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多歲的興化府城隍廟,莆田歷史最為悠久的廟宇之一
林春榮
城隍廟,位于莆田市婦幼保健院旁
城隍神起源于古代的“水(隍)庸(城)”的祭祀之由,本來是自然神中的一種。到了唐代,奉祀城隍神,筑建城隍廟,或是十分盛行的民間祭祀。宋代城隍神的祭祀進入了國家祀典,并開始城隍神人格化,各城所筑建的城隍廟已經(jīng)選用忠烈之士作為城隍神進行奉祀。
每年臘月廿五,城隍廟都會賑施,圖:卡游壺蘭
莆田之城隍廟的歷史,一直在變化、在演變,一直在豐富、在拓展。宋太平興國八年(983年),興化軍署自興化縣游洋移治莆田縣城,始筑子城、譙樓。在興化軍城西北角的清風(fēng)嶺,創(chuàng)建興化軍城城隍廟,主祀城隍神威靈將軍。這是莆田之興化軍城最早的城隍廟與城隍爺,已經(jīng)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圖:卡游壺蘭
興化府城隍廟所奉祀的城隍爺,即陳瓚,系城東白湖人,南宋名相陳俊卿的曾孫。陳瓚之英雄氣概,氣貫長虹,乃中華民族頂天立地的英雄。正是如此壯烈的義士,明洪武帝才敕封為興化府城隍廟城隍爺,作為整座城的英雄神祇,授受興化府城老百姓世世代代奉祀膜拜。正是在這六百五十年間,興化府、興化府城、城隍廟經(jīng)歷過無數(shù)的暴風(fēng)驟雨,歷受了無盡的悲歡離合,興化府城隍廟已形成了具有莆田民間特色的城隍爺文化習(xí)俗,豐富著城市文化的內(nèi)容,活躍了民間信仰習(xí)俗。
陳瓚像
或由于歷史之烽火硝煙,興化府城隍廟經(jīng)歷過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倭賊陷城之后的兵火。明末清初,幾番爭奪,幾番攻城與守城的紛飛戰(zhàn)火,城隍廟都有過巨大的損壞與毀壞,也經(jīng)過多次的重建與重修,才有如此壯闊的建筑規(guī)模,留在興化府歷史文化名城里。
廟內(nèi)尚保存有興化府城隍廟碑、重修二忠祠碑
明洪武三年(1370年),興化府知府創(chuàng)建于橄欖巷之西北角,廟宇建筑不詳。宣德五年(1430年),莆田縣縣丞葉叔文重修。弘治二年(1489年),興化府同知朱海建正殿,兩廡、大門??と松袝砩赜洝:胫味晁ǖ?a href='/jingdian/49413' target=_blank>城隍廟正殿一直保存下來,已經(jīng)有五百三十多年歷史,是興化府古城重要的明代古建筑。
先城隍廟正殿建筑
城隍廟大殿,重檐歇山頂,面闊五間,進深四間,殿中間筑石臺,祀木雕硬身城隍爺陳瓚神像,神像后壁之屏風(fēng)扇可以開啟與關(guān)閉,便于軟身城隍爺退出,并移居寢殿。臺上還侍立兩童子神塑像。殿墻旁立四武將塑像,乃是城隍爺?shù)奈鋵⒆o神。正殿建筑空間空闊、高大、幽深,是莆田歷史最為悠久的廟宇之一。
城隍廟大門的石鼓
正殿內(nèi)“護國庇民”的牌匾
大明王朝的“莆田時間”在前期一百年里呈現(xiàn)著風(fēng)平浪靜的歲月。科甲鼎盛,以一縣之舉人進士冠蓋華夏之千縣,莆田士子對興化府城隍爺心存感激,不斷改建、重修城隍廟的各殿宇、兩廡,乃至大門、儀門。
城隍廟的儀門
明隆慶六年(1572年),興化府知府林有源、莆田縣知縣孫謀建東西兩廊,設(shè)二縣城隍像,筑照墻。這個時候,正殿前兩廡之中為縣城城隍神像,左莆田,右仙游,皆有塑造神像。
城隍廟內(nèi)主祀威靈公
照墻,也叫屏墻,豎立在大門外的石埕南邊,與廟前路用照墻隔開,在道教中,是為了不讓污穢不法之物和犯禁忌的行人通過,以免觸犯神明。
