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国产成人精品视频app,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高清视频,中文字幕不卡在线高清,精品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五级,美女胸屁股无遮挡,久久久久久91香蕉国产,美女图片大黄

歷史輝煌的彌水文化(下)

點擊查看

(三)輝煌燦爛的夏商周

彌水流域自古有齊、紀、萊、箕等東夷氏族部落方國,它們都形成在龍山文化時期,由方國延續(xù)發(fā)展到城邦之國、諸侯國。齊國在彌水以西,益都蘇埠屯、邊線王、益城村一帶;紀國在彌水以東,以紀臺為中心的周邊地區(qū);萊國初在萊州、彌濰之間,后在昌樂周邊地區(qū),最后移居東萊;箕國在箕山及其以南地區(qū),箕山因此而得名。它們都是從上古時代發(fā)展而來?;茉缫堰w移,只留下箕山之名,成為歷史的印記。紀國于春秋時期被齊襄公所滅,使其“大去其國”。萊國,因太公“七次”伐萊,被迫東遷至東萊,最后被齊國所滅。唯有齊國延續(xù)到公元前221年,被秦所滅。齊國(據(jù)晏嬰所記述)有近兩千年的歷史,成為歷史上維系時間最長的國家。

彌水是齊國的誕生地,彌水文化是齊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彌水文化離不開齊文化。齊文化由兩大部分組成:一是西周以前的齊國文化,它是鮮為人知的東夷文化的一部分,是應當填補的歷史空白。二是西周初年,姜太公所封的齊國。即周代齊國文化。下面逐一論述。

(1)臨朐西朱封古國

臨朐西朱封故國遺址,位于臨朐城南郊,彌水西北岸臺地上。西朱封街東端的西朱封村南側(cè),曾出土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夏商周文化遺跡,一脈相承。出土面積約60多萬平方米。歷史文化內(nèi)涵極為豐厚。從出土石制生產(chǎn)工具鏟、鐮、刀、鏃、斧、鑿等分析,此地曾是一處原始農(nóng)業(yè)發(fā)祥地。此地出土有精美絕倫的蛋殼陶高柄杯、玉器等。說明彌水流域龍山文化手工業(yè)工藝水平已相當高超。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臨朐西朱封遺址

1989年,山東文物研究所與中國社會科學院曾分別對其進行發(fā)掘。發(fā)現(xiàn)迄今為止,龍山文化時期的三座罕見的大型貴族墓,內(nèi)有大量隨葬品。這些墓葬的發(fā)現(xiàn),對探討、研究原始社會末期龍山文化的社會性質(zhì)、經(jīng)濟發(fā)展狀況。原始文明程度、墓葬制度、國家起源等,都提供了大量寶貴的實物資料。在學術(shù)界引起了廣泛的關(guān)注。

從西朱封遺址面積之大,墓葬規(guī)格之高,在當時已具備了是一處統(tǒng)治中心城市的條件。因此,西朱封遺址應當是一個彌水流域的重要“方國”,是一處“王國”所在。

西朱封故國,位于彌水西北畔,周圍山水相宜,氣候四季分明,自然條件得天獨厚,非常適宜人類居住,繁衍生息。從出土文物可知,此地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夏商周文化一脈相承,這一古國一直延續(xù)下來。史載,此地是姜姓逄伯氏王國。西朱封故城應是逄國之都。西漢是菑川懿王子劉奴的封國。

(2)朱虛古國

朱虛故城,位于今臨朐城東四十余里柳山鎮(zhèn)城頭村西北,杜家莊以南。城東為孟津河,東南流。南有護城河,匯于孟津河。今城頭村以東為昌樂縣界。朱虛故城東西500米,南北400米。中間有十米寬南北大街,地面鋪石子。城內(nèi)有大型房屋建筑遺跡,土人呼為“大堂地”。城西北角尚有七米多長一段地基,是土城墻基遺存。東西兩端被建筑物所壓。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臨朐朱虛故城

據(jù)史料記載,此地曾是堯之長子所封之處,稱帝丹朱。西漢為侯國,《漢書·王子侯表》:“朱虛侯章,齊悼惠王子,五月丙申封?!睎|漢為朱虛縣,屬北海郡,北海相孔融管轄之地,青州黃巾軍興起,孔融大量召集士兵,講武訓練,積極鎮(zhèn)壓農(nóng)民起義軍,趁黃巾軍將領張饒帶兵二十萬從冀州回來之際,帶兵迎擊,結(jié)果大敗。于是收集散兵保住朱虛縣(縣城即今山東臨朐縣東柳山鎮(zhèn)城頭村)。隨后齊集吏民四萬余人,筑城邑,建學校,彰儒術(shù)。舉薦賢良、方正,有道的有鄭玄、彭璆、邴原等?!稌x書·地理志》:“朱虛,屬徐州東莞郡?!薄端螘ぶ菘ぶ尽罚骸爸焯摿睿皾h瑯琊,安帝永初元年(107)屬北海,《晉太康地理志》屬城陽?!敝钡剿宄焯摓楹顕驗榭h邑長達千年之久。朱虛因丹朱而名,丹山、丹水等皆源于帝丹朱。

(3)彌濰流域夏都斟灌、斟鄩考

關(guān)于夏王朝初年之都斟灌、斟鄩所在位置,歷史上有兩種說法,史學界無定論。一說在河南;一說在山東。哪種說法正確?這是第一個謎團。古青州彌濰流域有幾個夏都斟灌、斟鄩?史學界對此亦無定論,這是第二個謎團。經(jīng)考證,第一個謎團,兩者皆對,都是正確的。河南有夏都斟鄩和斟灌;古青州彌濰流域亦有夏都斟鄩和斟灌。其原因,與第四代夏王帝相有關(guān),它是由于“太康失國”造成的。第二個謎團,青州彌濰流域到底有幾個夏都斟鄩和斟灌?《漢書》應劭注云“古斟灌,禹后,今壽光灌亭是;古斟鄩,禹后,今平壽斟亭是?!薄独ǖ刂尽罚骸罢骞喙食?,在青州壽光縣東五十四里;斟鄩故城,今青州北海縣是?!笨磥?,斟鄩在濰縣,斟灌在壽光,似乎已成定論。換言之,青州彌濰流域只有二斟。其實不然,因為帝相來到青州彌濰流域所建夏都并不止兩個,在澆師的逼迫下,先后建立了三個夏都,即是說,青州彌濰流域有三斟。今壽光地不但有夏都斟灌城,還有夏都斟鄩城。壽光有大量事實,有碑刻、墓志銘、村名、譜牒、壽光縣志、明嘉靖青州府志等歷史記載,皆能證明彌水以西壽光之地曾有夏都斟鄩城。歷史應尊重史實,不能用靜止的觀點,武斷的定為兩處,誤導后世。

濰坊市文物保護單位——壽光斟灌城遺址

先談斟灌、斟鄩的概念、內(nèi)涵、起源。夏朝初年,正是氏族部落方國時代,各個氏族部落往往以自己所在地建立起來的氏族部落方國。方國,即城邦之國,城即國,國即城。邦國與城的名稱往往就是氏族部落的名稱。因是自己氏族傳承的名稱,也是祖根的記憶、延續(xù)。故遷國、遷都必須要帶上原來的國名、都城名,這就是古代人的信仰與習俗,不能忘了祖根。斟灌、斟鄩是夏王室氏族部落,也是夏朝初年的都城。《汲冢古文》:“太康居斟鄩,羿亦居之,桀亦居之”。朱右曾、王國維《輯校古本竹書紀年》:“太康居斟鄩,后相居商丘,又居斟灌”?!妒辣尽ぞ悠罚骸昂笙嗑由糖稹薄!吨駮o年》:“帝太康、仲康居斟鄩,帝相居斟灌”、“羿入居斟灌”,“斟灌之墟,是為帝丘”。從上述歷史文獻可知,斟灌、斟鄩就是夏朝初年,夏王的都城?;蛟普遴墸蛟普骞?,皆夏都也。

