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元米馃是贛南客家人獨特的食品之一,其歷史悠久,早在明朝正德年間就被列為貢品。打黃元米馃也是贛南客家的一項重要民俗活動,其營造出的和睦共處、團結協(xié)作氛圍,使客家人深深留戀,即使在食品加工機器普遍采用的今天,黃元米馃仍保留著傳統(tǒng)的手工制作方式。
黃元米馃以贛南本地產(chǎn)的糯性“大禾米”為原料,現(xiàn)多用軟性雜交米。用一種贛南山區(qū)生長的名叫“黃元柴”的小灌木燒灰淋水浸泡拌料,然后用木制大飯甑把拌料蒸熟,再把熟飯倒入石碓中,十來個男人齊心協(xié)力用黃元棍將米飯搗爛。最后,由師傅將搗爛的黃元米馃揉成圓柱體,用一根細線分出一個個厚約五六厘米的黃元米馃,用手整理成型,一個個圓型或橢圓型的黃橙橙、金燦燦的黃元米馃就制成了。風干后的黃元米馃,盛裝在大缸里,用堿性灰水浸泡,一般能保存三四個月不變質(zhì),隨時可取出食用,十分方便。
黃元米馃,是贛南客家人十分喜愛的食品和送禮待客的上等佳品。年前年后,走親訪友,贈送幾塊色澤金黃的黃元米馃為禮,意寓吉祥富貴。家中來了客人,從貯存缸中取出黃元米馃,切成條塊,炸炒蒸煮皆宜,或用臘肉、冬筍、香菇、白菜條為佐料,潤滑爽口,獨具風味,食之回味無窮。而剛打出的黃元米馃,用手抓成團蘸點醬油或白糖,即可趁熱而吃。
打黃元米馃,一般在每年臘月農(nóng)閑時進行,其打制過程還體現(xiàn)出客家人團結協(xié)作的精神,因為打黃元米馃,單家獨戶不行,一般都要幾家人合伙。打黃元米馃的地方,往往也是小孩們喜歡聚集的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