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桃花源記》的原型可能在哪里:或為江西省
導(dǎo)讀:陶淵明《桃花源記》的原型可能在哪里:或為江西省 (一)陶淵明簡歷 (二)《桃花源記》的原型主要有以下幾說: (三)江西省或許是《桃花源記》的真正原型。
陶淵明自彭澤棄官歸來,著有“三大奇文”:一曰《歸去來辭》,二曰《桃花源記》,三曰《五柳先生傳》。這三大奇文影響巨大,而以《桃花源記》尤甚。
這是因為自陶淵明《桃花源記》發(fā)表以來,關(guān)于《桃花源記》的原型問題一直受到歷朝歷代文人騷客和地方政府的關(guān)注。為了將桃花源屬地?fù)?jù)為己有,全國先后有30多個地方在“據(jù)理力爭”。
要弄清楚《桃花源記》這個地理問題,不外乎下面三個途徑。一是從陶淵明先生生平、簡歷中尋找;二是從古今地理變遷中尋找;三是從陶淵明先生《桃花源記》原文或其他文本中尋找。一個人的生活足跡就那么多,不可能沒有蹤跡可尋。
(一)陶淵明簡歷
陶淵明(352或365年—427年 ),名潛,字淵明,又字元亮,自號“五柳先生”,私謚“靖節(jié)” ,世稱靖節(jié)先生,潯陽柴桑人。東晉末至南朝宋初偉大的詩人、辭賦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zhèn)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末一次出仕為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有《陶淵明集》。
陶淵明簡要經(jīng)歷:
1,陶淵明 ,世稱靖節(jié)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外祖父孟嘉,晉代名士。祖父做過太守;父親是個“寄跡風(fēng)云,寘茲慍喜”的人,具體事跡已不可考,但父親有一妾,看來陶淵明家境早先并不差。
2,八歲時,父親去世;十二歲時,庶母去世。家境敗落。
3,陶淵明自幼接受儒家、道家熏陶,喜歡清靜,特別喜歡看書,不喜歡同流合污。
4,二十歲時,陶淵明開始了他的游宦生涯,以謀生路。二十九歲時,他出任江州祭酒(暫時無法考證這是個什么官職)。不久便不堪吏職,辭官歸家。州里又召他做主簿,他推辭未去,依舊在家閑居。
5,隆安四年初(公元400年),奉使入都,一年后因母喪回潯陽居喪。
6,三年丁憂期滿,陶淵明再度出仕,出任鎮(zhèn)軍將軍劉裕參軍。
7,義熙元年(公元405年)三月,陶淵明為建威將軍劉敬宣參軍。
8,義熙元年(公元405年)八月,陶淵明最后一次出仕,為彭澤縣令。十一月,程氏妹(應(yīng)為他同父異母妹妹)卒于武昌,淵明作《歸去來兮辭》,解印辭官,正式開始了他的歸隱生活,直至生命結(jié)束。
9,義熙四年(公元408年)六月中,陶淵明家中火災(zāi),宅院盡毀,被迫遷居。
10,義熙十一年(公元415年),朝廷詔征他為著作佐郎,陶淵明稱病沒有應(yīng)征。
11,義熙十四年(公元418年),王弘為江州刺史,約于此年或稍后一二年結(jié)交陶淵明,二人之間有軼事量革履、白衣送酒。
12,元嘉元年(公元424年),顏延之為始安太守,與陶淵明結(jié)交,有軼事顏公付酒錢。
13,元嘉四年(公元427年),檀道濟聽聞陶淵明之名,去看望他,贈以粱肉,并勸他出仕,陶淵明卻拒絕了他,所贈粱肉也沒有收下。同年,陶淵明卒于潯陽。
桃花源記所說地址潯陽,即潯城、潯陽城,是今江西省九江市的古稱。因古時流經(jīng)此處的長江一段被稱為潯陽江,而古代縣治在長江之北,即潯水之陽而得名。別名:潯城、九江、柴桑、江州。
(二)《桃花源記》的原型主要有以下幾說:
一說是湖南常德桃花源《桃花源記》中的桃花源,有人認(rèn)為是在湖南的武陵,其根據(jù)就是《桃花源記》中有“武陵人捕魚為業(yè)”之句。于是,后人遂在湖南武陵置“桃源縣”,并附會出“桃源山”、“桃源洞(又名秦人洞)等等。這就是“湖南桃花源”一說的來源。
另一說在北方的弘農(nóng)、上洛一帶,是當(dāng)時“塢壁”生活的寫照。近現(xiàn)代關(guān)于桃花源到底所在何處、由何產(chǎn)生的最著名的討論,當(dāng)屬陳寅恪先生于 1936 年發(fā)表在《清華學(xué)報》上的《桃花源記旁證》。陳寅恪先生在他的《<桃花源記>旁證》中,指出《桃花源記》是一篇紀(jì)實之文,其中的內(nèi)容來自于真實之事,然后經(jīng)過考證得出了桃花源應(yīng)當(dāng)位于北方弘農(nóng)或上洛,所避之秦為苻秦而非嬴秦等結(jié)論。
至于北方的弘農(nóng)或上洛,陶淵陰一生也未曾去過,文獻資料又無其它鑿確證據(jù),因砒其“桃花源”之原型說,也不可信。
(三)江西省或許是《桃花源記》的真正原型。
主要根據(jù)有:
第一、歷史實事?lián)d:“秦始皇二十四年,王翦伐楚,懷王子熊繹(康王)避難于廬山谷中。翦追之急,天忽大風(fēng)雷雨,翦人馬不能前。得脫,遂隱身谷中不出。因名其谷曰康王谷”。 三志中關(guān)于楚王谷、康王觀之記載內(nèi)容亦同。 江西古為楚地,康王后裔避秦亂廬山谷中,與記中“ 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fù)出焉” 如出一轍,實為《桃花源記》 之歷史背景。
第二、地理淵源《水經(jīng)注》 云:“ 廬江水出三天子都,北過彭澤縣,西北入於江。”+ 釋慧遠(yuǎn)《, 廬山記》 云:“ 山在江洲潯陽南,南濱宮亭,其南嶺臨宮亭湖” 古廬山河乃桃花溪之原型也,此為《 桃花源記》 之地理淵源。
第三、籍緣說肖統(tǒng)《 陶淵明傳》云:“陶淵明,潯陽柴桑人也”。其《還舊居》 詩云:“ 疇昔家上京”,上京即現(xiàn)星子縣城西三里許的玉京山??低豕染驮谔諟Y明的家鄉(xiāng)附近,位于他的第二與第三舊居。
第四、典故說陶淵明及陸靜修結(jié)為摯友,常往來談經(jīng)論道。然,慧遠(yuǎn)因潛心修行,影不出山,跡不落俗,送客不過虎溪橋? ??偶有一次,三人談到興濃,失足走過虎溪橋,引得山上護寺神虎勃然大吼,方才恍悟止步而相視大笑,后人傳為 ”虎溪三笑“ 精辟典故。 而陶、陸往返必由之徑,唯由醉石經(jīng)康王谷抵東林寺的山間古道,足見其對谷中環(huán)境、風(fēng)情、景色盡致熟知。
第五、人物證康王谷中,至今有康王觀及康王城遺跡。半山康村,康姓村民六七十人,祖輩延傳至今,凡康、熊二姓皆不得通婚(蓋熊為康王姓氏),故緣為楚王之后裔,乃以康王之封號‘康”為姓,是為”康王谷—桃花源”之有力人證物證耳。
第六、學(xué)論全國各地學(xué)者對康王谷乃《桃花源記》創(chuàng)作原型,均有共識。1986年于星子縣召開全國性陶淵明研究學(xué)術(shù)會期間,與會著名學(xué)者均實地考察了康王谷,對谷中“桃花源”般環(huán)境模式異口同聲贊嘆不己。
當(dāng)然,陶淵明先生寫《桃花源記》這篇文字的目的,只是有感于社會復(fù)雜、浮躁,因此,他在《桃花源記》里的地址究竟是指哪里,反倒變得并不那么重要了。因為他本來就不是專指哪一個地方,而是虛構(gòu)了一個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之地。那里沒有剝削、沒有爾虞我詐,沒有貪污腐敗,沒有迎來送往,沒有誰高誰低,大家男耕女織,和睦相處,各忙各的,這或許才是陶淵明寫作《桃花源記》這篇文章的真正目的。
Hash:73a082ccf277f4bbfffb4665b9e912a6bbb39093
聲明:此文由 佚名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