《左傳·哀公七年》:“禹會諸侯于涂山,執(zhí)玉帛萬國”?!秴问洗呵铩び妹瘛罚骸爱斢碇畷r天下萬國,至湯而三千余國”??芍某跄辏柯浞絿?。夏王朝就是這許多部落方國的大聯(lián)盟。夏初,古青州彌濰流域便是夏后姒姓部落封國所在之地。

夏朝初年,“太康失國”,后羿、寒浞執(zhí)夏政。太康之弟仲康被立為夏王,名為夏王,實同木偶傀儡,成天提心吊膽,心情憂憤,郁郁而死。仲康之子后相又被立為夏王,仍是個傀儡。后相親眼看到了父親的悲慘下場,不愿重蹈覆轍。便趁監(jiān)視自己的人松懈之機,乘機偷偷逃出國都斟灌城,來到山東青州彌水流域、濰水流域,投靠了夏王室的同姓部落斟灌氏和斟鄩氏的姒姓部族。自啟至后相,僅四世,安宗法而論,尚屬有服之親,后相在危難之際投奔于古青州彌濰流域宗親姒姓封國,實屬必然。夏王后相被迫來到此地,便在彌水流域姒姓封國領地上建起了夏王朝新的都城斟鄩、斟灌,從此,古青州有了斟灌、斟鄩城。彌濰流域的夏都斟灌城、斟鄩城就是夏王朝第四代夏王后相的都城。這就是史書所載的“后相居斟灌”、“后相居商丘,又居斟灌”?!妒酚洝は谋炯o·正文》引臣瓉曰:“斟鄩在河南,蓋后遷北海也?!睋?jù)此可證,青州北海彌水流域的斟鄩是由河南遷移而來,與歷史事實相符。

帝相來到青州彌水流域建立的第一個都城斟鄩城當在今壽光的“過宋臺”(見明《嘉靖青州府志》)周邊一帶。明·黃激《重修臧臺道院記》刻曰:“斟城之西有一臺焉,邑志云馬陵臺,土俗之稱則曰臧臺。”《明·嘉靖青州府志》卷十一載:“壽光縣城,古斟鄩地也,周三里半,闢門五,東曰宣和,西曰閱豐,南曰納凱,其余東西二門無名……”據(jù)此可知,斟鄩是在今彌水流域壽光地,并且都城斟鄩與臧臺的位置是東西方向,相距不遠。斟都在東,臧臺在西。壽光侯鎮(zhèn)仉村元代《李氏墓志》刻記:“益都路斟鄩之東北李成口人也?!痹娑悸肥侵附褚娑汲?,稱益都府,壽光縣歸益都路管轄。從《李氏墓志》知,侯鎮(zhèn)仉村是在“益都路斟鄩之東北”。換言之,后相夏都斟鄩城當在侯鎮(zhèn)仉村之西南,與明·黃激《重修臧臺道院記》所云完全吻合,說明夏都斟鄩城當在今咼宋臺(過宋臺)附近的壽光地。漢初,斟鄩易名壽光縣,屬青州北海。

《漢書·地理志》曰:“劇縣有義山,蕤水所出也。北逕箕山東,俗亦名之為青水矣。堯水又東北逕東、西壽光二城間。應劭曰:壽光縣有灌亭。杜預曰:在縣東南,斟灌國也?!睋?jù)此可知,壽光有東西二城,西為斟鄩城,東為斟灌城是也。

關(guān)于斟鄩城,至今,壽光有許多關(guān)于斟鄩的古代碑石刻記,皆可為證。壽光舊城隍廟《元靈顯觀碑記》載:“青社之邑有六,壽光縣乃古斟鄩氏之國,漢之平壽縣,唐武德中而廢,貞觀八年復興為縣,今古城是也?!惫懦墙?a href='/daobei/' target=_blank>道北馮《元馮洎神道碑銘》刻曰:“斟鄩北遷,松柏參天,是為下馬之陵,過者懔焉?!睋?jù)此可知,“斟鄩北遷”,說明后相的都城斟鄩在澆師的攻打下,被迫遷移,另建新都,這是事實。斟鄩都城遷移后,其都城附近的馬陵臺(過宋臺)上松柏參天,后人看到松柏參天的馬陵臺(過宋臺)皆感懔然,敬而畏之。官臺《元創(chuàng)修公廨之記》載:官臺鹽場“四際圍之僅二百余里,東渉于彌,西被于淄,南接斟鄩,東北距海。其地廣斥,乃利國煮鹽之地也?!睋?jù)此可證,斟鄩之都是在彌水以西,官臺鹽場以南,今咼宋臺(過宋臺)附近是也。

太康失國,夏王后相逃離河南來到青州彌水流域后,寒浞唯恐后相召集夏朝在青州一帶的夏后氏部落返回國都復仇,便命自己的長子澆率大軍來到青州彌水流域。后相與此地的姒姓部族聯(lián)合起來,同澆的東夷軍隊展開了激烈地斗爭。東夷部族的伯益、伯明等氏族部落也聯(lián)合起來,形成了東夷族和夏侯族兩大陣營,在彌水流域一帶展開了你死我活的斗爭。蘇埠屯、口埠、戴樓、伯益之都(邊線王遺址)、過宋臺(今稱咼宋臺)、益城村等地成了夷夏斗爭的主戰(zhàn)場。王獻唐《山東古國考》曰:“夏代齊地多姒姓之國……益都復有姒姓族徽銅器。知此一帶,不特為帝相、少康兩代戰(zhàn)爭之中心,且為夏代王室分封之集團矣?!?從王獻唐《山東古國考》所知,帝相所居住的夏都斟鄩當在彌水以西今青州與壽光交界之處。與眾多史料所載相吻合。

青州魯北平原,自古是少昊東夷之地,這里居住著大量的東夷部族,強悍的東夷部族都紛紛參加了這場浩大的夷夏斗爭中。但后相夏后氏部族畢竟勢力單薄,被寒浞長子澆所率軍隊攻打下,被逼只好再次向東遷移,另立國都,即斟灌城?!秹酃饪h志》載:“斟灌故城在壽光東五十四里?!边@便是上述《神道碑銘》所刻“斟鄩北遷,松柏參天……”。因古代的方國、封國都很小,按古代的方位,第二個夏都斟灌城,應在第一個夏都斟鄩城的東北部,故稱為“斟鄩北遷”?!独ǖ刂尽份d:“斟灌故城,在青州壽光縣東五十四里;斟鄩故城,今青州北??h是?!薄渡綎|古地名辭典》載:“斟灌國,在壽光鎮(zhèn)東北44里,留呂鄉(xiāng)斟灌城里村?!笨芍?,后相的夏都斟鄩、斟灌皆在今壽光之地,這就是夏王后相在青州彌水流域所建最初的夏都。

今考,斟灌故城在今壽光市洛城街道辦事處斟灌城里村的以東、以西、以北。斟灌城里村在斟灌城內(nèi)的西南部。其斟灌城墻尚殘存一部分,在斟灌城里村東約二里,殘存城墻恰是城墻的東南角。城南墻約有百余米,城東墻約有幾十米,高約三至五米。斟灌城南北1200米,東西長1500米,呈長方形。2011年3月,濰坊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保護單位。并立“斟灌城址”碑于殘存城墻東南角之路北側(cè),南向。

