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橋掛面,是四川省資陽簡陽市石橋鎮(zhèn)的著名特產(chǎn),該品用料精良考究,所以條細如絲,中間空心,煮不渾湯,不泥不斷,口感柔滑;煮好的面條隔夜回鍋,仍如鮮面。
簡陽市石橋古鎮(zhèn),從前四川主要干道“東大路”上的一大站口,兼有沱江水運的水旱碼頭,交通便利,很早就是繁榮商埠,素有“四川四大鎮(zhèn)”之譽,自然也不乏名食特產(chǎn),但鎮(zhèn)民尤對“面”情有獨鐘,民謠有云“簡州包子石橋面”。URU
“石橋面”專指“石橋掛面”,又稱“高架掛面”有“順口溜”如是說——自從“離夫”以后,朝日“打扮搽油”;結(jié)交兩根“光棍”,周身“擺弄風流”;只說“天長地久”,誰知“刀切兩頭”。URU
民間的“順口溜”,極盡幽默夸張之能事,以辛苦的勞動類比寡婦風流韻事,短短幾句,惟妙惟肖地道出了“石橋掛面”從原料小麥加工,到成品制作的全過程:URU
“離夫”——小麥磨成粉離開了麥麩;“打扮搽油”——合面時在案板上打扮(拌)搓揉,合揉面團需不時抹清油;“光棍”——面條成型后,兩端各用一根小棍挑著,上高架涼曬脫水、繼續(xù)抻長;“擺動風流”——一根小棍插在高架上,另一根垂于下面,面條隨風搖擺,婀娜多姿;“天長地久”——高架上的面條一端高聳云天,另一端下垂地面;“刀切兩頭”——面條不需幾日涼干后,切掉兩頭靠小棍處的“面頭子”,包裝為一把把的成品。這些“下里巴人”們,倒也不乏羅曼蒂克,把枯燥的勞作,演繹成了“做面詠嘆調(diào)”。真?zhèn)€是“文藝作品源于生活”??!URU
“石橋掛面”用料精良考究,所以條細如絲,中間空心,煮不渾湯,不泥不斷,口感柔滑;煮好的面條隔夜回鍋,仍如鮮面。椐說1959年陳毅元帥途經(jīng)簡陽,品嘗石橋掛面后,評價頗佳。URU
史載“石橋掛面”創(chuàng)于宋代,盛于元代,系手工制作,配料、制作、用水,屬傳內(nèi)不傳外的“祖?zhèn)髅胤健?,因此產(chǎn)量甚小。物以稀為貴,于是從前作為朝廷貢品,現(xiàn)代則曾是首都“人民大會堂”的饋贈禮品;上世紀60年代,僅供北京的“四川飯店”每季即達200公斤。如今“石橋掛面”的工藝已公開,制作、包裝更有諸多改進,加之精細的面粉原料,“石橋掛面”無論質(zhì)量、數(shù)量,自是不可同日而語了。UR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