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面醬是江蘇省徐州市新沂市阿湖鎮(zhèn)的特產(chǎn)。新沂巴山面醬不僅可以作為一道開胃小菜,用大蔥等沾著吃,還是制作炒菜的配料,比如在燒制回鍋時,在炒肉的過程中加入面醬爆炒,味道極佳。
新沂的巴山面醬為李家祖?zhèn)骷妓嚕嘟裼邪倌暌陨系臍v史,是由清朝年間清登侍郎李崎西獨創(chuàng)秘方制作,歷經(jīng)六代傳承至今。
醬在中國古代烹飪中占據(jù)重要地位,公元前158年,西漢史游《急就篇》有“蕪荑鹽豉醯酢醬”,把“醬”與其它調(diào)味品并列,可見醬的重要性。顏師古注曰:“醬,以豆合面而為之也。” 北魏時期,賈思勰所著《齊民要術》中記載:“《食經(jīng)》作小麥醬法,小麥一石,潰一宿,炊,臥之,令生黃衣,以水一石六斗,鹽三升,煮作鹵,澄取八斗,著甕中,炊小麥投之,攪令調(diào)均,覆著日中,十日可食?!?
新沂的巴山面醬由小麥面粉、水和食鹽,不添加任何調(diào)味劑、香精香料,經(jīng)過天然發(fā)酵制作而成,是純天然食品。
巴山面醬制作工序復雜,周期長,要經(jīng)過和面粉、制作面磚、上籠蒸熟、冷卻、制曲、入缸自然發(fā)酵、翻攪、細磨等工序,歷時一年才做成面醬。面醬色呈紫紅色,味美而富有營養(yǎng),含有蔗糖甜味和香油的香味,富含人體必需的氨基酸等營養(yǎng)物質(zhì),易于消化吸收,既可作小菜,又是調(diào)味品。
巴山面醬的制作工序繁雜,在傳承中全憑口傳身教,制作過程中對氣候的要求很高,受季節(jié)的限制,生產(chǎn)周期長,一般需要一年才成醬,不適合大批量生產(chǎn),已無年輕人再去學習傳統(tǒng)甜油制作的工藝。目前能熟練掌握這一傳統(tǒng)工藝的人寥寥無幾,多為50歲以上,所以亟需得到保護與傳承。
■面醬的家庭做法
備好面、鹽,和好面后蒸熟,可做成饅頭,弄碎后加溫發(fā)酵,然后曬干。和鹽水混合攪拌均勻,在太陽下暴曬,如果是夏天,天氣晴朗,曬1、2個月即可食用。
在家庭的餐桌上,面醬不僅可以作為一道開胃小菜,用大蔥等沾著吃,還是制作炒菜的配料,比如在燒制回鍋時,在炒肉的過程中加入面醬爆炒,味道極佳。
■面醬的幾種家常吃法
吃法一:卷煎餅。就像賈汪一樣,新沂人也愛吃煎餅。在煎餅上攤上一層面醬,放根小黃瓜或本地小蔥,吃起來別有一番味道。
吃法二:炒菜。平時炒菜又要放鹽又要放醬油,而面醬則可一帶二,而且還起到了掛漿的作用。
吃法三:做回鍋肉。徐州人喜歡辛辣菜肴,回鍋肉便是其中之一。在鍋里倒上油,微熱后放勺面醬,炸到出香味時,放上蔥、姜、肉等材料,炒到一定火候出鍋?;劐伻獾奈兜?、色彩更加鮮美、鮮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