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羅兀城
殘垣仍在,金戈鐵馬不再。羅兀城矗立在無定河西岸,默默地堅守著,講述久遠的往事。
羅兀城,地處榆陽鎮(zhèn)川,無定河西岸,石崖底村。城并不雄壯,但險峻,一座石山拔地而起,三面懸崖聳立,只有一面山坡上有盤山小路可攀越。翻閱羅兀城的歷史,抵達之前會有無數(shù)的想象,但站在城廓前,只見寂寥。站在風雨侵蝕的崖壁前,仰面而視千年前的歷史,時光用蛛絲馬跡提示曾經(jīng)的存在,有一種說不出的震撼和對天地的敬畏。
因戰(zhàn)而設一座城
陜北的歷史,就是一部冷兵器時代的戰(zhàn)爭歷史,身處中原的邊界,陜北歷來承擔著守護中原安定的重任。羅兀城有史可循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最初,宋太宗淳化年間(990—994),大將李繼隆選此筑新撫寧,又名婁城,扼西夏于橫山要道,有險無水,南10里扶寧城置所設縣,有水無險,兩城呼應可險守。據(jù)《宋史·李繼隆傳》記載,李繼隆20歲開始從軍參戰(zhàn),歷經(jīng)宋太祖、宋太宗、宋真宗三朝,畢生南征北戰(zhàn)、東征西討,戰(zhàn)功累累,屢有奇功。淳化、至道年間,李繼隆多次出師西北,討伐叛服不常的李繼捧、李繼遷兄弟。北宋仁宗景佑五年(1038),本屬宋朝的藩屬黨項政權(quán)首領李元昊宣布脫宋自立,自稱皇帝,去宋封號,改元“天授禮法延祚”,建國號“大夏”,史稱“西夏”。宋仁宗寶元二年(1039),李元昊寫信通知大宋朝廷,希望他們承認這一事實。然而宋朝大多數(shù)官員主張立刻出兵討伐西夏,興師問罪。當年六月,宋仁宗下詔削去元昊的官爵,并懸賞捉拿。自此,宋與西夏的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直至宋仁宗慶歷四年(1044)的“慶歷和議”,北宋與西夏才達成和平協(xié)議。協(xié)議的達成換來了宋夏之間將近半個世紀的和平。但到了宋神宗、宋哲宗時期,宋夏之間又逐漸爆發(fā)了戰(zhàn)爭。
宋夏戰(zhàn)爭斷斷續(xù)續(xù),羅兀城得名可能始于西夏,據(jù)《續(xù)資治通鑒》載,該城由西夏國相梁乙埋始建于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在撫寧故縣的北崖上修筑羅兀城。清朝吳廣成《西夏書事》也記載:“熙寧四年,夏天賜禮盛國慶二年,春正月,筑羅兀城?!庇钟嗅屛脑疲骸傲阂衣衤?a href='/zhongguo/' target=_blank>中國立更戍法,分置陜西五路四十二將,謀大舉,乃筑城于撫寧故縣北之滴水崖。崖石峭拔,高十余丈,下臨無定河,謂之羅兀城,以扼橫山?jīng)_要?!绷_兀聽上去是西夏語,因此多數(shù)人據(jù)此認為羅兀城屬于西夏所建。但在沈括的《夢溪筆談》中又記載:“淳化中,李繼捧為定難軍節(jié)度使,陰與其弟繼遷謀叛,朝廷遣李繼隆率兵討之……撫寧舊治無定河川中,數(shù)為虜所危,繼隆乃遷縣于滴水崖,在舊縣之北十余里,皆石崖,峭拔十余丈,下臨無水,今謂之羅瓦城是也?!薄傲_瓦城”,羅兀城,讀音相近,這樣的表述看起來羅兀城應是宋人所設。沈括曾在無定河沿線做過詳實的考證、記錄,其記載自然可信。又據(jù)《榆陽文庫·榆林縣志卷》根據(jù)史料記載,熙寧四年,種諤襲夏兵于羅兀北,大敗之,遂城羅兀。三月,夏人陷撫寧諸城。
