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走黎里的橋,看看黎里的景
黎里
(上)
黎里,古為“梨花村落”。清代大才子袁枚一見鐘情,揮毫題詠:“吳江三十里,地號梨花村。我似捕魚翁,來問桃源津?!?/p>
主干市河?xùn)|西向三里有余,如一條游龍穿鎮(zhèn)而過,故黎里又有“黎川”別稱。邑人徐達源于嘉慶年間著《黎里志》,云:“黎里一名黎川,又號梨花里(舊傳村南多梨花)?!?/p>
古鎮(zhèn)多古橋。據(jù)2014年出版的新修訂《黎里鎮(zhèn)志》“古橋”一章:“老街核心區(qū),原有20余座形態(tài)各異的石橋。……老街古橋尚有17座,其中保留古式形制的有8座,略作改建的6座,重建的3座?!?/p>
橋毗連,且各具千秋:拱形的,一弧三板,如月半輪;梁式的,三板兩豎,側(cè)看極似一“介”字平頭;更有一種簡樸小橋,橋墩接岸,三兩長石,墩上一撂,無柱無欄,洗煉之極,最宜竹杖芒鞋輕輕踏過。徐氏《黎里志》中多有親切記載。
秋禊橋
最為別致秋禊橋,位于老鎮(zhèn)區(qū)西北,俗稱“咭咯橋”,貌似平平卻奇妙無比。梁式三孔,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卜姓道士募緣重建。長17.5米,寬2.1米。橋面二十多塊小石板如梯階橫嵌在左右兩道石槽間,橋面貼水,橋心飾一“輪回”圖案,登橋恰似行梯觀陰陽魚。更奇的是,足踩石板,咭咯作響,石晃而人不晃,妙否?秋禊橋通禊湖道院,道院在水中央,落霞孤鶩,空明澄澈。由“咭咯”不平走向心靜如水,道家的智慧真是無處不在。
青龍橋
“物華天寶日,人杰地靈時。”黎里最吸人眼球的橋當(dāng)數(shù)鎮(zhèn)東青龍橋。此橋始建于明成化十八年(1482),清乾隆、道光年間兩度重修。橋為獨拱,取優(yōu)弧形,態(tài)如旭日初升,勢似蛟龍出水。橋長14米,矢高3.8米,上下各有15個臺階。橋身兩側(cè)嵌武康石龍頭各兩個,東西吞吐,氣貫黎川。橋身大部分為青石,橋欄為花崗石,橋面望柱雕飾覆蓮。青龍橋有氣勢,其橋聯(lián)有兩(段首所引即其一),均大氣磅礴。遺憾的是北岸增造河階,另一橋聯(lián)的尾字被掩埋。1990年代,我在橋畔的黎里中學(xué)教書。橋下流水湯湯,舟楫往來。夏秋時節(jié)常有攝制組或藝校師生逡巡兩岸,或攝影,或?qū)懮?。今?jù)有關(guān)資料錄全另一橋聯(lián):“長虹高掛千門月,巨鎖遙連萬頃云?!?/p>
道南橋
道南橋
青龍橋不遠處有道南橋,俗稱“放生橋”,亦一巋嵬獨拱橋,且最有味。橋長17.3米,矢高3.9米。東西走向,傍市河,跨市河分汊南港河。道南橋之偉,一在其高,二在其奇。在通常鐫刻橋聯(lián)處,道南橋飲水思源、不忘初心,工整鐫刻上如是“史記聯(lián)語”:“康熙五十一年里人陳永年捐建,光緒二十有三年闔鎮(zhèn)士民重建?!睒蚬芭R水處,置一石碑曰“放生橋”,石與水平,喚魚鱉知?橋欄兩側(cè)鐫“雙龍搶珠”圖,清晰生動一如當(dāng)初;橋面中心石,飾“五蝠捧壽”圖案,僅一平米見方,而橋高如許,奇哉?放生,乃佛家善舉百姓善事。黎川另辟放生河,位老鎮(zhèn)西郊,蔭子積德,其上有“子來橋”,橋基今猶存鐫刻“放生官河”字樣。
清風(fēng)橋
清風(fēng)橋