然而不久,在澆師的逼迫下,后相之師節(jié)節(jié)敗退,來到濰水流域的夏后姒姓部族封國之地,再次立都,這就是歷史所載濰縣與安丘縣之間的斟鄩城,即今安丘縣城東北三十里杞城廢墟,淳于故都也?!稘h書》杜預曰:“斟鄩,在平壽縣東南。”《水經(jīng)注》謂安丘東北之淳于,為古斟灌國。葉氏《續(xù)山東考古錄》記為斟鄩。今考,斟鄩、斟灌實為一地,濰縣與安丘交界之地也?!渡綎|古地名辭典》載:“斟鄩國,《后漢書·郡國志》:平壽有斟城?!奔凑遴墖迹z址在今濰坊市坊子區(qū)東北,清池鎮(zhèn)治渾街村西?!笨芍?,后相在濰水流域所立是第三個夏都,或云斟灌,或云斟鄩,皆夏王室氏族也。后相之師終因寡不敵眾,最后失敗,后相被殺,斟灌國和斟鄩國全被消滅,其殘余勢力遠離彌濰流域,逃至今山東西北的德州一帶?!洞呵铩吩唬骸跋骞哪?,澆用師滅斟灌與斟鄩氏”。這便是“澆帥師滅斟灌,伐斟鄩,大戰(zhàn)于濰,滅之。遂弒相?!睗菜鞂浰饔虻恼骞唷⒄遴墖臑椤斑^國”,寒浞長子澆任國王;將濰水流域的斟鄩、斟灌國改為“戈國”,由寒浞次子豷任國王。青州彌濰流域的第一次夷夏斗爭,以后相之師的失敗而告終。從此青州彌濰流域有了“過國”和“戈國”。

“過宋臺”至今尚存,原屬夏后氏姒姓斟鄩國都,被澆消滅,成為伯明氏澆所立過國的城臺,它記憶、見證了夏初彌水中下游地區(qū)夷夏兩大部族浴血奮戰(zhàn)、殘酷斗爭的場面,“過宋臺”就是4000年留下的歷史佐證。

正當夷夏雙方戰(zhàn)斗激烈的時候,后相的妻子后緡得知帝相已死,便從圍墻破洞中逃出,躲避開澆所率領的東夷兵士,偷偷返回了自己的娘家有仍氏,有仍氏也是夏后氏部落的一支,有仍氏在今山東金鄉(xiāng)一帶。不久,在娘家生下了遺腹子少康。后緡把眼淚咽到肚里,把仇恨埋在心底,她決心將少康撫養(yǎng)長大成人,為自己的父親報仇雪恨。少康長大知道自己的身世后,便立志復仇報國,重新奪回政權(quán),復興夏王朝的基業(yè)。外祖父看到少康小小年紀卻有大志,滿心歡喜,遂命他在有仍氏族中擔任牧官。少康利用空余時間學習鉆研兵書,學習排兵布陣,糾集豪強武士,尋機報仇復國。不料,寒浞的兒子澆打聽到了后相遺腹子少康的下落,便派手下大將椒率兵來到有仍氏居住的地方,到處搜捕少康。不得已,少康只好逃到舜的后代有虞氏部落,被有虞氏部落任用為庖正,負責管理廚房膳食等事務。有虞氏首領虞思見少康年輕有為,才干出眾,十分欣賞,遂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嫁與少康為妻。又將一處叫做綸的地區(qū)劃給他做封地。從此,少康不但有了家庭,還有了一片肥沃的土地和不少的士兵,為報國復仇建立了自己的根據(jù)地和武裝力量。少康以自己的封地為據(jù)點,糾集了夏后同姓族斟灌氏、斟鄩氏的余眾,招攬昔日夏王室舊部官吏。就在此時,夏王朝原來的舊臣靡也聚集了眾多人馬,準備擁立少康復國,重建夏朝。靡本是太康手下的大臣,太康失國后,他投靠了后羿,奉后羿為主。后來,寒浞謀殺后羿篡權(quán),靡陷于極度恐懼之中,唯恐禍及自身,便逃離了這一是非漩渦之地。到處招兵買馬,招募天下武士,聯(lián)絡同姓部族,企圖與寒浞抗衡。后來,他聽說后相之子少康立志復國,便與少康取得了聯(lián)系,欲立少康為夏王。并共同討伐寒浞。但這時寒浞已死,由長子澆繼承王位,駐扎在夏朝的故都安邑。少康的武裝力量很快壯大,在靡以及同族邦國的協(xié)助下,遂將東夷后羿的有窮國消滅。澆在彌水流域的“過國”和豷在濰水流域的“戈國”,因失去了澆的支持,很快被靡的大軍所摧毀,“過國”、“戈國”從此消失。

少康與靡的聯(lián)軍,浩浩蕩蕩殺奔夏朝故都斟鄩、斟灌(后稱安邑),將澆一舉殲滅,重新建立新的夏王朝統(tǒng)治政權(quán)。自太康失國,中間歷經(jīng)后羿、寒浞、澆三代,至少康復國,夏王朝失去政權(quán)40余年。少康重新復國后,將夏都遷至陽翟(今河南禹縣)重建都城。在少康的治理下,夏朝出現(xiàn)了較為穩(wěn)定的政治局面,被史學家稱為“少康復國中興”。

少康復國后,東夷齊地完全成為夏王朝的天下,彌濰流域的斟灌城(古國)和斟鄩城(古國)之名卻永遠留在了青州大地上。從此,河南、山東兩地便都有了斟灌城(古國)和斟鄩城(古國)。這一事實說明,夏朝初年不但河南有夏都,山東彌濰流域也有夏王朝的都城。山東的夏都就是第四代夏王后相所立的都城。商滅夏后,湯仍封夏王室姒姓于彌濰流域,其名仍曰“斟鄩”、“斟灌”。王獻唐《山東古國考》:“近由契金文字求之,知此氏族,確有一支,歷夏、商至周,散居益都一帶,其族即夏禹之王室后裔也。”故青州益都蘇埠屯自宋代出土大量姒姓族徽“亞醜”銘文器等,如:鼎、觶、斧、戈、矛等,流傳全國,而不知出土之地也。蘇埠屯出土之商代器物可以與殷墟安陽小屯村相媲美。知彌濰流域不但是夏王朝的國都,直到商周斟鄩、斟灌二城仍然存在。

通過彌濰流域夏朝初年的夷夏斗爭,傳遞了一個重要信息,說明夏王朝初年的版圖領域,只能到達古青州的彌濰流域?!疤凳焙?,夏王朝政權(quán)旁落,羿浞代政。夏王后相被迫來到青州的彌濰流域,投靠夏王朝在青州彌濰流域的夏后姒姓封國。夏王后相被寒浞長子澆的軍師所逼,節(jié)節(jié)敗退,先后在彌濰流域建了三個都城,在今壽光一帶有兩個,分別曰“斟鄩”、“斟灌”。在今濰縣與安丘之間的坊子一帶也建有一個夏都,或曰“斟鄩”,或曰“斟灌”。“斟鄩”也好,“斟灌”也罷,它們都是夏王室之都,是夏王室氏族部落方國名稱的傳承與延續(xù),其含義相同,就如同“長安”和“西安”,“北京”與“北平”一樣,都是都城,稱呼有別。后世之人,不必在名稱上太過較真。假如夏王室在濰水以東還有姒姓封國,后相必定還要敗退,因為他還有一根最后的稻草。遺憾的是,他再沒有投靠的地方,只能就擒被殺。這一事實,說明夏朝初年疆域最東只能到達彌濰流域。這與歷史文獻所載完全相符。

史載“太康失國”40余年。寒浞之子澆生于斟灌。《水經(jīng)注》載:“寒浞亦因逢蒙弒羿,即其居以生澆”。澆長大后奉父命來到青州彌濰流域,消滅夏王后相之師。后相的遺腹子少康出生在今山東金鄉(xiāng)一帶的有仍氏部族,長大后,又滅了澆的“過國”和豷的“戈國”。如此計算,夏王后相在彌濰流域的時間最多不超過20年。十余年的時間,兵戈奮戰(zhàn)、浴血疆場,連續(xù)三次遷都,最后失敗被殺。時間雖短,三個夏都的名稱卻留在了青州彌濰流域。因為歷史久遠,又是半信史時代,史載不明,導致彌濰流域的斟鄩、斟灌之都及其位置撲朔迷離,成了難解之謎。

(4)蘇埠屯商都文化

相傳,商王朝自仲丁到陽甲,內(nèi)部發(fā)生了長期爭奪王位的斗爭,使商的國勢迅速衰弱,同時,由于黃河泛濫,洪水為災,導致政治權(quán)力中心經(jīng)常遷移,史載有五次遷都,遷都到何處?