從撫寧新城到羅兀城,羅兀城的設立成謎,被史家不斷考證,也期待史家學者對詳情繼續(xù)核準定論。但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由于地處險要,這里成為宋與西夏反復爭奪的軍事要沖。
宋和西夏頻頻爭奪羅兀城,在清代吳廣成所著《西夏書事》和張春治所著《西夏紀實本末》中,有專章對此進行了記載。在陜西巡撫使韓繹坐鎮(zhèn)延安時期,清澗守將種諤率河東兵二萬出無定河,攻取羅兀城,直趨銀州。梁乙埋親率大軍在鐵治溝邀擊,宋軍敗退,西夏都樞密使多臘留守羅兀城,種諤再來襲擊,多臘引兵三千屯扎于羅兀城城北的馬戶川,種諤又命令前部高永能率六千騎兵迎戰(zhàn),多臘五戰(zhàn)不利,只能率領殘部退守羅兀城中不出。種諤一邊派使者送婦人衣,一邊暗中派呂真率千人偷襲。多臘軍因此潰敗,棄城逃亡。種諤重新筑造此城,并改名嗣武城。1072年二月間,西夏又遣使向遼國請援,遼國答應遣兵相助。同年三月,梁乙埋親自率領重兵奪取羅兀城,此時種諤還在綏德節(jié)制諸軍,宋軍不占撤退,死傷將士達千余人。西夏奪回羅兀城后,據(jù)此繼續(xù)進占撫寧。后,宋夏和談,以綏德城外二十里為界。
戰(zhàn)爭,讓羅兀城始終與烽煙戰(zhàn)火、金戈鐵馬相關(guān),在歷史中留下濃重的一筆,也和英雄傳奇息息相關(guān)。不光種諤將軍在羅兀城留下傳奇,府州折氏折克柔將軍也曾涉足羅兀城,留下折克柔救羅兀占麟州的故事。在府谷文廟碑記中記載,熙寧四年,北宋大軍征討西夏,折克柔隸屬前軍,大軍抵達羅兀城,折克柔率眾先登,軍聲大振,又奉主將令,旁出二十里,掠一強族,掃清運送軍糧的障礙,因功遷西頭供奉官。
宋神宗元豐四年(1081),羅兀城終為宋軍占據(jù),后改名同武城。
牛碾子
黔首石城漠水畔
經(jīng)歷過戰(zhàn)爭的洗禮,今天的羅兀城靜默著,城垣依稀可辨,猶如一位滄桑的老人注視著腳下的和平欣慰安然。歲月遷徙至明朝初期時,延綏鎮(zhèn)治設在綏德,因此常有元人騎兵順著無定河川道而來,沿途搶奪財物和侵害百姓。彼時的羅兀城和米脂聯(lián)防,守護百姓平安。后來,延綏鎮(zhèn)治遷至榆林,1550年,巡撫張珩筑鎮(zhèn)川堡,羅兀城居民遷往鎮(zhèn)川,城從此荒廢。
羅兀城不大,城垣呈三角弧形,東低西高,周長約2公里,殘存城墻高3米,寬4米。據(jù)勘探,夯土層厚為12至14厘米。東南西北各有一城門,寬3.5米。
就是這樣不大的一座城,卻因為戰(zhàn)爭偉岸。峭拔險兀的羅兀城今時保存最為完整的有南座烽火臺,地處三面石崖,又兼攀爬不易,烽火臺歷盡滄桑,巍然矗立,遠遠眺望就可以依稀看到,烽火臺分三層,分別為營房、哨樓、烽臺。站立在羅兀城中,視野極為遼闊,無定河湯湯,山下也是城下一馬平川。遙想當年,自是易守難攻,城中居民自是與守城將士有千絲萬縷的親或?qū)俚年P(guān)系,戍邊的將士因此才得以在戰(zhàn)爭的間隙享受難得的天倫。
