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坡亭
AAA級旅游景區(qū)
廉州鎮(zhèn):廉州鎮(zhèn)地處北部灣畔,是合浦縣人民0所在地,合浦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全鎮(zhèn)面積229平方公里,轄29個村(居)委會,耕地面積4047.3公頃,2001年末,全鎮(zhèn)人口15萬,是合浦縣第一大鎮(zhèn)。325、209國道、南北二級公路和高速公路過境,距北海國際機場僅16公里,離北海港30公里,欽北鐵路在廉州南郊設站。海、陸、空交通便捷,區(qū)位優(yōu)勢十分明顯。
環(huán)境資源廉……
漂亮!合浦縣老體育場要改造成體育公園,連通東坡亭、中山公園
以前依然記得,在高中讀書的時候,還和同學一起去合浦縣老體育場的足球場踢過一場比賽。那時,雖然體育場看上去非常簡陋,跑道還是泥路的,沒有現(xiàn)在新建的體育場館那么多了高大上,但是過去一直是合浦縣體育健兒運動集訓的地方。
但隨著合浦縣向東的發(fā)展,中山路一帶的體育場已經沒有那么多人關注了。而隨著合浦縣新體育建成投入使用,位于老城區(qū)中山路的老體育場會用來做什么呢?
近日,合浦縣自然資源局公布了合浦縣體育公園地塊城市設計。我們終于知道合浦體育場未來要做什么了。
此次設計的體育公園地塊包括了合浦縣老體育場,以及中山公園等。范圍包括東至北河塘、東坡塘、將軍廟塘的東側,南至西新橋路,西至西華路、上街、婁行街,北至北河街的圍合區(qū)域,用地面積為38.97公頃。
從規(guī)劃來看,原來的體育場將不再只是一個足球場了,而是包括籃球場和小型足球場,另外體育公園還有羽毛球館、露天娛樂城等。體育場與中山公園連通,同時,將通過水系與北河塘與東坡塘連通,打造成合浦縣最漂亮的一個大型公園。
其實,如果近來去過體育場的朋友應該會注意到,現(xiàn)在的合浦體育場已經開始改造了,體育場的跑道和足球場都鋪設了塑膠,不再是原始狀態(tài)了。
如果把體育場、中山公園、東坡塘、東坡亭、北河塘以及各種歷史建筑進行綜合性開發(fā)建設,合浦縣這個片區(qū)完全可以打造成一個4A級的景區(qū)了。
目前,合浦縣已經啟動老城區(qū)改造了,相信不久的將來,體育場以及周邊將變得越來越漂亮。
從青羅嶂到東坡橋東坡亭……
東坡橋,東坡亭,這在廣州可以見到?——當然可以,就在廣州番禺,我昨天就看到啦!
這還得從下面的場景說起——4月16日,在番禺沙灣的青羅嶂山上,人頭涌涌,四頭醒獅虎虎生威,鑼鼓聲聲震天響!如果是在廟會,這樣的場景,你大概會覺得甚為平常,但這可是在山上呀。你知道為啥這么熱鬧?——原來是來自廣州車陂、順德碧江、廣西玉林等地的蘇氏后人,正齊聚青羅嶂山,拜祭太公蘇迨。
東坡橋
蘇迨是何許人?估計很多人都不陌生,那是北宋大文豪蘇東坡的次子,即是蘇紹箕的父親。四面八方的東坡后人,都趕到番禺青羅嶂山,拜祭太祖,深情虔誠。
齊聚青羅嶂,蘇家宗親共祭先祖
車陂晴川蘇公祠,即為紀念蘇紹箕的祠堂。早前,我曾經跟著車陂晴川蘇公祠的管理者蘇窩棣等人,去過青羅嶂山。這座山上的“蘇世寶家族墓群”,非常壯觀,從山腳綿延而上,有10幾座墓地,墓前坡陡,雜草叢生,當時正在修葺。
墓前立著“番禺區(qū)登記保護文物單位”,一旁有“蘇世寶家族墓群”的相關介紹:“始祖世寶公墓至十八世成溪公墓葬青羅嶂共三十多座。清前多為紅石所修,乾隆后多重修成白麻石墓。近百年屢遭破壞,多已失落,顯存古墓11座,較具規(guī)模的有世寶公墓……”
蘇世寶家族墓群
