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味沛縣:燒餅、八劈油條、熱粥煎包、菜盒子,哪樣是你的最愛?
圖文:小沛老頭
本文已獲作者授權(quán)發(fā)布
我們家鄉(xiāng)沛縣,除了悠久的漢文化和綺麗自然風(fēng)光之外,不無例外地還擁有著豐富的美食資源。長期以來,多樣的民俗風(fēng)情決定了我縣和其他地域有著不同的飲食文化,單是早點小吃就是花樣繁多,提起早點小吃,大家可能第一個想到的就是燒餅卷狗肉,口口相傳讓燒餅卷狗肉幾乎成了沛縣小吃和早點的代表。
其實不管在沛城街頭和鄉(xiāng)鎮(zhèn)還有好多有名的早點小吃,尤其是隱藏于小街巷里的攤點上,都有意想不到的的“絕活”讓你品嘗。在這里,我們把街頭的早點來個大集合,相信一定能讓你垂涎欲滴,胃口大開……
八劈油條。人們特別上了點年紀的人總是懷戀老攤點和老味道,鼓樓街西首老市場的樓群里,不管是寒冬還是酷暑,每天早上總會聚集著許多中老年人,圍在油條鍋前,耐心地等候著出鍋的熱油條。
年逾五旬屈師傅一家炸油條已經(jīng)是第三代了,尋常我們吃的油條是兩股,而屈家油條與眾不同的是八股。炸油條看似簡單,其實是件絲毫不可偷懶的活計,不然,做出的油條不是發(fā)不起來就是伸展不開,油條面的配方要根據(jù)季節(jié)的變化而變化,和面的手法也有講究,而且要面團要順著同一方向揉至光滑,有小的氣泡時才可以,充分醒透后在面案上切成長條形的臍子。
面團放到抹過油的案上,切成面劑條,取八條做成四下四上,依次放好,兩頭用手指輕按一下,抻成合適長條,捏住兩頭在油鍋內(nèi)抻幾下放入油鍋中,當油條漂上油面時,把相粘的條用竹筷撥開,每邊四條,成橢圓形,炸至金黃色出鍋即成。
八劈油條造型奇特,單股呈細長狀,便于咀嚼,而且香酥可口,輔以熱騰騰的熱粥,更是相得益彰,讓你的嘴巴停不下來。
熱粥。尋覓到了八劈油條,一定要喝熱粥,在沛縣民間有一種說法——喝粥吃油條。喝粥一定離不開油條,似乎這就是早點的絕配。
粥,在沛縣任一地方都可以見到,做法相似,但味道約不相同。粥的配料是有講究的,黃豆、小米、小麥的比例要合適,一般需要浸泡后再用鋼磨打成糊狀,然后把漿過濾出來,用大鍋煮開,慢熬一陣,出鍋前再撒進一些生大米,用粥的余熱把米泡開,喝在嘴里嚼著略有硬芯的米粒,味道極佳。此時若是有剛出鍋的熱油條,一脆一綿,當是絕配。
粥的特點是香味醇厚,一定要趁熱喝,所以,冬天的粥缸上都有厚厚的保暖層,盛粥時也有講究,要一勺舀好,不要攪動,如若攪動的話,一缸粥就可能湯汁分離,不能再喝了。粥有利尿的作用,參加高考的考生,入考場前早餐不能喝粥,否則使勁往廁所跑吧。
煎包。煎包成為沛縣名吃是當之無愧的,曾有人說過,來沛縣不吃煎包等于沒來沛縣。
沛縣曾流傳過“四大甜美”:黎明的覺,新做的衣,羊肉煎包,清燉雞。意思就是說羊肉煎包最為人愛,煎包,其實也叫"水煎包",有葷素兩種餡料,羊肉餡料的加工頗為考究,要選羊肉的前腿和肋扇肉,攪碎后加入蔥、姜、五香粉、香油、細鹽和粉絲調(diào)制,此時要大力的向一個方向攪動,直到餡料發(fā)黏,手抓不散。
包子的面比較稀軟,便于水發(fā),包好的包子逐個碼入平鍋中上爐,此時要倒入一舀子水,加水前,師傅總是要放入一小把面粉在水中,這樣在水煎的過程中,包子的底部會形成一層金黃的薄衣,待水聲消失,就要上油,在包子與包子的空隙處澆油,然后翻動煎到包子的三面呈金黃色,這就是通常人們說的“三面黃”,包子外焦里鮮,口感甚佳。
大約是七、八年前,羊肉煎包又有了新的變化——雞蛋焊煎包。熟透的包子出鍋后,趁著機會將打好的雞蛋漿倒入平鍋里,再把包子掰成兩半,按在雞蛋漿上,不一會,包子與雞蛋融成一體,別有一番風(fēng)味。如果煎包子的師傅不是太忙,一般會答應(yīng)給你做雞蛋焊煎包的。
沛縣城區(qū)的羊肉煎包以城南礦路口周家、居民點杜家和梁家最有名氣。
辣湯。辣湯其實并不太辣,也沒有辣椒,只是胡椒粉提起來的味,所以主要是胡椒的香辣。辣湯配料,主要是切的極細的豆腐皮和海帶絲,還有面筋條、粉絲等,做法并不復(fù)雜,各類配料在鍋里燒開后,放入洗好的面筋團,面筋團要盡可能地伸展開。