▲拍攝于1991年的蘇埠屯商墓群全貌

(1)商的祖先契因助禹治水有功,被禹封到亳(河南商丘)。傳至湯,滅夏建商王朝,都商丘。第十一代商王仲丁遷隞(河南滎陽附近)。第十三代商王河亶甲遷相邑。第十四代商王祖乙遷庇。第十八代商王南庚遷奄,史載“奄”有三說,一說在曲阜,一說在萊蕪,一說在益都。第二十代商王盤庚遷殷(河南安陽小屯村)。南庚遷奄的奄在何處?此奄非魯奄,亦非萊奄,實乃商奄也,其址在益都?!把佟保斠?。原是居住在蒙山一帶崇龜?shù)牟孔?,很早已遷移魯北東夷地區(qū),被東夷所同化,是商的屬國,故稱商奄,盤庚遷殷后,商奄仍存。周滅商后,武王崩,成王年幼繼位,管、蔡、武庚、東夷五侯共作亂。《魯周公世家》曰:“管、蔡、武庚果率淮夷而反。周公乃奉成王命,興師東伐”?!洱R太公世家》曰:“管蔡作亂,淮夷畔周,乃使昭康公命太公曰:東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五侯九伯,實得征之”。成王命周公東征,同時昭康公命太公討伐東夷五侯。并指定了討伐的范圍。這次平叛分兩線作戰(zhàn),周公與長子伯禽為南線;太公與長子伋為北線。三年平叛勝利,成王將太公平叛的東夷五侯之地“益封”給太公。此乃“二次安周”。太公所討伐的東夷五侯中就有薄姑、奄、熊等。據(jù)此可證,商奄必在魯北東夷地區(qū),即青州之地。益都蘇埠屯出土商墓群,便是南庚所遷之商奄的實物證據(jù)。

(2)據(jù)歷史學家李白鳳先生考證,南庚遷都到“商奄”,“商奄非魯奄”,“實在益都而非在曲阜”。

(3)據(jù)考,因商是東夷部族,《詩經(jīng)·商頌·玄鳥》載:“天命玄鳥,降而生商”。玄鳥,即燕子,與伯益是同族?!渡瞎攀穼д摗罚骸安嬖趥髡f中為玄鳥之后裔,本人又能調(diào)馴鳥獸,其后裔又有鳥身人言,其與鳥之關(guān)系若是其密切也”?!渡袝芯恐v義》:“益即燕,亦即玄鳥,玄鳥本東方氏族崇拜之神鳥……”?!妒酚洝で乇炯o》:“伯益為贏姓,贏與燕同音,即贏字,亦是燕鳥之意。贏姓諸國乃鳥夷之族”。據(jù)此可知,商部落和伯益氏族部落同屬以玄鳥為圖騰的部族?!妒酚洝ひ蟊炯o》載:“殷契母云簡狄,有娀氏之女,為帝嚳次妃。三人行浴,見玄鳥墜其卵,簡狄取吞之,因孕生契”。相傳帝嚳生于窮桑(西海之濱,即魯北平原),可知,契生于窮桑之地。商是少昊鳥部落圖騰的一個東夷氏族部落,生活在魯北平原的“窮桑”之地。青州魯北平原是東夷的天下,這里有眾多東夷氏族部落方國,是商的同盟軍,他們都是擁商反夏的,是商的后方大本營。再者河南地區(qū)洪水成災,所以,遷都至青州東夷之地,特別彌水流域,是最好的選擇。從彌水流域蘇埠屯出土大量商代王朝貴族墓葬群,便足以說明彌水流域曾是商朝的國都。

(4)歷史文獻記載和考古出土證明,國君墓葬必在城畿附近,蘇埠屯商墓群距都城“邊線王古城遺址”僅十余里,并且也在彌水西畔,是風水寶地。

▲蘇埠屯商墓遺址發(fā)掘現(xiàn)場

(5)益都蘇埠屯遺址,發(fā)掘商代王朝貴族墓葬群,出土青銅器約有千余件,帶銘文者約百余件,鑄造銘文、形制、內(nèi)容皆與商畿相同。殷墟婦好墓僅出土青銅器468件,共出土文物1928件。

(6)蘇埠屯大墓出土大銅鉞兩件,形體碩大,卓然不群,這是王權(quán)的象征,在全國也只有殷墟婦好墓曾出土兩件。

(7)1973年至1978年,文物普查時,在蘇埠屯征集到一批商代青銅車馬器,共有 400余件。古代車馬器是王權(quán)的象征。古車研究專家考證,益都蘇埠屯商代墓葬出土青銅車馬器的形制幾乎與安陽殷墟出土的車馬器完全一樣,專家皆認為殷都安陽出土的車馬器其制造工藝是從益都蘇埠屯傳入的,既是說,益都蘇埠屯曾經(jīng)是商代的國都。

(8)蘇埠屯商墓出土大量帶有銘文的銅器,有兵器、酒食器、樂器、玉器、陶器、石器、骨器、蚌器等,數(shù)量之多,種類之全,可與王畿相匹。安陽殷墟發(fā)現(xiàn)的很多高級文物都與益都蘇埠屯出土文物相似,并且早于安陽殷墟。

(9)甲骨文雖在安陽殷墟小屯村出土發(fā)現(xiàn),但在夏代時期,益都蘇埠屯周邊早已有獸骨文,其范圍之廣,南至昌樂,北至壽光,夏代的甲骨文“夏禹書”就是在青州與壽光縣交界處的彌水西岸發(fā)現(xiàn)的。

(10)安陽小屯村婦好墓出土海貝幣6000余枚。益都蘇埠屯商墓中一次出土海貝幣3790余枚,被盜、破損、散失者尚不計其內(nèi)。這是商代王陵內(nèi)出土貝幣最多的兩處。貝幣是中國最早的錢幣,海貝幣必然最初產(chǎn)生在靠海的地方,益都蘇埠屯靠海較近,應是蘇埠屯商都早已使用貝幣,遷都河南安陽后,應是繼續(xù)沿用了這一近海地區(qū)的海貝幣,極有可能殷墟安陽海貝幣仍是來自原渤海之地。

(11)蘇埠屯商墓曾出土青銅樂器11件,有鐃和鈴兩種。殷之彝先生云:“鐃這種樂器三件一組,大小依次相減,只見于殷代?!比欢?,在殷代之前的商代蘇埠屯商墓中已經(jīng)出現(xiàn),可知,蘇埠屯商都早于河南殷墟之都。

(12)自宋代開始,益都蘇埠屯出土文物便在全國大量出現(xiàn),譬如帶有“亞醜”銘文的青銅器,雖流落全國,但不知其出土地,直到1986年,因山東文物考古研究所對蘇埠屯商墓群開展大型出土挖掘,方知幾百年來流落到全國各地的“亞醜”器,原來是出土于益都蘇埠屯。據(jù)考古學家王獻唐《釋醜》所云,“醜乃夏后氏部落”,可知此地尚有夏代墓葬。益都蘇埠屯應是夏商古墓群。可知,彌水文化底蘊之豐厚。