站立羅兀城中,俯視相對低洼處的石山上有一造型獨特的圓盤狀建筑遺存。有人認為這是宋代用過的水井,見其形屬石山的一個小角被人工鑿成圓盤狀,中有圓孔,邊有深槽,這樣的外形酷似鎮(zhèn)川當?shù)孛?a href='/techan/31595' target=_blank>小吃干爐,因此很多人親切地把它稱為“鎮(zhèn)川干爐”。但記者觀察,此圓盤或為“牛碾子”遺存,“碾子”是陜北常用的石制工具,“牛碾子”則是陜北當?shù)匕傩諏︻愃啤澳胱印边@種石制工具的稱呼。生活中常用“碾子”的碾盤大小為不到兩米,而“牛碾子”的碾盤直徑多在三米多到五米之間,形體碩大,只有力氣較大的牛才能拉動它運轉(zhuǎn)。這樣巨大的“牛碾子”,自然不會用來碾制糧食。在陜北發(fā)現(xiàn)有多處這樣的“牛碾子”,很多人猜測,它可能用來碾制炸藥,學者楊蕤還綜合多種元素推測,極有可能在宋夏交鋒的過程中西夏獲得了火藥的制作技術(shù)。據(jù)史載,火藥在宋夏戰(zhàn)爭中被大量使用,出現(xiàn)在宋夏軍事交鋒地帶的“牛碾子”顯然是戰(zhàn)爭的產(chǎn)物。
古城遺址如今長滿了莊稼或野草,只有一段段兩三米高的殘存城墻提示人們這里曾有過往。不大的羅兀城,當年也應該不會有太多的居民,但羅兀城遺址內(nèi)散落大量磚、石、瓦、瓷、鐵等殘片。早在1987年,省文物普查人員發(fā)現(xiàn),這些殘片極具文化價值。經(jīng)鑒定,此處的宋代瓷碗碟瓶的圈足金額口沿,呈胎灰白、青白、白底黑花色,有青綠、褐綠、牙黃釉彩,有耀州瓷青綠印花、開片青瓷、褐色蔓草繪等多種花紋。獸面滴水、覆蓮柱礎、宋代簡版等文物的殘片也屢見不鮮。如今這樣的殘片還在遺址中成堆,記者和當?shù)卮迕窳私獾?,過去他們耕種時還常能撿到銅錢。如今這樣的機會漸漸少了,但下雨后,還是偶爾會在被雨水沖刷過的地上有所收獲。
這一切讓人不由得一次次猜測,一座小城何以有如此繁盛的過往。在羅兀城,這一切有待于科考者進一步探尋,也許就在這個不大的小城里有著許多謎一樣的故事等著人們揭開。2008年,羅兀城遺址被列為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風蝕奇石
幽窟神閣懸碧空
歷經(jīng)千年的風雨侵蝕,城垣夷為平地,成為歷史。人們感嘆羅兀城選址的精妙,石山崛地而起,三面懸崖聳立,易守難攻。戰(zhàn)爭不再,城之遺址成為一處絕佳的風景名勝。山崖上諸多石窟,守望著奔流不息的無定河和世事變遷,懸崖上經(jīng)風化后被刻蝕成的奇形怪石讓人一次次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這樣的風景因當?shù)?a href='/laobaixing/' target=_blank>老百姓的傳說添了一絲神秘色彩。傳說中,古城雖然不大,卻極繁華,店鋪林立,人來人往,其中胡商經(jīng)營為最。陽春三月的一天,正是景色宜人時,街上人頭攢動,非常熱鬧,叫賣聲此起彼伏。這時有一位老者,須發(fā)兼白,提著一個籃子沿街叫賣:“棗——梨——棗——梨——”老人的聲音異常洪亮,但熙熙攘攘的人群對此并未在意。老人叫賣著逐漸走出城去,此時城內(nèi)突然刮起大風,有個人的草帽被風刮出城外,他追著帽子出城,看見了老人。再要回城,卻見天崩地裂,整個山城分離,城中一切毀于一旦,形成現(xiàn)在的懸兀之勢。追帽人才意識到,原來是神仙下凡要人們“早離”。
