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香包,是廣東潮汕地區(qū)獨具一格的民間傳統手工藝品,也是我國最著名的香包。
潮州是香包的故鄉(xiāng)。相傳南宋時,潮州便已流傳兒童佩戴香包辟暑的習俗。每年端午節(jié),家家戶戶都制作“扎絨粽球”或用香木雕成“粽球”狀,裹以色彩艷麗的綢緞或布料,名曰“辟暑籠”,供兒童佩戴辟暑驅邪,并以示紀念屈原。當時的“辭暑籠”便是香包的始祖。
后來,人們對“辟暑籠”進行改進,把包香木改為用綢緞縫制小袋,內裝香料,因其香氣襲人,故稱“香包”。此外,形制亦變化為千姿百態(tài),并繡上各種花紋圖案。到了明代,潮汕的姑娘把香包作為愛情和婚姻的信物。明代潮劇《香囊記》,便是說一位大家閨秀將自己精心繡制的香包贈與一位窮書生作為愛情信物,以表愛慕之意。當時,人們時興在親朋戚友結婚喜慶之時向新郎、新娘討香包之風尚,取其喜氣共享,也為婚禮增添了熱鬧、歡樂的氣氛。故潮汕的姑娘婚嫁之前都要預先繡制一批香包,以備裝飾洞房和作為贈品,一方面顯示其靈巧的針工手藝,另一方面表達了對生活的熱愛,對美的追求以及向往幸福美滿婚姻的愿望。這種習俗一直沿襲到解放后。
潮州香包的制作,工藝較繁復,其吸取了“潮繡”的針法和技藝,工繡重彩,精雅別致。它選用華麗的綢緞或色布,刷上物象輪廓圖稿,然后用五彩絲、絨線或金銀線、珠子等繡上各種花紋圖案,再剪裁、滾貼成片,然后分片緄邊,縫合成型并填充棉絮、香料,再飾以金銀線盤金刁鎖及玻璃珠、膠片、纓絡等飾物。香包的藝術造型大體可分為形象化和卡通化(也有介干兩者之間的)兩大類型:形象化即是物象造型較寫實,物象的結構、比例及裝飾花紋比較形象;卡通化則是物象造型局部或整體夸張、變型,如獅子之頭、松鼠之尾夸張得與身體一般大;卡通化較之形象化造型概括、生動,更富于情趣。香包的藝術裝飾一般采用均衡、對稱,具有地方特色的花紋、圖案;其設色大膽采用對比強烈的大紅大綠。套裝的香包往往有6色8色或12色,色彩鮮艷華麗、活潑奪目,富于濃厚的裝飾性和潮汕民間藝術特色。
潮州香包品種繁多,豐富多彩,且寓裝飾于實用之中。其傳統的品種有:香囊、“粽球”、針包、紐絨、結帶和瓜子雞等,現不僅有用于裝飾新房和姑娘婚嫁饋贈的小品及禮品,也有用作煙袋、荷包袋、眼鏡袋及用于裝飾床帳、宮燈、扇子、匙扣和民族樂器的吊墜等。目前,潮州香包有兩百多個品種、上千個花色,飛禽走獸、蟲魚、瓜果、古錢、器皿、圣誕禮品……林林總總,不勝枚舉。
潮州香包作為閨閣手工、饋贈之物,最初只在民間流傳,到了清末才發(fā)展成小商品并出口東南亞一帶。這出自閨閣之手、散發(fā)著濃郁的鄉(xiāng)土藝術芬芳的手工藝品,老少咸宜,雅俗共賞。近年來遠銷西歐、東南亞和港澳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qū),深受中外人士所喜愛,被譽為“東方民間藝術的一顆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