▲亞丑方觚

▲亞丑鬲鼎

▲亞丑簋

(13)據(jù)考,清朝時期,濰縣、益都一帶,已有很多著名金石家、文物收藏家,如濰縣的陳介祺,益都的孫文楷、孫文瀾等,他們購買、收集了大量蘇埠屯出土的古文物。自宋至解放后,千百年來,益都蘇埠屯的文物到底被盜、流失多少,已無法計算。大量事實說明,蘇埠屯應是商王朝曾經(jīng)的國都,應是商王南庚所遷之商都。南庚死后,陽甲繼位,仍居益都商奄,盤庚即位后,于公元前1300年遷都河南殷(安陽小屯村),從此商朝也稱殷朝。商都又從益都蘇埠屯遷回到河南老家。

(14)盤庚遷都的原因應是遷回老家河南祖居之地,此地又是華夏中心,然而文獻史料所載卻并非如此,原因是商奄之地自然條件優(yōu)越,統(tǒng)治階級奴隸主腐朽奢侈生活,不思進取,必將導致國家滅亡。盤庚是一位睿智聰慧,頗有心計,善于分析觀察形勢的商王,他想要徹底去除奴隸主的奢侈惡習,提倡簡樸,以圖挽救商朝的衰亡,只有遷都是最好的辦法。盤庚并沒有遷回商丘,而是挑選了一處荒無人煙的不毛之地,在此重新建都,開荒種田,讓奴隸主親身體驗艱苦的生活,鍛煉他們奮發(fā)圖強的意志。遷都的決定一公布,便遭到奴隸主們的堅決反對,有的貴族甚至威脅盤庚:“你是我們擁立的,我們也可以罷黜你?!北P庚是一位堅強有力的商王,他連寫兩篇告誡書,勸他們老老實實服從命令,否則必受到嚴懲。遷都后,貴族奴隸主們一看此地一片荒涼,雜草叢生,生活非常艱苦,于是,這些奴隸主貴族便鼓動大家再遷回商奄。盤庚又寫了第三篇告誡書,終于穩(wěn)定了下來。在盤庚嚴厲督促下,一處擁有五十多座宮殿的新都城拔地而起。從這一事實也反證了商奄彌水流域經(jīng)濟繁榮的程度。在古代,遷都即遷國,要把國人全部帶走,連國都名稱也要帶走,可知商奄都城之名曰“屯”,遷都后仍曰“屯”。這一事實說明,益都的大屯村(蘇埠屯)和安陽的小屯村,就是殷商之都,大屯村是商都,小屯村是殷都。

著名考古學家孫敬明先生在《考古發(fā)現(xiàn)與齊史類征》一書中記云:“從商代的文化發(fā)達角度考察,彌水的作用與意義遠在淄濰兩河之上。降至周秦漢季,淄水的位置又躍居而上。”從這一事實發(fā)現(xiàn),西周以前,上溯至少昊,彌水流域是人類文明發(fā)祥的中心地帶。而東周、春秋、戰(zhàn)國時期,淄水流域才成為政治文化的中心地區(qū)。換言之,西周齊國的政治中心在彌水;東周齊國的政治中心在淄水。歷史上為什么只有《東周列國志》,而沒有《西周列國志》?要寫《西周列國志》就要寫彌水西周文化,因為西周齊國的政治文化中心是在彌水。

大量事實匯成一句話:它就是歷史學家李白鳳先生所云,南庚遷都到“商奄”,“商奄非魯奄”,“實在益都而非在曲阜”。換言之,益都蘇埠屯之商奄就是曾經(jīng)的商都。

(5)夏商東夷古齊國

商末周初,殷商王朝滅亡后,周武王封太公望于齊,都營丘。是為周代諸侯國,曰“齊”。姜太公勵精圖治,創(chuàng)建齊國。后經(jīng)管桓、威宣之治,歷經(jīng)八百年,成為中國歷史上時間最長的國家。

周代齊國之疆域。太公望初封時的齊國,不過是彈丸之地,經(jīng)周公、太公平定“三監(jiān)”“殷東五侯”叛亂,姜太公因功受到“益封”,加之太公“七次征伐萊夷”(王獻唐《山東古國考》),奪取萊夷的昌樂營陵后,齊國的疆域方才“地方五百里”、“人民皆歸齊”“齊為大國”?!妒酚洝罚撼赏跫次唬叭O(jiān)”“殷東五侯”叛亂。周公奉命東征,姜太公與其長子姜伋東西夾擊,平定了“三監(jiān)”,滅掉反周的“殷東五侯”,是為“二次安周”。成王為褒獎太公之功績,將所得之齊地“益封”給姜太公。《齊太公世家》載:“管蔡作亂,淮夷畔周,乃使召康公命太公曰:東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五侯九伯,實得征之?!边@是成王的命令,姜太公必須執(zhí)行。所以, 姜太公封齊,是“待命分封”,肩負著建國和擴土的雙重任務。此時,戰(zhàn)爭遠沒有結(jié)束,不但要繼續(xù)征伐反周的東夷諸國,特別是靠近齊國之勢力強大的萊夷之國,還要興建治理自己分封的齊國,太公望的任務非常艱巨。這時,彌水以西直到鎬京周王室,已全是周王朝的天下,齊國是周王室的東大門。

商末周初齊地的形勢是:彌水以西為齊國,彌水以東為紀國,彌水東南為萊夷之國,齊國的西南為魯國。“考古發(fā)現(xiàn)表明,到商代后期,商人的勢力僅推進到今山東青州一帶”(《齊魯文化研究》第一輯.劉德增)。武王、成王兩次東征滅商伐夷,也只到達今青州一帶,彌水流域便是周朝東征的最東邊。彌水西畔出土的蘇埠屯商墓群“可與安陽殷墟相比”(安作璋《山東通史》)。

周初的魯國、齊國、紀國、萊夷之國,它們雖互為鄰國,但性質(zhì)有根本的區(qū)別。齊國的西南部是武王新分封的魯國。魯國、齊國都是武王所分封的諸侯國,魯國是血緣關(guān)系的分封,是占領式的分封。齊國是準血緣關(guān)系的分封,是結(jié)盟式的分封,這叫作“封建親戚,以藩屏周”。周王室分封的諸侯國有兩種,一種像魯國、齊國一類的,叫封建親戚;另一類叫褒封,如齊國東北部的紀國,他是看到武王東征銳不可當之勢,在戰(zhàn)爭形勢所迫下,主動投降,武王乃將其褒封在原地,為周朝的諸侯國。《公羊傳·隱公元年》何休注:“有土嘉之曰褒,無土建國曰封”。紀國是有自己的國土,所以是褒封的諸侯國。魯國和齊國都是周武王東征打下來的天下,沒有自己的領土,這是“無土建國曰封”,這叫分封。齊國東南部的鄰國就是萊夷之國,萊夷是堅決反周的,所以才有“營丘邊萊,萊夷來伐,與之爭營丘”。正如郭沫若先生在《中國史稿》中所說:“商都雖克,百足之蟲死而不僵,殷東地區(qū)尚有龐大的與國勢力,商人的主力軍也遠在東南戰(zhàn)場。周武王、師尚父決不會半途而廢予敵以重整旗鼓的機會”。所以,姜太公七次伐萊,最后,終于打敗萊夷,奪取了昌樂緣陵,姜太公親自把守、鎮(zhèn)撫此地,緣陵便成了齊國的陪都,維持了一百余年。