傳說中的“仙”氣停留在羅兀城的石崖上,石以嶙峋、以通透、以奇異的滄桑昭示著強大的生命力。作為羅兀城的重要組成部分,石崖上的宋代石窟保存基本完好。西夏和北宋都曾屯兵設防,前哨關(guān)隘就是這些石窟。后來,當?shù)匕傩障嗬^在此造像建廟,從而使石窟漸漸變?yōu)樽诮虉鏊_@些石窟在山崖上層層鑿建,遠遠望去如掛在半山腰,所以這里被稱為懸空寺。寺中如今依然有崇寧癸未二年(1103)的石刻遺存。因寺內(nèi)曾供奉過諸多神仙,其中最為被人稱道的石窟也被稱為萬佛洞。晨光遠照懸空,寺凌云霄,城懸峭壁,紅云繚繞,所以此處還被稱為紅云山。
懸空寺石窟也被列為省級重點保護單位,據(jù)統(tǒng)計,絕壁鑿窟共十七洞,現(xiàn)存石窟廟宇十一處,三霄殿、圣母行宮、觀音殿、真武祖師殿等,有佛寺,有道觀,還有佛道和合的廟宇。其中萬佛洞高達四五米,面積足有150平方米,門面上方有大天窗3個,廟宇恢弘。石窟的四壁彩繪佛像萬尊,千姿百態(tài),栩栩如生。
據(jù)山下石崖底村的村民講,懸空寺還曾是當?shù)乩习傩斩惚軕?zhàn)亂的棲身之地。每逢兵荒馬亂、土匪出沒,他們就會在此躲藏?,F(xiàn)在萬佛洞內(nèi)仍存有石碾、石盤等用具,石窟外壁還有多處開鑿搭建時留下的洞孔。
殘磚斷瓦
重煥生機的千年古跡
千年古城展示的是軍事要鎮(zhèn)雄踞北方的歷史,如何在緊跟時代步伐的同時保護歷史足跡,成為擺在今人面前的一道時代考題。
2015年,榆陽區(qū)將羅兀城和榆林古城、建安堡、寨峁梁遺址等文物古跡一起列入30項重點文化旅游工程。以羅兀城為代表的陜北地區(qū)寨堡遺址,是對宋代歷史文化的重要補充,會使人們對宋代的歷史有更全面的認識,宋代有富庶繁華、有閑逸儒雅,也有旌旗獵獵、金戈鐵馬,更有民族在征戰(zhàn)中不斷達成的和平與最終實現(xiàn)的彼此的逐漸融合。羅兀城的選址、建造更是研究冷兵器時代堡寨建設的典型代表。如今,榆陽區(qū)鎮(zhèn)川鎮(zhèn)黨委、政府開始啟動新的古城保護開發(fā)工作,以“探秘羅兀城”為主題,將此處打造成為開展歷史文化教育、文物旅游和文化產(chǎn)業(yè)發(fā)展的新領域。此外,羅兀城的開發(fā)還將與周邊黑龍?zhí)?/a>文化景區(qū)、陳家坡民俗文化景區(qū)等連成一線,依托豐富的歷史遺存、獨特的民俗風情、旖旎的自然風光和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等資源,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旅游活動。
除了羅兀城,榆陽鎮(zhèn)川還將備有幾副好“牌”:“商貿(mào)文化”牌、“生態(tài)觀光”牌、“民俗風情”牌、“紅色旅游”牌、“運動小鎮(zhèn)”牌、“特色飲食”牌等,多措并舉對鎮(zhèn)川特色文化品牌進行包裝,提高知名度和美譽度……一個全新的特色小鎮(zhèn),正在探索建設。
本文來源:榆林日報
Hash:72c68e709d1474603fe1948dfaafb53c6763a59b
聲明:此文由 榆林旅游新聞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