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樟樹市西南44公里的山前鄉(xiāng)吳城村,處蕭江上游的丘陵坡地,以村為名。當地村民自古以來亦稱吳城為“銅城”,這與歷史上出土過青銅器、冶煉過青銅器有關。距今有3500多年的歷史。
1973年秋,樟樹市博物館配合興修吳城水庫進行考古調查時發(fā)現(xiàn)了吳城遺址。自發(fā)現(xiàn)以來,吳城遺址先后經北京大學、中山大學、廈門大學與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樟樹市博物館等有關部門進行了十次大規(guī)模的考古科學發(fā)掘。通告考古調查、勘探和發(fā)掘,該遺址分布面積約4平方公里,其中遺址中心是一座61.3萬平方米的商代中晚期都邑古城。從揭露6000多平方米面積來看,清理了一批房基、陶窯、水井、鑄銅作坊、道路、祭祀場所、墓葬、城墻和城壕等重要遺跡,出土了石器、陶器、原始瓷、玉器、牙雕等5000多件。出土有青銅戈、矛、刀,陶器及原始瓷器鼎、罐、盆、大口尊、鬲、缸、碗、盂、爵、尊,陶質和石質生產工具有馬鞍形刀、紡輪、網墜、拍、墊、斧、鐮、鏟,以及鑄造青銅器的石范。同時,還發(fā)現(xiàn)200多個刻畫在陶器和石范上的文字符號,幾何形印紋陶紋樣40多種。吳城遺址在西段土城墻的城壕里,在近4米深不到4平方米的范圍內,出土了20多個商代人頭顱骨和部分肢骨。
根據地層迭壓關系和考古資料進行分析研究,吳城文化可分為三期:一期相當于鄭州二里岡上層,即早商時期;二期相當于殷墟早期;三期到殷墟晚期。10次考古發(fā)掘基本上集中在土城內,資料反映城內分布有商代的居住區(qū)、制陶作坊區(qū)、鑄銅作坊區(qū)、祭祀場所、墓葬區(qū)、城墻和城壕等。中國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李伯謙(吳城遺址的發(fā)掘者,也是“吳城文化”的命名者)認為:真正能夠證明長江下游地區(qū)正式進入文明階段的是在江西省發(fā)現(xiàn)的以清江縣吳城遺址為代表的吳城文化,該文化主要分布在贛江中下游一帶的一支受中原商文化強烈影響的土著青銅文化,而且從早期開始即已進入文明社會,建立了國家。曾經參與發(fā)掘和研究吳城遺址的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許智范有一首贊《吳城遺址》的詩,詩曰:“樟樹蔥郁清江秀,閱盡滄桑勝跡留。曾見工奴鑄銅器,猶記先民磨石頭。農耕漁獵話艱巨,戈矛劍戟寫春秋。掩卷沉思贊奇跡,創(chuàng)史英雄足風流?!?/p>
1996年12月,國務院公布吳城遺址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是長江以南首次發(fā)現(xiàn)的大規(guī)模商代人類居住遺址,它的發(fā)現(xiàn)改寫了江南古代文明史,也改寫了中國的歷史。該遺址2001年被評選為“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fā)現(xiàn)”,國家文物局將吳城遺址定性為商代中晚期都邑遺址。
景點位置
江西省樟樹市吳城鄉(xiāng)吳城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