上文分析了周初太公初封齊國的齊地形勢。武王分封師尚父之國,為何曰“齊”?西周之前,在此地是否也有一個曰“齊”的國家?這是歷史的空白。經(jīng)考證,西周之前此地不但有一個東夷古齊國存在,而且歷史非常悠久。這個東夷古齊國,就是姜太公所封齊國的前身,它在彌水以西的今青州與壽光交界處,中心地帶就在今益都蘇埠屯、壽光邊線王、益城村周邊地區(qū)。這個古齊國的都城就在今彌水以西,壽光邊線王村北側(cè)的“邊線王古城遺址”,屬山東省古跡保護單位。“邊線王古城遺址”,就是《孟子》、《史記》、《后漢書》所記載的:“益讓帝禹之子啟,而避居箕山之陰”的伯益之都?;剑唇?a href='/xiangshan96/' target=_blank>香山,在今青州城東四十余里,鄭母鎮(zhèn)與譚坊鎮(zhèn)交界處?!盎街帯本褪窃诨揭员钡奶K埠屯至壽光“邊線王古城遺址”這一帶地區(qū)。夏初,堯舜禹時期的圣賢、大禹的繼承人,號稱“四岳”(管理四方部族的領袖,亦稱太岳,相當于后來的宰相)的伯益,主動讓位于禹子啟,而避居“箕山之陰”。后人稱此地為“伯益之都”,即后來的 “益都”。這里有帝啟為伯益所立之祠廟。伯益死后,帝啟每年派人帶祭品來祭祀?!对浇^書》:“益死,啟歲善犧牲以祠之”?!洞呵铩べ夜迥辍吩疲骸凹好?,震伯夷之廟?!薄蹲髠鳌べ夜迥辍吩疲骸埃ň旁拢┘好?,震夷伯之廟。”震,即雷擊。伯益宗廟在春秋僖公十五年九月的最后一天遭雷擊致毀。伯益后人又將其重修。

伯益,贏姓。古代“營”“贏”通用,故“營丘”亦曰“贏丘”。丘,都城也。古代,城即國,國即城,城邦之國也。這一伯益營丘之國,就是《山海經(jīng)》所說的“青丘之國”、“大人之國”、“君子不死之國”。它就是西周以前,歷史上的東夷古齊國。是東夷齊地最古老的氏族部落方國。換言之,它就是古九州之一,青州地盤上少昊爽鳩氏之部落方國之一。這個古齊國,一脈相承,延續(xù)至秦滅齊,有兩千五百年光輝燦爛的歷史。

有何證據(jù)?

①《左傳·昭公二十年》記載了晏子與齊景公關(guān)于東夷古齊國歷史的對話,晏子云:“昔爽鳩氏居此地,季萴氏因之,有逄伯陵因之,薄姑氏因之,而后太公因之。”《左傳·昭公十七年》杜預注:爽鳩氏,“少昊氏之司寇也?!?季萴氏,杜注:“虞夏諸侯,代爽鳩氏者”。逄伯陵,杜注:“殷諸侯,姜姓。”《漢書·地理志》載:“齊地,少昊之世有爽鳩氏,虞夏有季萴氏,湯時有逄伯陵氏,殷末有薄姑氏,皆為諸侯,國此地?!标套邮谴呵飼r期人,相靈公、莊公、景公三朝,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年。晏子所云,可謂是歷史最早,也是唯一的關(guān)于東夷古齊國的經(jīng)典論述,是探討、研究東夷古齊國唯一可靠的第一手證據(jù)。它簡明扼要地記述了東夷古齊國自少昊窮桑爽鳩氏、虞夏季萴氏、商代逄伯陵氏、殷末薄姑氏、再到西周太公封齊,千余年一脈相承的發(fā)展歷程,至西周,姜太公又繼承并延續(xù)了古齊國。千余年來,各個朝代居住在此地的主要氏族部落,掌握齊國命運的主要部族,晏子都一一記述了下來。沒有晏子的記述,就沒有古齊國的歷史傳承和沿革。文中所云“此地”是何意?此地者,齊國也。就是晏子生活時期齊國的疆域之地。晏子生活時期齊國的疆域范圍有多大?此時,恰是紀侯“大去其國”以后,紀國的地盤已被齊國所占領,這時齊國的中心腹地就在今淄水流域與彌水流域之間。換言之,文中所云之“此地”,就在今青州、臨淄、壽光這一范圍區(qū)域,這就是東夷古齊國的位置所在。晏子關(guān)于齊國之前身的記載有哪些內(nèi)涵?傳遞給我們哪些信息?首先,肯定了太公所封齊國之地,就是原來古齊國之地,太公繼續(xù)沿用了古齊國的名字。說明周代以前,此處就是古齊國的地盤,承認古齊國的存在。其次,讓我們知道了古齊國產(chǎn)生的年代,是在龍山文化時期的少昊爽鳩氏,大約距今4500年至5000年之間。再次,讓我們知道了古齊國的發(fā)展演變沿革史,朝代更迭部落斗爭史。最后,讓我們知道了古齊國每個朝代是由哪些氏族部落主宰齊地的命脈。如最初少昊之世是爽鳩氏部落;虞夏是季萴氏部落,商湯時是逄伯陵氏部落,殷朝末年是薄姑氏,“皆為諸侯,國此地”。這就是太公以前古齊國的發(fā)展沿革史。對于晏子敘述齊地之沿革,王獻唐《山東古國考》云:“似乎太公的封地,從薄姑氏接收而來。不過薄姑在山東博興縣,齊胡公徙都于此……統(tǒng)是齊境,晏子只籠統(tǒng)敘述……”可知,太公因于薄姑氏,是“二次安周”,成王為褒獎太公之功績,將所得薄姑之齊地“益封”給姜太公。同時可知,殷末薄姑國的勢力范圍比姜太公故鄉(xiāng)齊國的勢力要強大。從《竹書紀年》所記亦可看出。《竹書紀年義征》:“武王克商,削其地以封太公。薄姑氏因以為亂,王乃滅之,盡以其地與齊,而以其君為附庸。至成王三年,又與奄同叛,遂絕其國……”《漢書·地理志》:“薄姑氏與四國共作亂,成王滅之,以封師尚父,是為太公?!笨梢姡」谩敖^其國”是在成王三年。據(jù)此可證,太公并非封在薄姑之都,薄姑之都在今博興東南,在臨淄西北五十里。可見,王獻唐推斷是正確的。同時說明太公是封在了東夷古齊國地盤上。

既然古齊國最初是少昊窮桑爽鳩氏所居之地,我們看一看,歷史文獻對此是怎樣記載的。史載,少昊部落始居窮桑之地,故亦號窮桑氏。《山海經(jīng)》云:“窮桑在西海之濱”。西海之濱即渤海西部的海濱,乃魯北平原和魯西北平原東部這片區(qū)域。古代對海洋沒有定義,所說的東海就是現(xiàn)在的黃海,西海就是現(xiàn)在的渤海?!冻鯇W記》二十四徐注:“窮桑在魯北”?!对涂たh志》:“少昊之墟,古青州之地也”。《路史·國名紀六》:“爽鳩,齊地,今之青州”。北齊南陽寺《大齊碑》在記述青州時云:“爽鳩曾樂于茲所”。

②《山海經(jīng)》一書記載:“北齊之國為姜姓”。對此,王獻唐《山東古國考》云:“彼此比證,不但太公受封以前,其地早為姜姓集團所在,且已早有齊名……”漢劉向云,《山海經(jīng)》為伯益所著,伯益是堯舜禹時代人,寫的是夏代以前的歷史,這一事實說明,在夏代以前已經(jīng)有了“北齊國”,為何稱北?可知是在今山東的北部,即伯益隱居的“箕山之陰”,靠近北海(渤海)。這與在益都蘇埠屯和壽光出土的帶有“齊”字銘文的古文物相吻合,說明這一“北齊國”就在益都和壽光及其周邊這一范圍。王獻唐云:“左傳、國語、山海經(jīng)的記載,是相當可靠的?!?/p>