蘇世寶為韋涌村南邊坊蘇氏之始祖,在番禺韋涌南邊的蘇氏大宗祠門口墻上的“南邊蘇氏文化廊”上,就有“世寶公生平序”的詳細介紹:字世寶,原字仲豫,號梅嶺,是蘇軾之次子……世寶公與吳氏夫人同封于青羅嶂山,此墓于清乾隆四年(1739年)重修,至今完好?!倍缃裥掭葸^的墓前坡陡,也已變得平坦,還種上了許多的花木,一派欣欣向榮。
當天的祭奠儀式,三頭大燒豬敬奉在世寶公墳前,車陂醒獅隊開場,爾后族人宣讀祭文,接著蘇家后人一一上前拜祭先祖,深情虔誠。祭祖后,蘇家宗親們一起回到番禺韋涌的蘇氏大宗祠共進午餐,也就在蘇氏大宗祠,東坡橋、東坡亭等蘇東坡元素,一個接一個撞進了眼簾。
東坡橋東坡亭,東坡元素詩意濃
蘇氏大宗祠位于番禺韋涌村南邊街,宗祠門口右邊墻上有一長溜的“南邊蘇氏文化廊”,上面有祠堂的詳細介紹:今蘇氏大宗祠,原系八世祖東溪祠,建于清嘉慶十六年(1811年)。一九九五年重修,已無匾額,該祠是韋涌南邊所建20多座的公祠中僅存的唯一一座祠堂,因此易名為“蘇氏大宗祠”。
處處都彰顯出很濃郁的東坡文化元素,是蘇氏大宗祠最明顯的一個特征:門口有醒目的金色大字“文豪后世家”;祠堂里有對聯(lián)“東坡文采千年頌,溪水源長萬古流”;世德堂供奉著蘇洵、蘇轍、蘇軾父子三人畫像,并貼有對聯(lián)“一門父子三詞客 千古文章四大家”;碑刻“祭祖文”的上面還裱有一幅書法“一門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詩賦傳千古,峨眉共比高”(朱德的題詞語)。
宗祠西側,有襯祠“思親祠”,兩祠前面為一開闊的地坪,地坪臨涌之處,建有曲橋一座,名曰“東坡橋”,橋上有一副對聯(lián)“向陽門第春常在,積善人家慶有余”。穿過曲橋,蜿蜒而入,建一小亭,上書三個字“東坡亭”。亭橋皆綠樹環(huán)繞,花香飄飄,詩情畫意得很。
在與大文豪蘇東坡有關的蘇氏大宗祠,
吃到了古韻悠悠的薤草
祠堂前的“東坡橋”、“東坡亭”一派詩情畫意,祠堂內的風景也是熱鬧異常。
在祠堂門口,車陂醒獅隊表演采青等節(jié)目,蘇氏各宗親則熱情為“重修太祖墓捐款”,其中,車陂晴川蘇公祠的管理者蘇窩棣,代表車陂蘇氏后人共捐款3萬元。
祠堂內,人聲鼎沸,一疊疊菜,色香味俱全,擺開得綿綿延延,引得眾人舉起手機相機喀嚓喀嚓不停。待菜端上來,立馬大快朵頤。更驚喜的是,第一道端上來的“鴻運當頭”,竟然是燒豬肉炒薤草。一般來說,平常我們吃到的燒豬肉,基本都是斬件后直接上桌,吃起來有些膩味,但蘇氏后人就是不一樣,他們繼承了大文豪蘇東坡的美食家風范,把燒豬肉拌薤草炒過上桌,薤草吸收了燒豬肉的膩味,燒豬肉吸收了藠苗的清香,整道菜香、脆、爽,關鍵還一點不膩,很快一掃而光。
甚好玩的是,吃這道菜時,車陂的蘇京滬對我說:“這伴燒豬肉的藠苗,你專門寫過一篇文章,文化底蘊很深,長見識了呢?!碧K京滬說的這篇文章就是我在清明節(jié)前寫的《你也許吃過很多酸藠頭,但你知道你吃的是古韻幽幽的薤草嗎》。文章里說,做酸藠頭的,就是植物薤草的根,薤草喜歡生長在墳頭周邊,是春天的一道美味菜肴,挺應清明這個節(jié)氣的。
此前,我吃過甜酸藠頭,薤根煲稀飯,薤草炒雞蛋,薤草炒豌豆,如今又在與大文豪蘇東坡有關的蘇氏大宗祠里,吃到了薤草炒燒豬肉,倒也更添了份悠悠古意。
e家君新欄目:《作家眼中的車陂》,文化就像一種膠片中的光影,那一小片光影都有存在之美,讓我們一起來發(fā)現(xiàn)那些被你忽略的車陂之美。
作家簡介:潘小嫻,作家,現(xiàn)已出版《美人香里說宋詞》、《村上春樹的三張面孔》、《閑敲棋子落燈花》、《最美的游戲》、《鋼琴美韻》、《鋼琴的故事》、《建筑家陳伯齊》、《會飛的蒲公英》等作品。