“黎川”行至鎮(zhèn)西柵突改為南北向,斬釘截鐵寫一“T”字。由此衍生出一條不為人關(guān)注的橫街。然僻靜處亦多奇橋。清風(fēng)橋,其一也。此橋又名青楓橋,俗呼新豐橋,古名普寧橋。各個名稱各有說法,足以引人浮想聯(lián)翩。這是“有故事的橋”,據(jù)說系出家子弟為報答小時落水救命之恩所捐建。梁式三孔,初建年代無考,明時重建,清時重修?,F(xiàn)存之橋為民國十九年(1930)修繕。長17.1米,寬2.7米,高3.3米。清風(fēng)橋大有明式家具“骨感”氣質(zhì),橋柱橋面均由長石條支持,柱一并5長石條,橋面一并5長石條,洗煉質(zhì)樸,無與倫比。橋欄現(xiàn)用青磚砌實。遙念當(dāng)初,三五之夜,登橋望月,則天地悠悠,星幾可摘?清風(fēng)橋兩面有聯(lián),其一曰:“清秀一川星可望,風(fēng)高千古月分明?!绷硪粸椋骸案缰胤陳傂率?,仲秋載造樂豐盈?!?/p>
望恩橋
望恩橋
清風(fēng)橋不遠處,為望恩橋。無論造型、氣勢與史載,均與黎里“最大橋”青龍橋并舉??上?,地利不佳,偏僻不說,最要命的是讓一座帶有“文革”并“改革”背景的“振黎”水泥橋完全遮擋了風(fēng)水。想當(dāng)初,單拱的望恩橋,不但石拱特高,而且上建雙亭(故俗稱“亭子橋”),橋亭小憩,清風(fēng)明月;橋心北眺,觀寺在望(一為近處禊湖道院,一為不遠處易作糧庫的城隍廟、羅漢寺)。望恩橋絕對是一座入史入畫的橋,拱圈用武康石(宋代橋料典范),橋身雜用青石(元、明橋料范本)、花崗石(清代橋料標本)。這是“有印記的橋”,與道院息息相關(guān),橋拱圈嵌有蓮花圖案石碑,可見一斑。望恩橋初建于明嘉靖五年(1526),與“嘰咯橋”一樣亦由道士捐建。明、清三度重修。橋長21.6米,橋孔跨徑7.4米,矢高4.1米,為體驗,我數(shù)了一下,上下各22級石階。橋西立有“重建萬善望恩橋記”石碑一塊,惜已斷截,字跡漶滅無從辨識。
迎祥橋
川不激,橋不躁。若論險峻,則為迎祥橋。此橋位市河?xùn)|段,為梁式三孔,明正統(tǒng)六年(1441)始建,清兩度重建。橋長18.4米,中孔跨徑4.7米,高3.3米。橋柱由條石壁立而成,給人奇瘦之感,甭說橋梁,就是橋階也由整石縱擱鑿琢而成——兩長石密鑿7個臺階,堪稱“絕無僅有”。雪后過橋,兩股不免微顫。橋瘦,橋險,然其橋聯(lián)卻春光融融:“日色照臨迎百福,風(fēng)光會合集千祥”;另一聯(lián)為“東西遞接川流水,南北常通行旅人”。迎祥橋俗呼汝家橋,橋下原有汝家兄弟開的面館,大鐵鍋下面,現(xiàn)炒蝦仁腰花澆頭,盛在海碗中,那份鮮爽,滲入胃底。
進登橋
進登橋
有險必有穩(wěn)。黎川眾橋,最儒雅、最敦厚、也最典范處該數(shù)梯云、進登,幾可謂孿生。兩橋?qū)χ?,均為清代梁式單孔,花崗石砌置。然橋墩敦實,騎水而筑。為防水沖,墩間辟一小小方孔。如此造型,既科學(xué)合理,又美觀大方。兩橋坐落市河中段,巧中求穩(wěn),可是勸喻世人平淡處世?而“梯云”“進登”的口彩又不免激發(fā)世人一如既往,向往“高中”“登科”。橋很中庸,也很睿智啊。進登橋俗稱夏家橋,橋北堍人家祖?zhèn)髻u“老虎豆”,用的是本地小蠶豆,口感緊致,小家碧玉般。古鎮(zhèn)改造,“老虎豆”人家搬遷了,“馮記油墩”進駐了。這也是與時俱進事。須知,油墩是黎里極具招牌的糕點,金燦燦,香噴噴,咬一口鮮糯無極限。吳江美食節(jié)上,現(xiàn)氽現(xiàn)賣的黎里油墩攤位前,引人注目排起了長隊。
梯云橋
梯云橋
梯云橋俗稱唐橋,計劃經(jīng)濟年代橋北堍為影劇院,現(xiàn)重修“迎恩坊”并新建“黎里古鎮(zhèn)展示館”。橋初建無考,橋額鐫“重建梯云橋”,落款“光緒甲午年重建”。此甲午年,為光緒二十年(1894)。橋長17.4米,橋墩兩側(cè)各建一泄水孔。橋北堍為雙落水坡,5級石階接落水平臺,平臺東西各11級石階;南堍是單落水坡,13級石階。進登橋,初建無考,制式與重建年代與梯云橋如出一轍。橋長19.6米,橋墩兩側(cè)各建一泄水孔。橋南北兩堍均為雙落水坡,南落水平臺東西各有5級石階,北落水平臺東西各有9級石階。
?
