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重粿是閩南的家常小吃,為一大塊厚一寸左右的淡黃色半透明固狀體,富有彈性,軟滑而柔韌,口感微粘。很多年前,總有小販騎著自行車在各個鄉(xiāng)村叫賣,根據客人需要,用刀在大塊上切割出你所要的斤兩。九重粿吃時一般要蘸白糖,吃時有一股淡淡的食堿味。
其做法為將晚米用水淘洗,浸泡2小時,撈出瀝干,滲水加入明礬(用水溶解)攪拌,磨成稀漿。把鍋置于小火之上,放入紅板糖,滲水熬成濃液起鍋,濾去雜質,倒入稀漿中,攪拌成為紅色稀漿。又把鍋置于旺火之上,倒入適量的清水燒沸,把鋪上潔凈的“炊布”并夾著通氣板的蒸籠放在鍋上,然后分九次,舀入粿漿。(第一次粿漿稍多些,蒸約7分鐘,接著,每次的漿量比第一次的稍薄些,每次約蒸15分鐘。)先蒸第一層,在上面抹少許花生油,再蒸第二層,這樣連續(xù)蒸九次,粿成九重,重重可以揭開,故叫“九重粿”。
九重粿可譯為“米凍”
“泉州菜英文名”翻譯的第24個是“九重粿”,從征集到的讀者翻譯來看,大家對九重粿的看法還是存在很大的差別。
劉小姐發(fā)來的翻譯是:ricejelly,把這個英文名再翻譯成中文,就是“米凍”的意思。我們回訪劉小姐時得知,她是外地人,本來對這些泉州菜都不清楚,有些甚至都沒見過。但她很喜歡美食,所以為了弄清這些泉州特產的底細,她還特地請教本地人“九重粿”的具體做法。“只有懂得它是怎么做的,原料是什么,才好翻譯啊?!痹趧⑿〗憧磥?,九重粿就像北方人冬天吃的“肉凍”,把原料熬制后凝固就成了“凍”。因為九重粿的原料是米,然后根據它的做法,翻譯成“ricejelly”就很合適。這個翻譯沒有體現“九重”,但劉小姐說,九重只是它的制作工序,從九重粿的外表看,你看不出它的“九重粿”來,所以,翻譯的名字可以不體現它的工序。
但這只是劉小姐的一家之說,還有不少其他讀者給出的翻譯,其中比較“貼切”的如下:
1.Quanzhou jelly 泉州果凍,這條翻譯跟前面“土筍凍”讀者給出的翻譯相同。
2.Cooling rice liquor 冷卻凝固了的米湯,把原料―――米湯體現出來了。
3.Nine fruit 九個果子,哈哈,這個翻譯很直接,但似乎跟實物沒多大聯系。
4.Nine layer cake九層糕,九重粿
從外表看,的確很像糕點。(來源:泉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