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青羅嶂到東坡橋東坡亭……
東坡橋,東坡亭,這在廣州可以見到?——當然可以,就在廣州番禺,我昨天就看到啦!
這還得從下面的場景說起——4月16日,在番禺沙灣的青羅嶂山上,人頭涌涌,四頭醒獅虎虎生威,鑼鼓聲聲震天響!如果是在廟會,這樣的場景,你大概會覺得甚為平常,但這可是在山上呀。你知道為啥這么熱鬧?——原來是來自廣州車陂、順德碧江、廣西玉林等地的蘇氏后人,正齊聚青羅嶂山,拜祭太公蘇迨。
東坡橋
蘇迨是何許人?估計很多人都不陌生,那是北宋大文豪蘇東坡的次子,即是蘇紹箕的父親。四面八方的東坡后人,都趕到番禺青羅嶂山,拜祭太祖,深情虔誠。
齊聚青羅嶂,蘇家宗親共祭先祖
車陂晴川蘇公祠,即為紀念蘇紹箕的祠堂。早前,我曾經(jīng)跟著車陂晴川蘇公祠的管理者蘇窩棣等人,去過青羅嶂山。這座山上的“蘇世寶家族墓群”,非常壯觀,從山腳綿延而上,有10幾座墓地,墓前坡陡,雜草叢生,當時正在修葺。
墓前立著“番禺區(qū)登記保護文物單位”,一旁有“蘇世寶家族墓群”的相關介紹:“始祖世寶公墓至十八世成溪公墓葬青羅嶂共三十多座。清前多為紅石所修,乾隆后多重修成白麻石墓。近百年屢遭破壞,多已失落,顯存古墓11座,較具規(guī)模的有世寶公墓……”
蘇世寶家族墓群
蘇世寶為韋涌村南邊坊蘇氏之始祖,在番禺韋涌南邊的蘇氏大宗祠門口墻上的“南邊蘇氏文化廊”上,就有“世寶公生平序”的詳細介紹:字世寶,原字仲豫,號梅嶺,是蘇軾之次子……世寶公與吳氏夫人同封于青羅嶂山,此墓于清乾隆四年(1739年)重修,至今完好?!倍缃裥掭葸^的墓前坡陡,也已變得平坦,還種上了許多的花木,一派欣欣向榮。
當天的祭奠儀式,三頭大燒豬敬奉在世寶公墳前,車陂醒獅隊開場,爾后族人宣讀祭文,接著蘇家后人一一上前拜祭先祖,深情虔誠。祭祖后,蘇家宗親們一起回到番禺韋涌的蘇氏大宗祠共進午餐,也就在蘇氏大宗祠,東坡橋、東坡亭等蘇東坡元素,一個接一個撞進了眼簾。
東坡橋東坡亭,東坡元素詩意濃
蘇氏大宗祠位于番禺韋涌村南邊街,宗祠門口右邊墻上有一長溜的“南邊蘇氏文化廊”,上面有祠堂的詳細介紹:今蘇氏大宗祠,原系八世祖東溪祠,建于清嘉慶十六年(1811年)。一九九五年重修,已無匾額,該祠是韋涌南邊所建20多座的公祠中僅存的唯一一座祠堂,因此易名為“蘇氏大宗祠”。
處處都彰顯出很濃郁的東坡文化元素,是蘇氏大宗祠最明顯的一個特征:門口有醒目的金色大字“文豪后世家”;祠堂里有對聯(lián)“東坡文采千年頌,溪水源長萬古流”;世德堂供奉著蘇洵、蘇轍、蘇軾父子三人畫像,并貼有對聯(lián)“一門父子三詞客 千古文章四大家”;碑刻“祭祖文”的上面還裱有一幅書法“一門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詩賦傳千古,峨眉共比高”(朱德的題詞語)。
宗祠西側,有襯祠“思親祠”,兩祠前面為一開闊的地坪,地坪臨涌之處,建有曲橋一座,名曰“東坡橋”,橋上有一副對聯(lián)“向陽門第春常在,積善人家慶有余”。穿過曲橋,蜿蜒而入,建一小亭,上書三個字“東坡亭”。亭橋皆綠樹環(huán)繞,花香飄飄,詩情畫意得很。
在與大文豪蘇東坡有關的蘇氏大宗祠,
吃到了古韻悠悠的薤草
祠堂前的“東坡橋”、“東坡亭”一派詩情畫意,祠堂內(nèi)的風景也是熱鬧異常。
在祠堂門口,車陂醒獅隊表演采青等節(jié)目,蘇氏各宗親則熱情為“重修太祖墓捐款”,其中,車陂晴川蘇公祠的管理者蘇窩棣,代表車陂蘇氏后人共捐款3萬元。
祠堂內(nèi),人聲鼎沸,一疊疊菜,色香味俱全,擺開得綿綿延延,引得眾人舉起手機相機喀嚓喀嚓不停。待菜端上來,立馬大快朵頤。更驚喜的是,第一道端上來的“鴻運當頭”,竟然是燒豬肉炒薤草。一般來說,平常我們吃到的燒豬肉,基本都是斬件后直接上桌,吃起來有些膩味,但蘇氏后人就是不一樣,他們繼承了大文豪蘇東坡的美食家風范,把燒豬肉拌薤草炒過上桌,薤草吸收了燒豬肉的膩味,燒豬肉吸收了藠苗的清香,整道菜香、脆、爽,關鍵還一點不膩,很快一掃而光。
甚好玩的是,吃這道菜時,車陂的蘇京滬對我說:“這伴燒豬肉的藠苗,你專門寫過一篇文章,文化底蘊很深,長見識了呢?!碧K京滬說的這篇文章就是我在清明節(jié)前寫的《你也許吃過很多酸藠頭,但你知道你吃的是古韻幽幽的薤草嗎》。文章里說,做酸藠頭的,就是植物薤草的根,薤草喜歡生長在墳頭周邊,是春天的一道美味菜肴,挺應清明這個節(jié)氣的。
此前,我吃過甜酸藠頭,薤根煲稀飯,薤草炒雞蛋,薤草炒豌豆,如今又在與大文豪蘇東坡有關的蘇氏大宗祠里,吃到了薤草炒燒豬肉,倒也更添了份悠悠古意。
e家君新欄目:《作家眼中的車陂》,文化就像一種膠片中的光影,那一小片光影都有存在之美,讓我們一起來發(fā)現(xiàn)那些被你忽略的車陂之美。
作家簡介:潘小嫻,作家,現(xiàn)已出版《美人香里說宋詞》、《村上春樹的三張面孔》、《閑敲棋子落燈花》、《最美的游戲》、《鋼琴美韻》、《鋼琴的故事》、《建筑家陳伯齊》、《會飛的蒲公英》等作品。
【圖文記者 潘小嫻】
【編輯 橙子魚】
Hash:b5011a3711dbde5e12d650f7df086e5601981209
聲明:此文由 微社區(qū)e家通文化車陂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