攬橋殘雪(攝于1922年)
?
瑪瑙春游(攝于1937年前)
黎里古有“黎川八景”之說,杰出之景無不與橋關(guān)聯(lián)?!皵垬驓堁保傅氖钦驹阪?zhèn)東郊似弓的攬橋上看隆冬時節(jié)鄉(xiāng)村田野“白茫茫一片真干凈”;而“瑪瑙春游”,則是喻三春之際踏鎮(zhèn)西郊瑪瑙三拱橋念“春在溪頭薺菜花”??上У氖沁@兩座橋都因緊跟時代步伐,應(yīng)“現(xiàn)代化”之需而被“格式化”,改造成了普普通通的水泥大橋。鎮(zhèn)東柵原有明代所建的單孔石橋“太平橋”,“文革”間更名為“東風(fēng)橋”,推倒重建為雙曲水泥拱橋。今錄橋聯(lián)以志:“西北珠淵涵福地,東南寶閣峙文峰?!敝闇Y、寶閣,指代橋附近的名勝積珠潭和中立閣(俗稱八角亭)。
萬隆橋
鎮(zhèn)西南方有一單孔石拱橋,名“萬隆橋”,閱盡滄桑,保存完好。橋宏偉,橋聯(lián)氣勢不凡。一曰:“越角吳根云橫跨,左縈右?guī)涣鳌!币辉唬骸八髦边_黎兼盛,界劃始分浙與蘇。”此橋所在處為江浙交界,黎里與盛澤接壤。
舊時黎里也有“走三橋”風(fēng)俗。同邑老先生鮑家琚有記述,錄此,助興:“黎里有俚俗,大凡嫁女要走‘老三橋’。一走‘子來橋’喜得貴子,二走‘鮑家橋’抱抱子孫,三走‘接貴橋’榮華富貴?!甌’字形市河,三橋分跨三岸,相映成趣,讓人眷念?!缟F子,哼??!子來橋呀,哼唷!’,‘要抱孫子,哼??!鮑家橋呀,哼??!’,‘連中三元,哼?。〗淤F橋呀,哼唷!’,古代造橋打樁唱夯歌,一人主唱,眾人和唱。我引錄有關(guān)歌詞,佐證黎里風(fēng)情?!?/p>
舊時嫁女“走三橋”風(fēng)俗
世事變遷,黎里一度被并入“汾湖鎮(zhèn)”。2012年,歷史悠久的黎里再度爭回了歷史名鎮(zhèn)的榮耀。古鎮(zhèn)開發(fā),日新月異,沉睡于典故中的古橋由此也迎來了新生。市河上的數(shù)十座古橋得到很好的保護,250來顆纜船石(半數(shù)雕有紋飾,最具代表性的為如意、定勝、瓶生三戟“平升三級”等),更為一脈流水增添了珍珠般的人文光彩。
黎里纜船石
攬勝橋
黎里新建攬勝橋
2014年國慶,筆者回鄉(xiāng),“喚回鄉(xiāng)愁”的老街已是游人穿梭、燈光閃爍??胺Q意外驚喜,則是打造了古鎮(zhèn)東入口,再造了一座壯觀無比的“攬勝橋”——廊橋形象,皇家氣象。不能斷定,這樣的壯舉能否再現(xiàn)“攬橋殘雪”的詩意,但有一點,野草茂盛的原生態(tài)保存可能還能喚回遙遠而親切的記憶。2017年春節(jié),再回古鎮(zhèn)一轉(zhuǎn),老街已全面開發(fā)。弄堂、廊棚、石駁岸,記憶隨時光喚醒。市河中心“黎新橋”邊的“南社通訊舊址”坦然再現(xiàn)了,清代乾隆年間工部尚書周元理所建“周宮傅祠”旁的梁式三孔“大陵橋”也意外修復(fù)了。流水脈脈,一脈相承的是人文。脈通古今,橋貫四方。但愿三里黎川迎時代風(fēng)云,再譜風(fēng)流篇章。
(下)
黎里古鎮(zhèn)似乎是從中街(古稱中市)進入的。這中街有個很特別的名稱,叫滸涇弄。1970年代末,我十來歲光景,適逢“評《水滸》批宋江”,無端覺得這“滸涇”兩字有來歷,一定與水或水泊有關(guān)。但怎么就叫作“弄”了呢?
