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丘馬五牛羊肉為豫東清真風(fēng)味食品,相傳清咸豐年間槐坊廳(今為沈丘縣城)“雙合盛羊肉館”回民廚師馬一真首創(chuàng),遂成鎮(zhèn)館名菜,享譽一方。
說起牛羊肉的來歷,在當(dāng)?shù)仡H為流傳這樣一種說法,當(dāng)年雙合盛羊肉館的大廚馬一真,在盛夏的一天,生羊肉未賣完,就順手把生羊肉扔進(jìn)了一個大鹽缸內(nèi)。半月后,馬一真忽然想起,心想羊肉已腐爛,當(dāng)他拿起羊肉時并不異味,而肉還呈赤紅色,他就放在水中反復(fù)沖洗后,加入各種香料進(jìn)行烹飪,未想到羊肉出鍋后別有一番風(fēng)味,后馬一真配制香料,精心研制,又如法炮制牛肉,最終烹制出獨特風(fēng)味的羊肉,牛肉,流傳于世。
沈丘馬五牛羊肉原料為當(dāng)?shù)靥禺a(chǎn)無角黃牛和無角槐山羊,牛肉選用2-3歲的犍牛的前后坡(股、腿)部位。羊肉選用2-3歲體肥30斤以上的羯羊,剔去腿筋脊和肋骨。制作時先把牛肉或羊肉分別放入特制大砂缸用食鹽及回荽、花椒腌制10-15日,每日倒缸數(shù)次,根據(jù)氣溫至10日或15日時再把缸密封3至5天,時肉已成赤紅色,取出后用清水沖洗浸泡12小時,去其血和鹽漬雜質(zhì),涼水入大缸鍋,一次可加工20只羊或兩個牛。
牛羊肉主要采用傳統(tǒng)回回香料,一般為二十斤肉一斤料,香料有大茴、小茴、比波、必思答、巴丹仁、阿勃參、火失喇、哈昔尼、心意、香菊果、薰草、丁香、香葉、桔皮、涼姜、砂仁、草蔻、肉蔻等30余種之多。煮肉時牛肉每塊50斤以上,羊肉為整羊圈筒,下鍋后用竹篦壓實,陳湯熬制。先用慢火煮兩小時,以便香料浸入肉內(nèi)入味,然后開水煮1小時后,再用文火燉制而成。過去牛羊肉加工時燒的是果柴,加之又多用文火,當(dāng)?shù)胤Q“文”為“薰”,故又稱之“燒牛羊肉”或“薰牛羊肉”。牛羊肉的特點為不膻不膩,口感爽嫩,味濃醇香。即可盤裝,也可零食,備受顧客青睞,是居家宴客、饋贈親朋之名品。
牛羊肉已有150年的歷史,初時多為菜館宴席上的冷盤,民國時期沈丘出現(xiàn)了多家專賣牛羊肉的獨輪紅車,用特制尺余見方的大片刀切熟肉,切功高的能把熟肉切成薄翼透亮,肉切的越薄,說明熟肉成品的質(zhì)量越高。當(dāng)?shù)赜幸环N吃法,就是用剛出爐的熱燒餅夾牛羊肉食用,味道獨特。已故原新華社社長穆青曾偏愛沈丘的燒餅夾羊肉,每次來家鄉(xiāng)都要帶些回北京。馬五為馬一真的嫡系后裔,是正宗牛羊肉的第四代傳人。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馬五對其制作工藝進(jìn)行了創(chuàng)新,增加了品牌,其真空包裝牛羊肉遠(yuǎn)銷京、滬等地,馬五牛羊肉曾在全省風(fēng)味小吃評比中獲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