萬歷三十四年(1606年),城隍廟道士鄭文柄募緣重砌了甬道,重筑月臺,建十八司,并塑造十八司神像。十八司的創(chuàng)建與塑像,讓城隍廟更加具體掌握人間與陰間兩界的神權(quán)。十八司,即總管司、延壽司、注福司、注祿司、注壽司、子孫司、功德司、彰彰司、癉惡司、糾察司、速報司、解冤司、詛咒司、痘疹司、保產(chǎn)司、放生司。
“十八司”
明崇禎四年(1631年),城隍廟道士楊大琯、郭稷重修了正殿,重建了儀門。儀門,面寬五間,進深一間,為石木結(jié)構(gòu),單檐歇山頂,柱亭式風(fēng)格,以花隔四木扇柵面分隔前后臺。儀門三個門內(nèi)各建石甬道通月臺。在幾根石柱上勒刻道士楊大琯、郭稷募建的字樣。
城隍廟的正殿
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城隍廟道士姚于尊重建殿廡。在這次重建中,兩廡及十八司也在重建之列,重修了戲臺,塑造了新的城隍爺神像。清康熙年間的重修與重建,最終形成了城隍廟之后三百年的規(guī)模和布局,城隍廟在一場二百多年歲月靜好的春秋里,燭火常明,香煙縈繞,一些發(fā)自最廣泛民間的信俗也已漸成,約定俗成的廟會已然是城隍廟文化的重要內(nèi)容。
城隍廟內(nèi)部
城隍廟每一年廟會活動十分豐富多彩,但主要有這么幾場:正月十三日晚元宵,農(nóng)歷五月十九日城隍爺誕辰紀(jì)念,農(nóng)歷六月初八夫人媽誕辰紀(jì)念,一年三次的“祭孤”。
正月十三元宵冥,正殿祭臺上排列著數(shù)百盞的盛筵,其中中央特別供奉著一個骰盆,里面6粒骰子皆紅點彩,寓意著興化府城二十節(jié)氣平安之意。
農(nóng)歷五月十九日,城隍爺誕辰日,也有傳說是為洪武皇帝敕封天下城隍神爵號為“監(jiān)察司廳城隍威靈公”的詔到之日。這一天城隍爺廟熱鬧非凡,人山人海,十八司神像前站滿了各類訴告、祈禱之信眾,香火也特別旺盛。戲臺上演繹著莆仙戲,但信眾主要在點燭燃香,行九跪三叩之大禮,祈求一家平安。
城隍廟內(nèi)的戲臺
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興化府城隍廟又一次大規(guī)模重修,這距上一次的重建與重修已有二百年時間。在興化府城隍廟廟志上,記載著重新雕刻并開光了城隍爺神樟木像,遷舊泥塑像于寢殿之左。重新修建了戲臺。
興化府城隍廟祭孤出游,圖:莆田大菜頭
興化府城隍廟從清光緒年間重修之后,又經(jīng)過一百年跌宕起伏的時代洪流,如今依舊保存在興化府古城的一個繁華的角落。城隍廟包括前大埕、大門、儀門、庭院、月臺、正殿、寢殿,仍以其氣勢恢宏的古建筑群,為興化府古城留存著深厚的文化底蘊。
儀門上“看報應(yīng)”匾額
儀門自明崇禎四年(1631年)重建之后,并沒有受到損壞,磚木結(jié)構(gòu),古色古香,“鬼神“像俱全。儀門寬五開間,進深一開間,石欄桿,木屏墻,中間的大門額上掛著一塊題書為“看報應(yīng)”的主匾。儀門中門的左右柱子掛著一副木刻的對聯(lián),耐人尋味,令人深思。
興化府正殿乃是莆田現(xiàn)存最古老、規(guī)模最大的大殿之一,重檐歇山造,門廊寬闊、宏大,尤其是那五塊巨大的門前石,厚重而深沉。與古舊的月臺相連,渾然一體。正殿面寬五間,進深四間,邁進大門的一進略為低一些,整座大殿全部用條石拼湊而成,森嚴(yán)、莊重、肅靜,這些為大明朝宣德年間的構(gòu)件確實龐大,令人驚嘆。整座屋架由八根石柱支撐,木梁、石梁均為上等材質(zhì),不愧為莆陽第一廟。
文章選自【林春榮《興化府城隍廟》】
來源:看莆田
▼
編輯 | 游曉婷
校對 | 周 喆
審核 | 翁開業(yè)
Hash:0b53cfa3cc1b9d487c5f4f2391ceb008db25f434
聲明:此文由 莆田旅游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