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回大蒜以紅皮蒜為主,株高60-70厘米,葉條帶披針形,皮株攻能葉6-12片,色深綠,蒜苔長50—70厘米,鱗莖扁球形,外皮紫皮紅色,莖瓣(蒜瓣)肥大,一股6-9瓣,縱徑3.5-3.8厘米,橫徑4.5-5厘米,單個蒜球頭重30- 41.5克,辛辣味濃,具有香氣,品質(zhì)上等,八十年代港商曾在香港大公報上的版面刑栽四個小字,三個大字:寶慶大蒜香、辣、鮮、隆回紅皮大蒜生長期210天左右,九月中、下旬播種,株距2-3市寸,行距6-7市,每667m2,產(chǎn)蒜苔300-4000市斤。 隆回紅皮大蒜栽培歷史悠久,據(jù)隆回縣志記載解放初期播放面積87畝—100畝,產(chǎn)量12至13噸,主要分布在隆回山界回族鄉(xiāng)與北山鄉(xiāng),北山村回族人集居住地區(qū),具體從什么時間引種栽培,無以考究,據(jù)隆回桃花坪清真寺阿言馬祥回憶在大革命失敗(1927)年前他在桃花坪清真寺就吃過牛肉炒蒜苔。并記得當(dāng)時常有廣西客來販運(當(dāng)時稱寶慶紅皮大蒜)。從五十年代來到六十年代來,隆回大生產(chǎn)一直處于300—500畝的水平。七十年代至八十年初,由于外貿(mào)組織出口,種植面積已突破1000畝。八十年種植面積為1607畝,總產(chǎn)290噸,87年5200畝,總產(chǎn)940噸,以后一直維持在4000—7000畝之間,2002年播種面積6600畝,總產(chǎn)1792噸。 隆回大蒜一直以當(dāng)?shù)劁N售為主,常有客商到隆回收購販運往外省銷。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中期曾由外貿(mào)組織過出口,85年曾由港商組織過加工蒜片出口,九十年代本縣食品罐頭廠組織加工生產(chǎn)的“三辣”罐頭,每年用大蒜30—50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