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看田邊,女人看花邊”,六、七歲的花腰傣女孩就能舞針弄線。刺繡,對花腰傣女子來說,已成為追求美麗、塑造自己、展露情思的一個重要方面。只要你走進戛灑傣族村寨,或是在村頭、或是在茂盛的大青樹下、或是在涼風徐徐的江邊沙灘上,時常能看到“小卜少”們圍坐一起,刺繡納涼、嬉戲歡笑。在歡悅的氛紛中相互交流著刺繡的技藝,把祖祖輩輩傳下來的“美麗的情思”展示在自己靈巧的手指下。
從擺放姑娘們面前的繡花籮里可以看到,她們大多喜歡用紅、黃、綠、藍、青、紫、白等色彩的線作原料,繡制的圖案多為四葉菜、八角花、薄荷、魚尾、蜂翅、貓腳紋、番瓜子、鳳凰花、檳榔葉等大自然中的花草樹木、飛禽走獸,圖案的結構精巧細密,色彩搭配適宜,每件刺繡品,都可稱得上精美的藝術品,因為每幅圖案中,都溶鑄著姑娘們無盡的遐思,寄托著對生活美好的向往。
一般而言,姑娘們繡制出來的布塊,多用作裙擺,或鑲于衣袖、或作綁腿、或作衣擺。姑娘從學會刺繡的十三、四歲開始,直繡到十八、九歲成婚,若能繡制出一套精致的嫁裝,那這姑娘就算得上十分成器。而有的人家往往是母親為女兒作嫁裝,一件好的嫁裝,媽媽縫繡得再勤快,也要花上五、六年的時間才能制好,因為每套亮麗的嫁裝上,都點綴著世輩花腰傣人傳承下來對生活、對大自然的審美,展示著花腰傣人鑄造生活的獨特能力。
“花隨玉指添0,鳥逐金針長羽毛”花腰傣“卜少”那栩栩如生、絢麗多姿的刺繡品,誰看了都會愛不擇手。在戛灑花街節(jié)上,假若你得到了哪位“卜少”送的精美繡花手帕,說不定你還得到了傣家少女拋來的那顆純潔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