淶水這家的小小廚房,演繹四十年灶間“食”光
穿越時光,深情回望
今年是改革開放四十周年
40年物換星移,歲月如歌
每個家庭都有不一樣的變化和故事
淶水電視臺新媒體頻道特別策劃了
《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我家的故事》
系列報道
小小的廚房
是解決我們一日三餐的地方
改革開放40年
廚房的變遷
見證了人們生活翻天覆地的變化
也演繹著每個家庭生活的小幸福
近日,記者走進義安鎮(zhèn)莊疃村村民齊江家中,感受改革開放以來他們一家的變化。
齊江今年60歲,改革開放初期,那時候齊江還是個20歲的小伙子。改革開放40年,齊江說起家里的變化,回想了一下,感慨得說:“要說家里變化比較明顯的地方,不得不說一下廚房。”齊江說完,就帶著記者來到廚房參觀。
走進齊江家的廚房,記者看到收拾得干凈利索,裝修得整潔大氣。雖然裝修得比較早,但墻壁上瓷磚潔白干凈,長約3米的黑色大理石灶臺潔凈如初。
灶臺底下是一個個紅色櫥柜,灶臺連接著新安裝的天然氣管道,只要打開閥門,就可以使用,方便、快捷,這也是淶水縣“氣代煤”工程為全縣人民帶來的福利。
櫥柜的對面依次擺放著冰箱、微波爐、電飯煲等家用電器,一應俱全。
“這些年來,我們家廚房由小變大,變得越來越好了?!饼R江說,“以前的廚房可沒有這么好呢。”
他告訴記者,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時候,家里的土灶臺是用磚塊砌的,用一口大鐵鍋燒菜做飯,每次生火都要忙活半天,每天都要消耗大量柴禾。
那時,灶前都會放置一把蒲扇,專門用來扇風助燃。有時候急了,就直接用嘴吹,使勁吹,如果趕上柴禾受潮,那可就要費老勁了,累得臉紅脖子粗,兩眼還被煙熏得睜不開。
長年累月的煙熏火燎,灶臺間烏黑一片。“黑廚房、土灶臺、大水缸,一日三餐不離柴禾”,這是昔日廚房的真實寫照。
改革開放的春風吹到了農(nóng)村。上世紀九十年代,齊江一家開始嘗試開大車跑運輸,家里條件逐漸好轉。也就是從那時候起,家里廚房雖然還用灶臺做飯,但是水泥灶臺上面鋪了白色瓷磚。
不僅如此,廚房還裝了燒煤的爐子,屋里安裝了暖氣片。到了冬天,在煤爐上既可以做飯、燒水,還可以取暖?!皬N房里雖然有了爐子,做飯省了很多事,但是每天晚上起夜填煤,早晨起來掏煤渣、篩煤渣也費事,又臟又累?!饼R江說。
用煤爐做飯雖然方便,但是煤很貴,為了省錢,齊江家除了冬天,其他時候依然還用土灶。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土灶與煤爐并存著,而且土灶依然承擔著更大的作用。
再后來,一個個煤氣罐進入尋常百姓家,用煤氣灶做飯開始流行起來。
齊江家的廚房不僅用起了煤氣灶,面積也擴大了,抽油煙機代替了煙囪,液化氣代替了柴禾和煤球,在廚房燒飯做菜時,只需轉動一下煤氣罐閥門和灶具開關,“噌”的一下就有藍色火焰噴出,既干凈衛(wèi)生又省事省力,再也不用擔心衣服上沾上灰,也改變了以前煙熏火燎的困擾。
隨著經(jīng)濟的不斷發(fā)展,百姓家里條件的不斷改善,讓很多人家的大鍋大灶只在逢年過節(jié)時才有用武之地。煤和電等能源的普及,也推動了茅草、秸桿等燃料逐步退出農(nóng)村家庭的灶臺。
現(xiàn)在,隨著“氣代煤”在農(nóng)村的普及,一條條嶄新的天然氣管道通到各家各戶,暖氣片安裝在各家各戶的臥室和客廳內(nèi),原先的煤爐子換成了新式的燃氣壁掛爐,智能可調節(jié)的供氣系統(tǒng),只需輕輕一按,就可做飯、取暖,“氣代煤”開啟了平常百姓家凈暖生活新模式。
“廚房里用天然氣代替煤, 做飯取暖兩不誤,而且做飯比用液化氣還便宜,國家還給補貼,這生活多好。”齊江說起“氣代煤”工程的好處時如數(shù)家珍。
隨著生活條件地不斷改善,齊江告訴記者,近一兩年,打算在縣城買一套房,不僅為了讓孫女上學方便,也是為了讓家人住著更舒服。添置新房后,打算將廚房安裝上整體櫥柜,添置上智能廚具。
未來,豪華廚房不再是夢
四十年,彈指一揮間,經(jīng)濟大發(fā)展。在農(nóng)村,記者親眼看到了村里鄉(xiāng)親臉上洋溢的笑,更看到了他們對更加美好生活的希冀?!澳苓^上現(xiàn)在的生活,感覺很幸福。”最后,齊江道出了一番心里話。
人們常說
小康生活看廚房
廚房事小
卻能折射出時代的發(fā)展
解讀時代的變遷
對于群眾來說
這日常生活中看得見摸得著的變化
正是四十年改革開放成果的最好見證
也展現(xiàn)出改革開放
給群眾帶來的實實在在的變化
新媒體記者丨徐健紅
編輯丨淶小米
Hash:15f16a113a1610a049227978f112e452b670cce2
聲明:此文由 淶水縣廣播電視臺discard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