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醅子是通渭的傳統(tǒng)小吃,又名酒醅子,其原料有三:一為莜麥,二是青稞,三是小麥。做法相同。
做法是將莜麥或青稞(去外皮)簸凈,清水洗去雜質(zhì),入鍋煮熟(表層開口),瀝出涼冷,加入甜醅曲和勻,裝進壇中密封,保持恒溫(15℃上下),經(jīng)3~5天發(fā)酵,開壇食用,醇香、清涼、甘甜,夏能清心提神,冬則壯身暖胃。
清明一過,便是普遍制作甜醅子的時節(jié),甜醅子的主要原料和米酒有些區(qū)別-是麥子類,其品種有二,一是莜麥所制,二是青稞所制,表稞是青藏高原獨有的原料。兩種做法大致相同,制作時先揀去莜麥或青稞的瘦鑿,再把莜麥裝入口袋或放在編制簸箕內(nèi)再三搓拌,去其浮皮,青稞則要舂凈精皮,然后放進鍋內(nèi)煮八成熟撈出放案上晾,以份量多少比例加入曲子拌勻,入瓷盆內(nèi),置熱炕頭或灶上捂嚴發(fā)酵,待兩三天聞到清香酒味時便成。此物吃起來又香又異,還有醇芳的酒汁,故名甜醅子。
甜醅能否發(fā)酵成功關鍵在于掌握溫度,而揭蓋時間卻因季節(jié)而不同,這就全憑釀造者的經(jīng)驗了。更值得一提的是,甜醅發(fā)酵時反復生成的甜醅酒可謂稀罕之物,醇美香甜,營養(yǎng)價值高,夏季食用避暑效果尤佳.
甜醅極受群眾喜愛,除居家釀制自食外,出售者亦不少。無論在縣城的大街小巷還是村集鎮(zhèn)市上,隨處可見甜醅攤。一根扁擔兩只籮筐,臉盆里滿是白生生、蜜旺旺的甜醅。一碗下肚,甘甜如飴,滿嘴生津,倍覺神清氣爽,這酒香醇厚的甜醅實在是讓人受用無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