【圖文記者 潘小嫻】
【編輯 橙子魚】
李向華的《東坡亭畫記》
文章原題目:《東坡亭畫記》。
中國畫作品:《坡亭傳奇》(90x90cm)
作者:李向華。
東坡亭位于今廣東省鶴山市西江河畔的石螺崗,始建于公元1097年。史料《大清一統(tǒng)志》“肇慶府坡亭”記載:“宋紹圣中,蘇軾謫儋州過此,留數(shù)日,居人慕之,筑亭于上”。
”坡亭懷古”是鶴山八景之一。筆者走近主景點六角形的東坡亭,六條石柱高擎綠蓋,翼然于江岸。南面兩柱刻聯(lián)是:“響徹銅琶,千古大江東去;吹殘鐵笛,一聲孤鶴南飛”;北面兩柱楹聯(lián):“濤聲四面作風雨,笠影半肩挑夕陽”。
石螺崗近亭處有碑記,題字,香燭、林蔭小路,還有“天地一間屋,江山幾古人”的石刻。
在江邊蘇東坡當年靠岸的巨石之上刻有"坡公泊舟處"五個隸書字,隱約可見。
東坡亭右側江邊,清初年還建有紀念與蘇東坡患難與共的王朝云的"朝云亭",亭小巧玲瓏,六條石柱分別鐫刻三副對聯(lián):"名士美人故宅江山思北宋,羅中翠袖荒亭風雨停東坡"、"濤聲夜夜西江月,春夢年年北塞鴻"、"朝暉立石移舟泊,云影臨江駕鶴歸”。
觀賞東坡亭景點,筆者的第一印象是傳統(tǒng)文化氣息特別濃厚,楹聯(lián)、書法、碑記、古建筑物等隨處可見,更流傳著大文豪蘇東坡及王朝云等歷史人物的傳奇故事。這里也可能是幾百年來騷人墨客常來賦詩吟頌、抒發(fā)情懷的地方?!皩び奶絼俅蠼?,不盡遐思憶昔賢。鐵笛吹殘孤鶴夢,青山何處放詩箋”。第二是景色別樣美,站在東坡亭遙望西江,可以看到無盡的”江天一色”,有一種身處古今的感覺,這也是附近觀賞日出日落的最佳位置。
緊貼著東坡亭的村莊,由于蘇東坡曾停留于此,故命名叫”坡山”村。這里是珠三角典型的”桑基魚塘”水鄉(xiāng)之地,村中除有東坡亭外,還有易氏宗祠、唐朝古窯遺址、威龍廟、太尉廟、胡蝶故居、烈士紀念碑等歷史文物。這里人杰地靈,是革命烈士方奕智,一代影后胡蝶,籃球名將易建聯(lián)的故鄉(xiāng)。
筆者曾多次到東坡亭寫生,但都是為畫〞亭”而畫”亭”,這幅新作《坡亭傳奇》,描畫的是除”坡亭懷古”景點之外的其他景物。歷史在發(fā)展,景物也在變化,畫作同時也注入了新的現(xiàn)代元素。作品運用了中國畫獨有的“步步走,面面觀”,即“散點透視”來展示這一廣闊畫面。
畫作前景為上述介紹過的〞重頭戲〞景點東坡亭、石螺崗、朝云亭、泊舟石及游人等。
中景為鶴山大堤、西江、海壽島、游輪等。
遠景為跨江鐵路大橋、茶山、晚霞等。
三部分的巧妙融合是這幅畫的難點,要注意透視關系,又要在濃淡方面有變化。另外需要表達的景物畫出來也是一個難點,如朝云亭,畫面這個角度是難以表達的,只能透過婆娑的樹木若隱若現(xiàn)表達出來。其實,這幅畫是筆者的一個大膽嘗試,希望能達到一個好的藝術效果。
”鄉(xiāng)土題材”是永恒的創(chuàng)作主題,筆者身為群眾文化藝術學者和書畫家,又見證了這個景點周邊的變化和發(fā)展,是有責任和必要去描畫今日東坡亭景象的。
# # # # # #
作者藝術簡介:
李向華,字元輝。群眾文化研究與應用學者,廣東省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廣東省直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鶴山市文學藝術界聯(lián)合會名譽主席,鶴山市政協(xié)教科文衛(wèi)體委員會主任,華輝書畫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