③歷史考古學家王永波《齊魯文化研究的幾個基本問題》載:“龍山文化時期,魯北地區(qū)較魯南地區(qū)發(fā)達,目前發(fā)現(xiàn)的城址,包括壽光的邊線王……等,絕大部分在魯北地區(qū)……夏商時期……活動在魯北地區(qū)的古族除有逄伯陵氏、薄姑氏外,還有己氏、并氏、其氏、有窮氏、伯益之族……益都蘇埠屯商墓出土青銅器銘文中還有‘亞醜’氏、有鬲氏、融氏等?!敝脊艑W家蘇秉琦《中國文明起源新探》一文載:“齊國政治中心也就是在青州地……周初分封姜齊,……就是保留青州古文化習俗……”眾多歷史文獻都記載了古齊國,就在魯北平原。與兩千五百年前晏子所記完全相一致。

④歷史考古學家郭沫若先生在《卜辭通纂》中云:“齊,蓋殷時舊國,周人滅之,別立新國而仍其舊稱也。”郭沫若的推斷是有根據(jù)的,姜太公所封之齊國,就是殷時的古齊國,周人仍沿用了舊稱。這與晏子所云“太公因之”相一致。

⑤晚清時期,濰縣金石家陳介祺先生所藏商代“齊婦”鬲、和“齊祖辛”爵,是從益都蘇埠屯一帶出土。這是一個重大的發(fā)現(xiàn),它填補了考古史上的一項空白,對殷商甲骨文中的這一“齊”字,做了正確的詮釋,對多年研究甲骨文的專家們解開了這一謎團。此文物出土于益都蘇埠屯一帶,說明在蘇埠屯附近必有一個稱“齊”的國家。這個叫齊的國家,商代還存在,這是有力的證據(jù)。它就是晏子所說的東夷古齊國,也是郭沫若所云“齊,蓋殷時舊國”。也是周滅商后,武王所封太公望之齊國,仍沿用原來齊國之名稱。

⑥歷史考古學家孫敬明先生在《考古發(fā)現(xiàn)與齊史類征》一書中記載:“1983年,壽光城北古城出土商晚期青銅器64件,帶銘文者19件,其內(nèi)容為“己”、“己并”和一個似是“齊”字異體之字。從蘇埠屯及其以北的壽光出土“齊”字銘文,它又是出土于東夷古齊國這一地盤之上,所以,它就是古齊國的見證。孫敬明先生又云:“太公封齊,應當是因沿‘齊’之舊名稱?!笨芍^是英雄所見略同,與郭沫若先生所言一致??梢姡庵褒R”,就是東夷古齊國。

⑦王獻唐《山東古國考·淳于國》:“萊、齊是商代國家,紀國也能早到商代?!?/p>

⑧發(fā)掘殷商甲骨文卜辭中有“齊”字。是齊地,還是齊國,歷史考古學家沒有定論。據(jù)益都蘇埠屯出土商代“齊婦”鬲、和“齊祖辛”爵銘文,及壽光出土似是古“齊”字銘文之遺物,可斷定,甲骨文中的“齊”字,應是東夷古齊國。

綜上所述,關(guān)于周代以前古齊國的存在,既有我國最早的古文獻記載,晏子對于古齊國沿革的論述;《山海經(jīng)》對古齊國的記載;又有出土齊國銘文的實物佐證;還有著名歷史考古學家的考證??芍?,在周代以前不但有古齊國存在,而且,歷史相當悠久。

(四)中國、世界之最

(1)象征國家權(quán)力“鼎”的誕生地

夏禹治水,別九州,鑄九鼎,分置于九州。從此,鼎這一禮器,成為傳世國寶,是國家權(quán)力的象征。最初的鼎是陶鼎,青銅鼎是從陶鼎發(fā)展演變而來。中國最初的陶鼎誕生在什么地方?青州東夏鎮(zhèn)桃園村、口埠等地出土的陶鼎,距今已有7000年的歷史,為北辛文化時期的東夷古文化遺址。東夷人發(fā)明的陶鼎發(fā)展成為后來象征國家權(quán)力的青銅鼎。所以說,象征國家權(quán)力的青銅鼎最初是誕生在彌水流域。

(2)甲骨文的誕生地

中國最早的文字是象形字,傳說,最早的文字是黃帝的史官倉頡所造?!吨袊嗣筠o典》載:“倉頡,黃帝時為左史,生而神圣,而四目,觀鳥獸之跡,字成,天雨粟,鬼皆夜哭。”司馬遷著的《史記》、漢·許慎著的《說文解字》及《國事全書》等均持同樣的觀點。宋代羅泌撰的《禪通紀》云:“倉帝史皇氏,姓侯岡,名頡。實有睿德,生而能書;龍顏侈侈,四目靈光……仰觀奎星圓曲之勢,俯察龜文、鳥羽、山川、指掌而創(chuàng)文字……天為雨粟,鬼為夜哭,龍乃潛藏?!?/p>

▲三足陶鼎

周初,在青州紀國地(今壽光)出土倉頡鳥跡書于石室中。宋鄭樵《通志》載:“倉頡石室記二十八字,在北海倉頡墓中,土人呼為藏書室。周時無人識,至秦李斯識其八字,曰:‘上天作命,皇辟迭王’。漢叔孫通識十三字,孔子至齊賞訪焉?!贬B道元《水經(jīng)注》:“(壽光)城之西南水東有孔子石室,故廟堂也,中有孔子像,弟子問經(jīng)石室。”孔子石室即倉頡墓中石室也。于欽《齊乘》:“倉頡臺,彌水所逕?!庇纱丝芍?,今壽光有黃帝造字史官倉頡墓,墓中有石室,石室刻有鳥跡文二十八字。這是中國最早的墓志銘。黃帝是三皇之末,五帝之首,此時,正是東夷龍山文化鼎盛時期,是東夷文明時代,此時的青州是少昊鳥夷部落的天下,鳥是少昊部落聯(lián)盟集團各氏族的圖騰,少昊以二十四種鳥圖騰名以命官職。鳥跡文的產(chǎn)生與少昊文明時代有關(guān),它是在青州東夷地區(qū)產(chǎn)生的中國最早的文字鳥跡文。至今無人辨識。中國的文字最早產(chǎn)生在青州彌水流域。科學的說法,應該是東夷人倉頡收集、整理、總結(jié)、編寫了東夷地區(qū)人民所創(chuàng)造的東夷鳥形文。

▲發(fā)現(xiàn)于彌河流域的中國早期文字——獸骨文

中國最早甲骨文的誕生地在彌水流域。甲骨文的前身是獸骨文。甲骨文雖在安陽殷墟小屯村出土發(fā)現(xiàn),但在夏代時期,益都蘇埠屯周邊早已有獸骨文,其范圍之廣,南至昌樂,北至壽光,夏代的甲骨文“夏禹書”就是在青州與壽光縣交界處的彌水西岸發(fā)現(xiàn)的。河南安陽殷墟小屯村出土甲骨文,與青州彌水流域的獸骨文有何關(guān)聯(lián)?這與商朝的五次遷都有關(guān),據(jù)歷史學家李白鳳先生考證,南庚遷都到“商奄”,“商奄非魯奄”,“實在益都而非在曲阜”。據(jù)考,商的第五次遷都,是在青州東夏鎮(zhèn)蘇埠屯,在此出土的商代貴族墓葬可與河南殷墟墓葬相匹。出土古文物與婦好墓相似,這就是證據(jù)。青州蘇埠屯是商墓,河南殷墟是殷墓??芍?,蘇埠屯商都在前,河南殷都在后。蘇埠屯是商王南庚所遷之商都。南庚死后,陽甲繼位,仍居益都商奄,盤庚即位后,于公元前1300年遷都河南殷(安陽小屯村),從此商朝也稱殷朝。到目前為止,中國發(fā)現(xiàn)獸骨文的地方只有青州的彌水流域和河南殷墟兩地。而殷都是由彌水商都所遷而至,它們必是有先后的關(guān)聯(lián)。換言之,河南殷墟甲骨文是由彌水商代獸骨文發(fā)展而來。山東文物局副局長王永波先生云:“在全國范圍內(nèi),包括中原仰韶文化最強盛的時候,也只發(fā)現(xiàn)了簡單的刻畫符號。如此復雜結(jié)體的早期文字,唯有東夷……我們可以毫不夸張的說:海岱——東夷文化始終主導著中國玉禮器、方塊漢字、青銅禮器,亦即傳統(tǒng)禮器的發(fā)展方向??酌现篮我援a(chǎn)生在齊魯大地!上古七十二帝王與歷代皇帝何以鐘情于封禪泰山!都可以從這里得到合理的解釋。”

