鲴魚又名苦花,以青苔、浮游生物維生,喜棲水溫約攝氏10度的高海拔溪域,一般在臺灣中高海拔的清澈溪流可見其身影,其中,尤以阿里山鄉(xiāng)的曾文溪上游居多,而山美村的達(dá)娜伊谷更有“鲴魚的故鄉(xiāng)”之稱。鲴魚有兩種,即一般鲴魚和名列“國寶級”保育類的高身鲴魚,成魚約可長至25公分長。鲴魚背呈蒼黑色,身體與腹部為銀白色,嘴形呈橫裂鏟狀以利刮食石頭上的青苔,而在嘴巴鐕動時(shí),其銀白色的腹部亦隨身體翻動,形成水中銀光粼粼的奇特景觀。欲分辨高身鲴魚與一般鲴魚的差異,可從其成“一”字橫裂的弧形嘴形和體型作判斷,前者嘴形略上揚(yáng)且身體較寬,后者嘴形下彎而體形較瘦長;且前者多棲息于水深流急的溪域,十分稀有、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