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文化公園又名海泊河公園,位于青島市四方區(qū)海泊河下游,康定路4號。東臨康定路,西鄰沈陽路,南沿浦口路,北靠康寧路。
園址原為德國和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島時期的水源涵養(yǎng)林地的一部份;是德國侵占時期的水源地。北洋政府統(tǒng)治時期曾立苗圃,稱東鎮(zhèn)苗圃。日本第二次侵占時期至解放前,因戰(zhàn)事林地遭毀,苗圃荒廢。
建國后,在群眾植樹活動中,恢復部分林地,占地32萬平方米。1953年由青島陽本印染廠為主捐資增植懸鈴木等多種植物,修建游覽路和少量園林建筑,建成小型公園,時稱陽本公園,又稱文化公園,占地3.3萬平方米。以保護陽本印染廠工業(yè)用汲水井。1957年,興建康寧路時占用部分園地。市政府投資對公園進行改造,建半圓廊、四角八柱亭和四角亭,調(diào)整園路,建溫室260平方米,廁所1個。種植衛(wèi)矛、櫻花等植物。公園建成區(qū)面積擴大,定名為海泊河公園??祵幝肺鞫撕蜕蜿柭方▓@門,兩側(cè)門垛鑲嵌分別由青島的清末舉人趙津馨和時任公園管理所主任董潤生題寫的“海泊河公園”園名(文革時期拆除)。
1960年后,續(xù)建動物籠舍,展出廣西猴、孔雀等,增植雪松、櫻花等多種植物。“文革”前,公園曾被評為綠化先進單位。“文革”時期,市電信局在公園中部,以“備戰(zhàn)”為名建半地下長話臺,堆積土山種植刺槐、樸樹等防護,建小徑通往山頂,頂部建木質(zhì)瓦頂亭子。半圓廊改為四川省大邑縣大地主劉文彩泥塑《收租院》,進行階級教育。
1998~1999年,結合海泊河改造,市政府投資對公園全面進行綜合治理。按照“開放、生態(tài)、健康”的標準和“拆墻透綠、還綠于民”的原則,由市園林規(guī)劃設計研究院重新規(guī)劃設計,市建設集團施工改造園內(nèi)河道,市園林集團組織綠化和園林建筑施工。拆除遺留的全部臨時違章建筑約1.7萬平方米。拆除原有辦公、更衣用房、溫室及公園圍墻。拓寬硬化園內(nèi)河道,石砌駁岸,改建橋梁2座,沿岸斜坡全部建成綠地。維修原有亭、廊,改造六角亭;建新長廊2個,亭子3個,疊水區(qū)、疊水噴泉各1組。建下沉式廣場700平方米,修建、改建園內(nèi)道路0.5萬平方米。建兩層辦公樓,建筑面積900平方米。拆除露天劇場舞臺與建筑,建連棟溫室1000平方米。原兒童樂園用地改造為綠地,兒童樂園移地重建,按規(guī)劃建在康寧路門內(nèi)以西,因該地是歷史形成的海軍家屬平房住宅,占地2000余平方米,待妥善解決后開工建設。利用長期形成的垃圾山,經(jīng)平整回填種植土建成丘陵式綠地。長話臺人工山種植樹木、草坪,山上建平臺,拆除舊亭建六角亭。調(diào)整移植樹木1000余株,增植各種喬灌木20種1.5萬株。公園東部原規(guī)劃范圍內(nèi)的閑置地,拆除所有無照建筑,全部建成綠地,公園面積達到22.7萬平方米。公園面貌發(fā)生了根本性變化。2000年10月重新開放。是第一個開放管理的市級綜合性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