(3)中國錢幣的誕生地

貝幣是中國最早的錢幣,產(chǎn)生在距今3300年左右的商朝。從出土地發(fā)現(xiàn),一是青州蘇埠屯商墓群所出土。二是河南殷墟婦好墓出土。安陽小屯村婦好墓出土海貝幣6000余枚。益都蘇埠屯商墓中一次出土海貝幣3790余枚,被盜、破損、散失者尚不計其內(nèi)。這是商代王陵內(nèi)出土貝幣最多的兩處。出土如此之多的貝幣,是來自哪個海洋?青州彌河蘇埠屯靠海很近,沿彌水來回,水上運輸方便。這些貝殼當是來自彌水入???/a>不遠的渤海之處。盤庚由青州彌水蘇埠屯遷都河南后,距海遙遠,殷墟出土貝幣應仍是從原產(chǎn)地渤海而來。因為,商墓在殷墓之前??梢?,中國最早的貝幣應誕生在彌水流域的商都。即歷史學家李白鳳先生所云,南庚遷都到“商奄”,“商奄非魯奄”,“實在益都而非在曲阜”。換言之,益都蘇埠屯之商奄就是曾經(jīng)的商都。

▲商代貝幣

(4)世界弓箭誕生地

據(jù)考,“齊”字源于箭?!褒R”字是箭的象形字。最初的齊地即箭地,也可以說是發(fā)明和使用箭的地區(qū)。它在今山東的淄、泗、彌、濰流域,彌水居于中心位置。這里是太昊之后少昊鳳鳥氏部落活動之地,稱“窮?!?,故少昊號窮桑。《山海經(jīng)》載:“窮桑在西海濱”。西海濱即渤海西部的海濱,就是魯北平原和魯西北平原的東部。因為少昊、爽鳩、后羿之鳥圖騰東夷部族,自古尚武、尚箭,以“箭神”而聞名,并有“后羿射日”的傳說。是我國弓箭最早的發(fā)源地, 也是世界弓箭最早的發(fā)源地。箭是產(chǎn)生“齊”字的基礎,一組箭(三支)構(gòu)成了“

”(齊字的象形古體)字。東夷少昊后羿之部落是一個善射崇拜弓箭的部族,就連夷族的“夷”字也源于弓矢。《說文解字》曰:“夷,從大從弓?!笔恰按蟆焙汀肮倍值暮衔模且粋€大人背著一張弓?!渡胶=?jīng)》云:“少昊生般,始為弓矢?!笨芍?/p>

”這一箭的象形字,應產(chǎn)生在大汶口文化晚期至龍山文化時期的少昊爽鳩后羿部落時代及三皇五帝時期,文字是人類在長期生活實踐中逐漸創(chuàng)造出來的,黃帝史官倉頡造字是將群眾所創(chuàng)之文字進行了匯集、整理、概括、系統(tǒng)化。而倉頡就是生活在魯北平原窮桑之地的東夷先祖,至今壽光有倉頡墓?!褒R”字的產(chǎn)生,是少昊鳥圖騰東夷部族尚箭、崇拜箭神在意識形態(tài)上的體現(xiàn),是神圣意象的升華,其內(nèi)涵就是箭。這個“齊地”就是“箭地”,是少昊、爽鳩、后羿、倉頡東夷部落活動區(qū)域之地。

由箭衍生出“齊”字;由齊字衍生出“齊地”(箭地);由齊地衍生出“古齊國”。換言之,古齊國就是發(fā)明、創(chuàng)造弓箭的國家。此古齊國在何處?這便是春秋齊相晏子所說“昔爽鳩氏居此地,季萴氏因之,有逄伯陵因之,薄姑氏因之,而后太公因之”的東夷古齊國。具體位置在何處?由出土銘文可證之。清朝在今益都蘇埠屯出土商代古齊國的銘文,這就是古齊國存在的佐證。出土發(fā)掘殷商甲骨文卜辭中有“齊”字。據(jù)益都蘇埠屯出土商代“齊婦”鬲、和“齊祖辛”爵銘文,及壽光出土似是古“齊”字銘文之遺物,可斷定,甲骨文中的“齊”字,應是東夷古齊國。歷史考古學家孫敬明先生在《考古發(fā)現(xiàn)與齊史類征》一書中記載:“1983年,壽光城北古城出土商晚期青銅器64件,帶銘文者19件,其內(nèi)容為“己”、“己并”和一個似是“齊”字異體之字。從蘇埠屯及其以北的壽光出土“齊”字銘文,它又是出土于東夷古齊國這一地盤之上,所以,它就是古齊國的見證。孫敬明先生又云:“太公封齊,應當是因沿‘齊’之舊名稱。”可謂是英雄所見略同,與郭沫若先生所言一致??梢?,太公所封之“齊”,就是東夷古齊國。通過上述一系列事實說明,中國的弓箭是產(chǎn)生在齊國之地,古齊國的中心即在彌水流域的蘇埠屯一帶,其國都就在今壽光“邊線王古城遺址”。所以說,世界弓箭的誕生地是在彌水流域。

(5)世界鐵兵器誕生地

《世紀》載:“蚩尤……本在山東,即前青丘”。蚩尤是青州東夷集團聯(lián)盟部落首領,生活在龍山文化少昊時期的青州東夷之地,“即前青丘”之地?!扒嗲稹痹诤翁??《山海經(jīng)》載:彌水流域“箕山之陰”的伯益之都周邊是“青丘之國”、“大人之國”、 “君子不死之國”。古青州彌水流域是東夷姜姓氏族部落集團主要集中活動區(qū)域。諸如紀國、萊國、逄國、齊國、箕國等,這些都是古青州龐大的古國、方國、諸侯國。《歸藏·啟筮》曰:“蚩尤出自羊水”。羊水即彌水,今稱彌河,古稱巨洋水,洋出自羊,相傳蚩尤出生在古青州的羊水。是東夷大聯(lián)盟的首領。

《史記·五帝本紀》引《龍魚河圖》:“黃帝攝政,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獸身人語”,“蚩尤銅頭鐵額,食沙石子,造立兵戟大弩,威震天下”,“黃帝乃征師諸侯,與蚩尤戰(zhàn)于逐鹿之野,遂禽殺蚩尤”。由此可知,蚩尤是由八十一個氏族部落集團組成的大聯(lián)盟的總首領。他已經(jīng)使用了最先進的銅鐵兵器戈、矛、戟、弩等。

相傳,繼炎帝神農(nóng)后,蚩尤部族最先興起,已經(jīng)能用銅鐵制造刀、戈、矛、戟、弩五種兵器。威震天下,無一為敵。蚩尤生活在距今4500年的龍山文化時期,可謂是中國,乃至世界最早的銅鐵兵器。 (文/孫鳳瑛 攝影/一 星 有祥群)

2017.06 NO2. 第二期(總第二十七期)

▲以上圖片由青州市攝影家協(xié)會提供

文字、圖片均為《東方花都》雜志原創(chuàng),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歡迎分享朋友圈和群

東方花都雜志

東方花都|文化青州

微信ID:DFHDZZ

雜志官網(wǎng) www.dfhd99.com 百度搜索“東方花都雜志”

Hash:dcf801490ff538bc13ff273ef2456712d009b791

聲明:此文由 東方花都雜志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