古鎮(zhèn)的“弄”極多,林林總總逾百條。且多為“暗弄”,窄窄的、長長的、幽幽的。炎夏正午穿行,也是暗暗的、涼涼的。滸涇弄坦坦蕩蕩,為交通要道,過太浦河徑直往南行,猶記一座廟樓一樣的建筑鎮(zhèn)于“弄”口,有如照壁,繞過,宣告正式入市。
“滸”,水邊也。2018年春節(jié)回古鎮(zhèn),發(fā)現(xiàn)“滸涇弄”南端靠市河處挖了一段百來米長的小河,迷你點綴狀。琢磨之下,謎底朦朧揭開。原來,滸涇弄真的與水、水泊有關(guān),還真的是一條弄。據(jù)老黎里人介紹,此處原有一條貫通市河與外蕩的“箭涇”,僅容一舟通過;小河西側(cè)為供行人出入的一條明弄,寬六尺許,自然就叫“滸涇弄”,也叫滸涇街。
新挖的街心小河,當(dāng)?shù)闷稹凹龥堋敝Q,然不再貫通,不免遺憾。倒是“箭涇”之上新現(xiàn)的石橋,還原一分雅韻。一橋樸實無華,石板平鋪其上,名“彬板橋”;一橋較古典,臺座,梁式,名“登瀛橋”,1960年代(我出生的年代)滸涇河未填平前,此橋鎮(zhèn)于河口,俗呼即為“滸涇橋”。
箭涇之上彬板橋
重建登瀛橋
黎川三里,流水脈脈,河上古橋比比皆是。如果說“滸涇”是黎里古鎮(zhèn)的橫切導(dǎo)入,那么穿鎮(zhèn)而過的東西市河“黎川三里”絕對是古鎮(zhèn)的一條“龍脈”。龍首在東,有青龍橋引領(lǐng);龍尾在西,有明月橋輝映;正中則為鼎新橋。鼎新橋與登瀛橋呈直角毗連,類陳逸飛畫筆下的“雙橋”。此兩橋而今同時復(fù)元,當(dāng)屬有緣。我的記憶中,自然不會有登瀛橋,而鼎新橋則革命化喚作“黎新橋”,改造成平平如也的水泥橋。改革開放初年,黎新橋下岸有一儲蓄所,母親首次帶領(lǐng)少年的我儲蓄了百元,印象深刻。
黎川”雙橋“
鼎新橋
重建鼎新橋
新重建的鼎新橋,移到了登瀛橋西上首,花崗巖,獨拱。上下臺階各20級,中心橋面石飾八瓣水漩紋。站在橋上看風(fēng)景,東西市河,南北通衢,盡在眼前。曾經(jīng)指點江山的南社通訊處,手指一點,即是。目過數(shù)橋,南社巨子柳亞子先生的紀念館,同樣清晰可見。小橋流水人家的背景中,鼎新橋顯得高大而沉穩(wěn),兩側(cè)橋聯(lián)楷書,聯(lián)語固有,東側(cè)為:“高映日華,香逢枸子;中分水色,秀挹梨花?!蔽鱾?cè)為:“蟻聚千家,共承鼎業(yè);鱸鄉(xiāng)四季,屢慶豐年?!崩枥锕艦槔婊ɡ铮ㄅf傳村南多梨花),也有認證為蠡里(傳范蠡大夫曾居此),成鎮(zhèn)當(dāng)在南宋時期,地方志載:“淳熙時工部侍郎趙磻老居黎里,而黎里之名始著?!惫沛?zhèn)東今存有紀念趙磻老的東圣堂,可作佐證。
明月橋
重建明月橋
讓人驚詫者當(dāng)重建明月橋,俗稱楊家橋。橋名之雅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橋型與橋之所位。對此橋,我的印象格外“高大上”。一是因為它位東西市河黎川西柵,同時又奇跡般中端開啟西柵之南北次市河,地位一如東西主市河之上的鼎新橋。1980年,我在鎮(zhèn)西郊的黎里公社中學(xué)讀初三,明月橋早夷平。當(dāng)時因為市河流向關(guān)系,夢中與白天均辨不清東西南北。一直要從學(xué)校走到轉(zhuǎn)折點“明月橋”方位,才豁然開朗,確鑿無疑問。
