā)透,餅才能酥脆;如發(fā)不透,則燒烤出來的餅子死。只見老李說著,用手掐了一小塊面團,用小搟杖攤成厚餅,用手指勾取酥油一點,包入為餡,再搟成內(nèi)薄邊厚的餅胚,挨次放入小筐籮,用毛刷刷一次搭色液,接著撒上一層濕芝麻。老李掐、揉、搟、刷、撒、拿、放、擺動作嫻熟有致,令看者無不叫絕。
柳林芝麻餅原屬西域各族人民的面食,后從胡地傳入。東漢時流行于中原大地,從帝王至平民皆好食之?!?a href='/houhanshu/' target=_blank>后漢書》載:"靈帝好胡餅,京師(洛陽)皆食胡餅"。明代胡餅演變?yōu)闊炛悺C鞔Y一葵《長安客話?餅》;"爐熟而食皆為胡餅,今燒餅、麻餅、薄脆酥餅是也”。柳林芝麻餅的傳入時間,史料沒有記載,推測應在明代以前。
漢代傳入中原大地的芝麻餅,如今只有在柳林一帶代代傳承,并被柳林人發(fā)揚至“爐火純青”的地步。
不管你是土生土長的原住民,還是行色匆匆、浪跡天涯的過客,柳林碗團、芝麻餅總讓人欲罷不能,以致離開后仍對美味柳林津津樂道、念念不忘。一個小小的碗團、芝麻餅,一辣一香美味無窮,是柳林最具人氣、最具代表性的特色佳肴。
柳林芝麻餅作為一種地方特色小吃,熱食香酥味美、口感筋道,放冷后可作干糧,酥脆可口,既便于攜帶,還能長期保存。由于芝麻性溫和,能夠健胃消食,成為一種饋贈親友的首選。
其實,柳林碗團、芝麻餅背后的價值還不止于此,它跨越不同文化障礙,讓所有來柳林的游客認識了美食,進而對柳林這個“小北京”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這緣于碗團、芝麻餅文化的召喚。
東至縣美食。高山麻餅有近百年的歷史,是古徽道來往客商必備品 麻餅
東至縣,安徽省南部中心縣域之一,位于長江中下游南岸,地處皖江段南岸之首,是國家首批金融生態(tài)縣、國家雙擁模范縣市,中國科學技術(shù)先進縣,安徽省園林城市,皖江城市帶承接產(chǎn)業(yè)轉(zhuǎn)移示范區(qū)的南翼城市,長三角地區(qū)的成員城市,安徽省重要的印刷、機械、塑料、紡織、建材、化工中心基地。東至由1959年東流、至德兩縣合并組建而得名,全縣總面積3261平方公里,因相傳舜帝躬耕于此,堯帝聞其賢德,千里來訪,素有堯舜之鄉(xiāng)的美譽。
高山麻餅有著近百年的歷史,曾經(jīng)是江南古徽道來往客商進貨的必備品,手工制作,木炭烘烤,選用上等的面粉、白糖、冰糖等原料,經(jīng)制皮、制心、制油、制酥等程序后,制作成,然后粘上脫皮芝麻,烘烤而成。因其火工精當,制作成的麻餅黃而不焦,皮脆心軟,香甜可口。
菜糕是東至縣風味小吃。先將糯米放在水中浸透,搗碎加工成米粉,曬干貯藏起來。食時將糯米粉盛放在木盆內(nèi),加入適量水和微量酒釀,然后攪拌成漿糊狀,讓其發(fā)酵。當糯米粉糊發(fā)酵成蜂窩狀時,遂按甜、咸兩種蒸糕味道配料。配好料倒入蒸籠內(nèi),厚度均約一公分。蒸糕時,將蒸籠一層一層地疊放在鍋內(nèi),蓋好鍋蓋后,溫火先燒四五分鐘,旋即轉(zhuǎn)旺火燒十來分鐘,等鍋內(nèi)蒸氣上頂數(shù)分鐘后,再用溫火燒若干分鐘。蒸糕便成了。
升金湖大閘蟹,池州市特色水產(chǎn)品之一,產(chǎn)自于東至縣升金湖。升金湖,是國內(nèi)最大鶴類候鳥遷徙湖,素有“中國鶴湖”之稱,因湖中日產(chǎn)魚價值“升金”而得名,盛產(chǎn)大閘蟹、青蝦、麥魚、小河魚等名優(yōu)特產(chǎn)品。大閘蟹含有較多的維生素A,對皮膚的角化有幫助;對兒童的佝僂病,老年人的骨質(zhì)疏松也能起到補充鈣質(zhì)的作用。中國境內(nèi)廣泛分布于南北沿海各地湖泊,其中以長江水系產(chǎn)量最大,口感極其鮮美。
葛公豆腐之所以? ??贏得食客的青睞,首先是其優(yōu)良的品質(zhì)和獨特的風味,“白、嫩、鮮、香”是其主要特色。
東至米餃又名蒸米粑,是安徽東至傳統(tǒng)小吃,相傳起源于明朝初年。將秈米蒸至七分熟時,磨成細粉再加入適量的水和成面,然后將肉餡配以新鮮蔬菜做成餡料,包入其中上鍋蒸熟即可食用。
東至麥魚,麥魚是東至的特色水產(chǎn)品,近年來,東至縣對"東至麥魚"進行深度發(fā)掘和品牌塑造,使這一土特產(chǎn)成了一張地方"名片"。
東至鍋蓋面也稱鎮(zhèn)江小刀面,是安微省池池州市的一道地方特色傳統(tǒng)美食,成品的鍋蓋面具有軟硬恰當、柔韌性好等特點,是一道老少咸宜的小吃。鍋蓋面用的面條是“跳面”。所謂“跳面”,就是把和揉成的面放在案板上,由操作人員坐在竹杠一端,另一端固定在案板上,既上下顛跳,又似舞蹈,似雜技,反復擠壓成薄薄的面皮,用刀切成面條。
升金湖蝦丸,蝦丸中的原料是升金湖的蝦,營養(yǎng)豐富,富含多種蛋白質(zhì),可以增強人體免疫力,強壯體質(zhì)。蝦丸類制品的營養(yǎng)極為豐富,不僅蛋白質(zhì)含量高;還含有豐富的鉀、碘、鎂、磷等礦物質(zhì)及維生素A、氨茶堿等成分,且其肉質(zhì)易消化,是老少皆宜的營養(yǎng)佳品,還是身體虛弱、病后需要調(diào)養(yǎng)的病人極好的食物。
天臺山森林公園位于東至縣堯渡鎮(zhèn)國營梅城林場,公園分天臺山、西山、避暑山莊三大景區(qū)。境內(nèi)山勢峻峭、怪石嶙峋、洞奇色秀、林木蔥郁,石刻、廟宇點綴其中,相傳有美麗的神話和故事。 主要景點有:云中寺、玉屏瀑布、鎮(zhèn)龍洞、斷馬腰、文廟大成殿、梅公亭、鎮(zhèn)狐洞、銅魚山石刻、“壽”字摩崖石刻、寶衣圩石刻、梅山庵、云峰寺、石印洞等26處。 即:“堯渡疏船、梅亭古木、藍水澄波、二橋風月、三洞煙霞、王峰霽色、西岫斜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