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鄉(xiāng)村|京西世外桃源——涿鹿溪源村
歷山高聳,筆架巍然,山清水秀,溪水潺潺。在距離北京市不到150公里的河北省涿鹿縣溪源村,是一個風景如畫、氣候宜人的世外桃源。
這是一片古老的土地,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炎帝、舜帝耕耘歷山,開農耕文明先河,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記。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千百年來,勤勞質樸的勞動人民以堅韌的精神,在這里辛勤耕耘,筑水磨,建油坊,創(chuàng)造了屬于這塊土地的繁榮。這是一片文化的圣地,北宋時期,著名文學家蘇軾為這里留下了不朽的絕句。明清時期,保安州文人朱光、楊養(yǎng)正等為這里寫下了諸多詩篇。這是一片紅色的土地,作為抗戰(zhàn)時期蔚涿宣根據(jù)地的一部分,這片土地留下了太多讓人熱血沸騰的印記。
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溪源秀美的山川歷經千年風霜,有令人贊嘆的輝煌,有戰(zhàn)亂年代的慘淡,也有建國后鳳凰浴火中的涅槃。如今,神奇的溪源村,正以自己的方式前行,2016年被列為河北省103個旅游示范村之一。
溪源村位于河北省涿鹿縣城西南17公里處,東隔歷山與涿鹿縣保岱鎮(zhèn)下葫蘆、方家溝、窯子頭村接壤,西與涿鹿縣武家溝鎮(zhèn)北黃頭、白家灣村以筆架山為界,南與涿鹿縣武家溝鎮(zhèn)護路灣村毗鄰,北與涿鹿縣武家溝鎮(zhèn)上葫蘆村相連,村海拔700.3米,地理坐標為東經115o084′,北緯40o316′。溪源村為淺山丘陵區(qū),輕壤質碳酸鹽褐土和紅土土質,全村共有土地2076畝,其中水澆地150畝,旱地300畝,退耕還林1626畝。2016年戶籍人口573人,常住人口503人。種植業(yè)以谷子、黍子、玉米為主,林業(yè)以香椿、大杏扁、蘋果、棗樹為主。
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保安州志》載:溪源村,城西三十里,坐筆架山下,龍門峽在其中,溪水回環(huán),桃柳千樹,水碾六七座。
溪源村原始社會末期就有人類居住。據(jù)史書記載,炎帝焚林開荒、虞舜帝耕耘歷山皆在村東的四頃梁。村北的堡角有仰韶時期夾砂泥質粗紅陶殘片,村南寨山、村東歷山等地有龍山文化時期典型黑陶殘片,2014年10月26日溪源村村民高文芳在自家門口對面路基斷層中發(fā)現(xiàn)了一只新石器時期的石鉞。
秦漢時期形成村落,稱東園、西園,遼應歷十三年(公元963年)改現(xiàn)名沿用至今。
溪源村乃九龍戲水之地,古保安州八景其中兩處景觀“龍門疊翠”、“筆架彩霞”在溪源村境內,宋代大詩人蘇東坡見溪源之水婉轉如帶甚為惹興,寫下“幽溪鹿過苔還靜,林深風吹鳥不知”之絕句。
歷山是炎帝、唐堯帝、虞舜帝開荒、耕耘、活動之地。古時歷山建有鴻蒙寺、唐堯廟、虞舜廟、瞽叟祠、圣母祠等建筑群,現(xiàn)遺址尚存。始建于金大定三年(公元1163年)的龍王廟,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修建的古戲臺,清乾隆年間修建的魁星樓保存完好;龍門寺、龍門書院、蜘蛛寺、水打磨、古油坊、環(huán)村水系和戰(zhàn)國時期開鑿的古道等遺址以及多處明清時期的古民居無不訴說溪源村的古老和文明。
村口的葦田已有千年歷史;紅土地的香椿、荊花蜂蜜、大杏扁、小毛桃久負盛名;各種蔬菜、野菜天然綠色;放養(yǎng)的柴雞;龍門水庫的鯉魚;原始工藝和山泉水制作的豆腐、豆腐絲等土特產品享譽張垣。四頃梁為溪源村的自然村。
四頃梁村位于溪源村東南1.5公里,地處歷山南麓,村海拔766.2米,地理坐標為東經115o101′,北緯40.319′。種植業(yè)以谷子、黍子、玉米、杏扁為主。四頃地的黍子、東黃粱谷子是釀造北宗黃酒的首選原料。村東北海拔911.4的高山之巔有良田 400余畝,乃炎帝焚林開荒、炎帝之子柱以及舜帝耕耘之處,村以此地地畝約數(shù)得名。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保安州志》這樣描述四頃地:“在州西三十里。周圍石骨嶙峋,山頂特產土田四百畝。登之,四垣齊密,隱如城郭,不知為萬仞山巔”。2014年9月5日,溪源村村民委員會在此立唐堯帝、虞舜帝碑各一座。村中央現(xiàn)有歷山圣母祠一座,為舜帝紀念其生母握登所建。村南歷山之陰有炎帝洞、銀砂洞、黃酒洞和火燒窊等歷史遺存。舜耕處與歷山主峰有多處木化石。村口原有一棵千年古槐四人合抱,幾經枯榮,現(xiàn)存的三棵槐樹是古槐樹的第三代。1992年四頃梁村被撤銷行政村建制,并入溪源村。
Hash:5aa650ab7fb0f5fc279ea260b83a9dd180660d4e
聲明:此文由 樂活涿鹿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