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秦始皇之路,訪古太行深處,觸摸井陘今昔
山岳蒼蒼,云水茫茫。
是焚書儒坑喋血的吶喊,是阿房宮沸騰的焰火,是萬里長城堆積的骨血,是悲郁的古歌,凄美悲憤的挽著破碎的山河。
上二圖:秦阿房宮遺址(國一)
歷史遺跡之所以魅力無窮,在于它以神奇之手引領(lǐng)著后人穿梭于遠古與現(xiàn)實之間,從而領(lǐng)悟悠久的文化傳承與不朽的人文精神。秦國離我們很遠了,但提起“華夏大一統(tǒng)”,首先讓后人想到的就是秦始皇嬴政。正是這中華歷史上第一位可以稱為政治家、戰(zhàn)略家、改革家的傳奇式人物,奠定中華兩千余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從而對中國和世界歷史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上二圖:秦直道起點(國七)
上二圖:秦直道遺址富縣段(國七)
在中央實行“三公九卿”制,是為了建立中央政府機構(gòu)管理國家大事;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筑萬里長城;對內(nèi)發(fā)展農(nóng)業(yè),修筑靈渠,溝通水系。這些秦始皇推出的體制影響著中華歷史進程兩千余年,還有最最重要的“ 書同文,車同軌,統(tǒng)一度量衡”看似簡單的幾個字,歷史文化意義卻深遠。
“書同文”好理解,自秦始皇起,雖然字形變過多次,從大篆到小篆,再到隸書、魏碑體、行書、楷書、草書、宋體,但字意基本未變,相對統(tǒng)一的文字,把中華文明一代代不間斷的傳承了下來。
“車同軌”的歷史意義在于,古時候都是土路,車輪反復(fù)碾壓之后會形成與車輪寬度相同的兩條硬地車道,當馬車長途運輸?shù)臅r候,只有車輪一直在硬地車道上平穩(wěn)前行,才能減少畜力消耗與車軸磨損。在秦始皇統(tǒng)一中原之前,列國向來是沒有統(tǒng)一的制度的,各地的馬車大小都不一樣,因此車道也有寬有窄。秦朝制定車同軌法令,規(guī)定車輛上兩個輪子的距離一律改為六尺,使車輪的距離相同。這就能夠使全國各地的道路在幾年之內(nèi)壓成寬度一樣的硬地車道,不僅能夠減少商品和旅客運輸過程的成本,而且有利于帝國軍隊有能力帶著物資快速到全國任何郡縣。所以說,車同軌是秦國統(tǒng)一的重要戰(zhàn)略舉措。
2000多年過去了,如今我們訪古在各個博物館,展出的各時代大量出土文獻簡牘印證了“書同文”對中華文字發(fā)展的深遠影響,但“車同軌”除了在《禮記· 中庸》和《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有記載外,還有什么考古證據(jù)嗎?或許訪古愛好者們會說出“秦直道”嘍,但是親,我告訴你,秦直道我也走過,更多的是情懷可以探尋,而真正留存著兩千多年秦國車馬古道“車同軌”遺跡的,在井陘,在太行深處!
上圖:秦皇古驛道(國六)
秦始皇自公元前220 年起,陸續(xù)修建了以咸陽為中心的三條馳道:一條向東直通燕、齊地區(qū);一條向南直達吳、楚地區(qū);還有一條是為了加強對匈奴的防御修筑的,從咸陽直達九原的秦直道。井陘秦皇古驛道的存在,就是一部用石頭寫就的無言的史詩。
上圖:蓮蓮“太行八陘”講座中井陘PPT截圖
在很長一段時期里,由于秦皇古驛道隱秘在太行深處,山高路險導(dǎo)致這條古道鮮為人知,井陘本是太行八陘第五陘,早在夏商時期古人便利用太行山谷間的便道供人畜通行,西周時期已有了東西通道,到了春秋時期晉齊之戰(zhàn),晉國曾利用井陘古道攻打齊國,晉國攻打鮮虞(今正定)時,也曾利用井陘古道。戰(zhàn)國中期,趙武靈王滅了中山國后,便正式開通了橫越太行的井陘大道,至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在原六國大道的基礎(chǔ)上,筑成了這條秦皇古驛道。
上三圖:秦皇古驛道與東天門(國六)
上二圖:東天門小廟清代壁畫
如今訪古秦皇古驛道,那巍峨險峻的東天門依舊矗立,腳下蜿蜒的石頭古道和被磨得光滑的深深凹陷的車轍提醒著后人:隆隆的車輪聲曾通宵達旦在這山谷中響起過;無數(shù)的將士曾從這里奔赴戰(zhàn)場揮灑熱血;無數(shù)的商賈和農(nóng)夫曾為了生計匆匆的過往……如果說長城曾經(jīng)是中華的鎧甲,那么 隱于太行的古驛道便是中華的血肉。
上二圖:東天門秦古道遺存