再往前追溯,我的大齡姑姑解放之際嫁往鎮(zhèn)上,住在這橫市河之一端。姑姑家附近,塘廣樹野,亂崗荒漠,但多村橋。某夜宿姑姑家,值春雨時汛,忽聞驚天轟鳴,原來久曠的郊外石橋坍塌了。此橋無名,單薄,石拱。
由夢而明,從姑姑家返回,重入鬧市,必得走上明月橋。明月橋可能是文人的夢吟,在我則是實實在在的“登高”。此橋石質(zhì)優(yōu)拱,在逼仄的參照體系中,真有登云之恍惚。因而,每每至此,我必肅然并向往。橋一過,有閣重檐,一家桐油店,一家大餅店??赡苁切≠Y情調(diào)油然而生,我總覺得那橋是西端進入市鎮(zhèn)的重要標志。讀初三時,“明月”不再,桐油店的身價早被大餅店置換。走過改建成鋼筋水泥的無名平橋,若有所失。
明月橋好高爽,往北就是清風(fēng)橋,就是望恩橋,就是在水一方的禊湖道院,還有在水一方之旁的羅漢寺——南宋孝宗皇帝賜額“羅漢講寺”,那是與杭州靈巖寺相提并論的廣大寺廟!我成家時的居處鄰此。禊湖道院而今煥然一新,發(fā)聲不平的“咭咯橋”因為開放而格外包容。而羅漢寺塑像全毀且移作國家糧庫,想來恢復(fù)遙遙無期。但那里同樣有抹不去的集體記憶,糶谷,購油,亢奮又焦躁。
禊湖道院
2017年方志出版社出版的《黎里鎮(zhèn)志》古橋欄中未載明月橋。本土文史專家李海珉先生述:明月橋建于元大德二年(1298),是黎里第二座石橋,有歷史故事,沒有橋聯(lián)。
大陵橋
重建大陵橋
2018年春節(jié)前后的黎里新橋大致如此。稍推前,在我未及記錄的黎川橋中,稱謂“大陵橋”者不能不提及,此為黎里有史記載的第一座石橋,始建于南宋咸淳元年(1265),明成化、清乾隆年間分別重別。梁式三孔,兩端均為雙落水臺階,“鋪張”的背后必定是繁華。大陵橋之名,不免有些附庸,讓人無端聯(lián)想起大禹治水,聯(lián)想起偉岸高大。事實上是為紀念附近的一土丘——多水無山的吳江,難得“大陵”!農(nóng)人無暇風(fēng)雅,也不買賬,于是就叫廟橋。進香有廟,有廟必有橋。黎里的“廟橋”名副其實,一橋挑兩廟。北有全真道院,俗稱大廟;南有財神廟,俗稱小廟。現(xiàn)今北面忽現(xiàn)一戲臺,前樹鐫刻有“癸酉至順閏三月吉日”等字樣的欞星石柱(癸酉至順為元順帝元統(tǒng)元年,公元1333年)。時空穿越,驀憶計劃經(jīng)濟時代代表身份的居民糧油站即在此,好不榮耀。還是叫廟橋吧,但改造后的廟橋總有一絲不諧——橋聯(lián)今擬且磨底陽文電腦體行書,略顯輕飄。大陵橋南岸的廟橋弄,我以為是最詩意的石板弄,如果下雨,如果有一柄油紙傘,戴望舒的《雨巷》說不定就在此處演繹。
廟橋的石板弄實在太美了。我走讀黎里公社中學(xué)那年,每周都要刻意走上幾回。這弄是少有的明弄(朝天弄),敞亮,寬廣。下雨,雨落在石板上,馬上滲入陰溝,陰溝在石板下,幾乎與石板同寬;不下雨,陽光打在石板上,石板下的空氣幾乎以同樣的清新回應(yīng)。那時的我十四五歲,界乎少年青年間,不愛走陰晦漫長的暗弄,似乎也不喜熱鬧的滸涇弄,但就愛走這一條廟橋弄。那樣清亮的紫金石板、金山石板??!
