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鄉(xiāng)村到商業(yè)中心,為什么是燕莊?
揭秘紅色鄭州
百年風雨奮進,紅色薪火相傳。從馬克思主義在鄭州萌芽,到抗日烽火熊熊燃燒;從黎明前的黑暗,到新時代的曙光;從誕生“二七精神”的英雄城到崛起黃河岸邊的大都市……紅色基因,為古都鄭州烙下最深刻、最鮮明的印記。為慶祝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100周年,鄭州廣播電視臺聯(lián)合中共鄭州市委黨史研究室、鄭州市檔案館、鄭州市地方史志辦公室推出大型融媒體系列報道《揭秘紅色鄭州》,揭開塵封的記憶,為您講述紅色鄭州的故事。
提起燕莊,你可能會想到車水馬龍的金水路、人潮洶涌的地鐵站、高樓林立的商業(yè)地標、活力四射的夜經(jīng)濟......但在半個多世紀前,這里還是一片片起伏的麥田。
從曾經(jīng)的農(nóng)業(yè)村、城中村,到如今鄭州的商業(yè)中心、金融中心,燕莊的滄桑巨變要從1960年一位偉人的到來說起。
1960年5月11日下午,雨過天晴、陽光正好,綠色的麥浪隨風起伏,一穗穗飽滿的麥粒舒展著,一望無盡的豐收景象令人心曠神怡。幾輛黑色轎車緩緩開來,停在了路旁。
毛主席來燕莊視察了!
時隔半個多世紀,通過當事人口耳相傳,老燕莊人仍能復述出那一幸福時刻——
時年68歲的毛主席身穿銀灰色的中山服,腳踏一雙皮鞋,笑容滿面,神采奕奕??粗L勢喜人的麥子,毛主席興致很高,稱贊“小麥長得好”。
毛主席邊走邊聽燕莊村黨總支書記吳玉山匯報麥田澆了多少水、施了多少肥、計劃畝產(chǎn)多少斤。他語重心長地對身邊的同志說:“民以食為天,要種好小麥,要努力增產(chǎn)?。 ?/p>
在與吳玉山交流的過程中,毛主席問麥子上一茬種的是什么?吳玉山說是“玉蜀黍”。毛主席聽不懂方言,吳玉山就一邊用手比畫,一邊解釋說是苞谷、玉米。明白過來后毛主席笑著點點頭,又指著旁邊一塊麥田問那塊種什么?得知可以種水稻且水稻畝產(chǎn)比小麥高后,毛主席感慨道:“搞水旱輪作好,一麥一稻好,從實際出發(fā),因地制宜種植。”
毛主席忙著視察麥田,周邊的人也沒閑著??粗粩嚅W爍的鏡頭,毛主席認真地說:“你們應該把鏡頭對準人民,不要老對準我?!彼€告訴身邊同志:“干部要關心人民疾苦,多為群眾辦好事,把糧食搞上去,千方百計度過難關,帶領全村人走共同富裕道路?!?/p>
毛主席在燕莊僅停留了半個多小時,卻給燕莊人民以巨大的鼓舞,激發(fā)了他們敢闖敢干的精神,推動了燕莊之后翻天覆地的變化。
1970年,燕莊人在毛主席視察時停留的地方修建了毛主席視察燕莊紀念亭。
毛主席紀念亭前的田地里,燕莊村民火熱的勞動場面
按照毛主席視察時的指示,燕莊人大力發(fā)展“一麥一稻”種植模式,改良種子和種植技術(shù),大修水利。到七八十年代,小麥畝產(chǎn)量已經(jīng)從300多斤提升到700-800斤。
回憶起那時的勞動情景,今年81歲的張麥囤仍記憶猶新。“大家干勁沖天,找水源、修水渠、平整土地,以前只有500畝水澆地,到1975年水澆地已經(jīng)達到3700畝,旱澇保收?!?/p>
當時,張麥囤擔任第三屆大隊支部書記,讓他感到最驕傲的是燕莊不僅實現(xiàn)了糧食自足,還能積極交售愛國糧。“毛主席來視察以前,我們還吃國家糧28萬斤,到1975年已經(jīng)能給國家貢獻30萬斤?!?/p>
燕莊不僅在鄭州郊區(qū)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中名列前茅,還搭上了改革開放的快車。上世紀80年代,在城市“東大門”的燕莊周邊,鄭州貿(mào)易貨棧開始興起,汽車配件會、糖酒會等各種商品交易會吸引了全國各地的客商潮水般涌入。
燕莊人敏銳地捕捉到了商機——家庭租賃業(yè),當時,幾乎每家每戶門前,都有一塊寫著“出租,有床,有被子、褥子”的木板。依靠運輸業(yè)、手工業(yè)和租賃業(yè),燕莊村由傳統(tǒng)村落成長為富裕的城中村。
2006年,拆遷前的燕莊 圖|馬健
2006年,鄭州對燕莊進行城中村拆遷改造。據(jù)未來路街道黨工委副書記任景剛介紹,這是鄭州市乃至全省第一個城中村改造項目,創(chuàng)造了“金水速度”和“燕莊模式”。
繁華的商業(yè)中心
一座座高樓拔地而起,村民走出了低矮的民房,搬進了配套設施齊全的社區(qū);稠密的“握手樓”“接吻樓”,變成了高檔寫字樓和繁華的商業(yè)廣場。
燕莊人如今的幸福生活
“之前都是瓦房,后來城中村的時候房挨房、房摞房,不見陽光,改造完之后小區(qū)環(huán)境好了,地鐵通到家門口,市容市貌都變了?!薄霸?a href='/dongqu/' target=_blank>東區(qū)轉(zhuǎn)轉(zhuǎn)比旅游都強,到處都是花都是樹,真是如在畫中?!碧崞鹧嗲f的變化,村民們都打開了話匣子。
行走在金水路上,昔日的小鄉(xiāng)村已難覓蹤跡,只剩下一座“毛主席視察燕莊紀念亭”和一個毛主席銅像,記錄著偉人的足跡,訴說著時代的變遷。
燕莊村史館成為紅色革命教育基地
吳東方是當年給毛主席匯報工作的吳玉山的兒子,閑暇時他總喜歡來亭子里走走看看。對他來說,如今的幸福生活都離不開毛主席的那次視察。“我們村的人都特別有榮譽感,得好好干、不能給毛主席丟臉?!?/p>
滄桑巨變,歷久彌新, 一代又一代人的燕莊人正奮發(fā)圖強, 在中原大地上創(chuàng)造更美好的未來。
記者 王妍斐
編輯 佳澤
統(tǒng)籌 劉芳
Hash:51bfadaa560fd2c4246de97f879c075e396e220f
聲明:此文由 鄭說廣播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