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藥,為野植物。主要分布于崇陽縣境內(nèi)山區(qū),平均年產(chǎn)量在三百擔以上。屬樟科植物,根木質(zhì),呈紡錘形,稍彎略成念珠狀。葉果均可入藥。
烏藥性溫味辛,無毒。功用:順氣、開郁、散寒、止痛,能治逆心、腹脹痛、宿食不消、反胃吐食、寒疝、腳氣等癥。
崇陽烏藥,歷史悠久。清同治五年崇陽縣志曾載有“崇陽烏藥當柴燒”之說。后因交通發(fā)達,醫(yī)藥進步,且品質(zhì)甚佳,為醫(yī)藥界所重視,逐步改野生家種,現(xiàn)野、家并產(chǎn),暢銷全國各地。
中藥應用
1.寒凝氣滯之胸腹諸痛證。該品味辛行散,性溫祛寒,入肺而宣通,入脾而寬中,故能行氣散寒止痛。治胸腹脅肋悶痛,常配香附、甘草等同用,如小烏沉湯(《和劑局方》),也可與薤白、瓜蔞皮、延胡索等同用;若治脘腹脹痛,可配伍木香、青皮、莪術等,如烏藥散(《圣惠方》),也可與香附、木香、陳皮等同用;治寒疝腹痛,多與小茴香、青皮、高良姜等同用,如天臺烏藥散(《醫(yī)學發(fā)明》);若寒凝氣滯痛經(jīng),可與當歸、香附、木香等同用,如烏藥湯(《濟陰綱目》)。
2.尿頻,遺尿。該品辛散溫通,入腎與膀胱而溫腎散寒,縮尿止遺。常與益智仁、山藥等同用,治腎陽不足、膀胱虛冷之小便頻數(shù)、小兒遺尿,如縮泉丸(《校注婦人大全良方》)。
【用法用量】煎服,3~9g。
配伍效用
烏藥配伍沉香 烏藥溫腎散寒、行氣止痛;沉香醒脾開胃、祛濕化濁、行氣止痛。二藥合用,走氣分、達下焦,有醒脾散寒、行氣止痛之功效,用于治療肝郁脾虛之胸悶、腹脹、氣短、乏力、嘔吐等癥。
烏藥配伍當歸 烏藥辛開溫通,行氣解郁、散寒止痛,偏走氣分;當歸辛散溫運,養(yǎng)血活血、調(diào)經(jīng)止痛,偏走血分。二者伍用,共奏行氣活血、散寒溫經(jīng)止痛之功效,用于治療寒凝氣滯血淤之痛經(jīng)、產(chǎn)后腹痛以及寒疝等癥。
烏藥配伍木香 烏藥行氣止痛散寒,長于溫散下焦寒濕;木香行氣止痛,功擅行脾胃氣滯。兩藥相須為用,其散寒、行氣、止痛之功效更著,用于治療寒凝氣滯所致之脘腹脹痛以及胃腸神經(jīng)官能癥屬氣滯不通者。
烏藥配伍薤白 烏藥行氣止痛散寒;薤白通陽散結行氣。二者伍用,有行氣通陽、止痛散寒之功效,用于治療陰寒痰濁凝滯所致之胸痹而癥見胸悶、疼痛者。
烏藥配伍益智仁烏藥溫腎散寒;益智仁補腎縮尿。二者伍用,有溫補腎陽、散寒縮尿之功效,用于治療腎陽虛衰之尿頻、遺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