黎里明弄
廟橋弄東側(cè)有好大一座祠廟,而今才知是周公傅祠。當(dāng)年,我那鎮(zhèn)上姑姑的孩子即我的表兄弟們都于此上學(xué)。我跟著去過幾次,只覺得那操場好大,那高臺好高。而今,名正言順復(fù)原,反覺莊重而疏遠。祠堂深深,共有六進。主人周元理為清乾隆年間工部尚書,
周元理石刻像
終“乞骸骨”榮歸,旋歿。乾隆帝賜詩碑,委派江蘇布政司代為致祭,哀榮備極?;噬?a href='/jisi/' target=_blank>祭祀臣下的御碑,非同一般,蘇州地區(qū)僅此一座。周公傅祠集“皇祭”“家祭”與義學(xué)祭孔“三祭合一”,亦屬江南僅有。河對面的紫陽觀,系我味蕾鄉(xiāng)愁,今時尚化作咖啡店一族,奈何。
乾隆諭祭周元理文(拓片)
“吳江三十里,地號梨花村。我似捕魚翁,來問桃花津?!边@是清乾隆年間詩人袁枚到訪黎里時所作的詩。詩中還有這樣的描述:“長廊三里覆”“家家棹小舟”,畫龍點晴,簡直把黎里古鎮(zhèn)的風(fēng)貌寫絕了。當(dāng)年袁大才子所訪的對象是徐達源,徐達源亦為一方名士,號山民,居于鎮(zhèn)西,著有《黎里志》等文集。徐氏《黎里志》寫得極精彩,如下一段文字堪稱“黎川概要”:“本鎮(zhèn)東西距三里半,周八里余。民居稠密,瓦屋鱗次,沿街有廊,不需雨具。鎮(zhèn)之中曰中市,有上下兩岸、東西南北四柵?!?/p>
水脈未改,橋韻猶存。黎里市河體系,東西為主干,長1980米,西柵頭南北為支流,長約500米。市河體系中現(xiàn)存石橋盤點如下。由東到西:梅蘭橋(待重建梁式)、青龍橋(原樣拱形)、迎祥橋(今修繕梁式)、道南橋(原樣拱形)、梯云橋(原樣梁式)、進登橋(原樣梁式)、登瀛橋(今重建梁式)、鼎新橋(今重建拱形)、大陵橋(今修復(fù)梁式)。由南到北:明月橋(今重建梁式)、清風(fēng)橋(今修繕梁式)、望恩橋(原樣拱形)、秋禊橋(禊湖中,原樣梁式)。
黎里市河(20世紀90年代攝)
橋上行人,河中行舟。值得一觀的還有不起眼的纜船石,實用而審美。那是橋與河綻放的花蕾,也是行與駐締結(jié)的契約,一朵朵,一方方,嵌于河沿上。玲瓏別致,寓意吉祥,通俗而形象的叫法為“象鼻眼”。黎川風(fēng)流,如浪花,隨處可見一斑,妙乎?
備注
〓上篇橋梁數(shù)據(jù)引用《黎里鎮(zhèn)志》,上海社會科學(xué)院出版社,2014年版;
〓下篇資料主要引述清代《黎里志》,廣陵書社,2017年版。
— END—
本文編輯:吳英
圖片來源:凌龍華、館藏
征
稿
啟
事
吳江通會給你一個原創(chuàng)平臺,讓你展現(xiàn)自己,讓更多的人了解你!
!
Hash:96f2e7b7ef66cd506b64343a33e267c1536ca1e5
聲明:此文由 吳江通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