入水時要前后晃動,然后用長竹筷在水中快速攪動,大塊的面筋團就成了小小的面筋花,最后倒入洗面筋的面水,湯汁在鍋里翻邊時,再撒上一點時新蔬菜做點綴,一般是菠菜葉。
出鍋后也是放在與粥缸一樣的缸里保溫,師傅為你盛湯的手法非常利落,一勺整好是一碗,然后非常熟練地澆上一點帶有香油的醋,若是配上熱騰騰的羊肉煎包,包,絕對是早餐佳選之一。
不用說,此時您一定想品嘗一下了。喜歡喝就多喝一碗,寒冬季節(jié)可以祛除風(fēng)寒,不過里面有胡椒粉,容易上點兒小火哦。
瑪糊。
如同“啥”湯一樣,實在是找不出合適的字。
有人稱之為? ??二沫子”,就是我們常說的咸糊嘟吧,可以肯定的是,咸糊糊為以前老百姓日常裹腹的一種食品,過去生活資料匱乏,平時只能吃些稀的來填飽肚子,饅頭鍋餅和烙餅是奢侈的食品了。
所以,人們都煮一鍋略微稠些的咸飯來充饑,青菜、豆子、豆腐皮等一鍋熬,省時省事,由于有磨碎的黃豆在其中,鍋沿上總是有沸出豆沫,所以人們叫“豆沫子”“二沫子”,也就是當今的咸糊嘟。
至于為什么叫成瑪糊,至今也沒有明確的解釋。據(jù)說是從乾隆年間就有,沛縣的瑪糊是從沛縣的敬安鎮(zhèn)那邊傳過來的。
瑪糊做工沒有辣湯那么復(fù)雜。其配料一點也不比卻比辣湯少,甚至還多出半半拉拉的豆瓣,這可是瑪糊中不可缺少的配料,否則就不能叫瑪糊。
咸瑪糊里里有花生米、粉條、青菜、豆腐皮,有的還有麥糝、海帶絲等,配料與辣湯差不多,但是要遠遠比辣湯稠。沛縣城區(qū)和鄉(xiāng)鎮(zhèn)比較少見,城區(qū)的香城路中段有一家每天早上還有出售。
糝湯。糝湯魯南和徐淮地區(qū)特有的一種湯類食品,又名雞絲糝湯。很多人把“糝”讀作“啥”,糝湯都稱之為“啥湯”。由于文化水平的提高,漸漸地也都改成了糝(shei),糝湯里包含雞絲和麥糝,這兩種是必須的。
糝湯都是一直加熱,熬到半開狀,這是因為很多食客習(xí)慣滲湯必須要沖生雞蛋。沖雞蛋的手法也不一,把生雞蛋磕在大海碗里攪開,聽到竹筷與海碗的碰撞聲,甚是清脆悅耳,熱湯若是從碗的一側(cè)沖進,雞蛋花呈葉片狀,若是從碗的中間沖入,則成縷縷的絲條狀。
然后一般是顧客自己動手淋上澆上香油的醋,黏稠如粥,酸辣可口,撒點芫荽,熱氣騰騰,香氣撲鼻,讓人直咽口水,胃口大開。
沛城的鼓樓街東首7路公交站的六百碗糝湯,是用羊骨頭熬制的,多年來一直受到市民的歡迎。需要提醒的是,喝糝湯一定要捺著差點性子,性急喝不了熱糝湯。
菜盒子。菜盒子總是默默無聞地與油條為伍,凡是有炸油條的地方,一般都會菜盒子。菜盒子是由肉盒子演變而來的,上世紀七十年代時還沒有菜盒子的身影,只有肉盒子。
那時吃上一個肉盒子足可以值得炫耀一番。炸肉盒的面相比油條面要軟一些,揪成的面臍用手團成團,然后壓扁,填入粉絲、肥肉丁和大蔥、生姜、花椒面做成的餡料,包成包子狀,在案板上碾壓,將餡料均勻的搟到四周,手法要輕巧,不可破裂。
這時的面皮薄如蟬翼,呈透明狀,中間部位只剩下薄薄的面皮,放入油鍋用文火炸到金黃色,這樣的肉盒子四周綿軟,中間焦脆,有人在吃的時候,時常用筷子向中間一敲,面皮嘩的一下全部落在粥碗里,順勢喝上一口,脆生生,香噴噴,綿柔柔,唇齒生香。然后,再慢慢地吃? ??四周粉絲肉餡,花椒粉和肉丁的香味,嚼在嘴里,不忍下咽。
時過境遷,如今人們越來越注重養(yǎng)生,肉盒子漸漸演變成菜盒子,多是以粉絲和韭菜當餡料,味道自然也大打折扣了。
沛縣人大多從小吃面食,今生便與面食結(jié)緣,無論走到天涯海角,嘗遍各地名吃,對油條、菜盒、包子、酥餅之類的面食依然情有獨鐘,雖然品種不是太多,卻也不是太少,雖然不會相見恨晚,但也總是恰逢其時,或許這就是在沛縣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的早點品種的原因。
Hash:c79431e4e16cd995eb5aba431f92982e4121f746
聲明:此文由 愚伯的自留地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