公元前210 年,秦始皇在第五次東巡途中死于沙丘宮,也就是如今邢臺市的廣宗縣。司馬遷的《史記》中對“沙丘之變”有過詳細記載, 秦始皇死后,趙高說服胡亥威脅李斯假造秦始皇發(fā)布詔書,由胡亥繼承皇位,在以秦始皇的名義逼迫太子扶蘇自殺后,胡亥、趙高、李斯才命令車隊日夜兼程,沿著井陘這條古道迅速返回咸陽。
上圖:秦兵馬俑(國一)
路在古村外,古村石門開,乏驢嶺古村名字的由來緣于張果老的驢困乏于此,古道旁懸崖上方刻有一方北宋明道二年三月的摩崖題記,記述了承天軍(娘子關(guān))守軍官兵及家眷捐款修路的亊宜。不遠處還有明代吏部尚書、兵部尚書喬宇的題刻,有這兩處“題記”的鐵證, 乏驢嶺便可從容笑傲千年古村之列。
上圖:乏驢嶺段古道遺存
上圖:乏驢嶺古道旁北宋題記
上圖:乏驢嶺古道旁的明代喬宇題刻“白巖游”
石樓、石窯、石路、石巷;古井、古樹、古碾、古磨,構(gòu)成小龍窩不卑不亢氣質(zhì)的,就是村子不陋不華的古舊特色。日暮時分,青磚石墻民居的脊背上炊煙裊裊,像極了陶淵明“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詩句中所描繪的田園景致 。而峭壁環(huán)抱下的,則是清晰的人字屋頂痕跡下,一片北宋年間的石窟石刻。
上二圖:小龍窩古村落(國家級傳統(tǒng)村落)
石窟畔,古道邊,累累佛龕,無聲的石壁聽慣了古時雜沓的馬蹄聲聲……
夕陽下,腦海中浮現(xiàn)出昔日古寺的繁盛景象:樓閣聳立,古柏森森……
古道上穿行的車馬行旅,伴著寺院中的靄靄青煙與晨鐘暮鼓,向西,向西,便是晉冀交界河北地界的第一古村——核桃園。
上七圖:核桃園古道與古橋
作為曾經(jīng)的井陘縣城,天長古鎮(zhèn)有著“地久”的美好寓意, 老墻灰瓦,胡同狹窄深邃,一座宋代古橋,一塊宋代修橋記碑,他們均完好的駐守在天長鎮(zhèn)外,像是固守著逝去的千年往事。發(fā)源于太行深處的綿河水繞城而過,像是古鎮(zhèn)的眼睛,注視著古鎮(zhèn)的歷史變遷。
上三圖:天長古鎮(zhèn)城墻(國六)
上四圖:北宋石拱橋與北宋石碑圖紙(河北省保)
井陘另一座宋代古橋守護在天戶鎮(zhèn)東南,青石所筑,石券三孔,橋身兩側(cè)石雕護欄雕有大小石獅石猴十余尊,神態(tài)各異,栩栩如生。
上三圖:北宋垂虹橋(河北省保)
不只是宋代,既然是千年古道,唐代遺存也是有的,天護陀羅尼經(jīng)幢作為唐代佛寺遺存,背后折射出的是佛教傳入中國以后,在大唐最鼎盛時期,信眾們鑿刻陀羅尼經(jīng)文渴望得到極樂的理想境界。
上二圖:唐天護陀羅尼經(jīng)幢(國三)
若說井陘這條古道最精彩的古建筑遺存,那橋樓殿將是不二之選,蒼巖山橋樓殿是電影《臥虎藏龍》的外景地,此山更是有著“ 五岳奇秀攬一山,太行群峰唯蒼巖”的說法。在中華,不是只有北岳恒山有懸空寺這種建筑,太行井陘的橋樓殿懸空在低調(diào)不言中,那一山一石間的古建筑,又顯幾多工匠愁呢?
大梁江古村落是石頭的世界,名字里有“江”字, 大梁江卻并不是一條河,明代有山西梁氏旺族遷居于此,便改村名為“大梁家”,后又因山地缺水作為祈禱再次改名為“大梁江”,整個古村因其古樸、完整、純美,被評為國家“最美古村落” 之一,由于在太行腳下偏僻的深坳里,古村便是“養(yǎng)在深閨無人時”的原始風貌。
上三圖:大梁江古村落(國家級傳統(tǒng)村落)
巍巍太行,雄關(guān)漫道,如今長城早已成為中國的象征與驕傲,兵馬傭也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 之一,而與之有著隔不斷淵源的秦皇古驛道,在閱盡繁華歷經(jīng)滄桑之后趨于無言。這條千年古道之所以能保存下來,得益于清末修筑了正太鐵路,以及后來307 國道的修建,人們才漸漸遺忘了古道險惡、難行的路段。
橫貫井陘境內(nèi)的307 國道,基本沿襲了原秦皇古驛道走向,所幸的是,307 國道在白王莊村附近拐了個彎,“躲”開了秦皇古驛道東天門段。如果沒有這樣一個敬畏般的“躲閃”,秦皇古驛道早就不復(fù)存在了。這段古道的存在,為后世留下了一段古道標本,一段看得見摸得著的歷史遺痕,供人憑吊,并感懷不已。
走一條始皇的開疆擴土之路,滄桑寫傳奇,看千年古道的時間遺存,井陘,太行深處的見證。
上圖:訪古井陘地都古村落長城遺跡的蓮蓮
全文完,感謝瀏覽
Hash:b812cf149202596b9a98604b5acd8d317675526b
聲明:此文由 文化旅行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