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級旅游景區(qū)
松江清真寺位于松江鎮(zhèn)缸甏行,又名真教寺。據(jù)寺內禮拜殿中保存的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重修真教寺碑記》:寺于元至正年間(1341~1367年)蒙古氏創(chuàng)建。清真寺大門向北,外有照壁,額題“清真妙元”。入內有內照壁,書“清真寺”。甬道西側墻下有一小墓,傳為元達魯花赤墓。進內西側為邦克樓,面東,平面長方形,磚砌,建筑面積12平方米。其形制仿窯殿,外部重檐十字脊,翼角起翹,皆摹仿木結構;內部為尖拱穹窿頂,拱下辟門洞為出入道。邦克樓西廂對面為禮拜殿,磚木結構,三開間,寬敞雅靜,建筑面積130平方米,明代形制。其內部裝飾以阿拉伯文字組成豐富的彩繪圖案。大殿向后為重檐十字脊窯殿,為寺內最古的建筑物,純?yōu)榇u結構,古樸雄偉。其南、北、東三面辟有拱形門洞,南北兩側拱門外筑有坡屋,建筑面積共48平方米。窯殿頂部為重檐十字龍吻脊,采用了透空花的做法,玲瓏剔透。翼角的起翹部分無角梁結構。上下檐之間的四周壁面原繪有山水、花草題材的壁畫。窯殿內部是球穹窿頂,頂下四角的疊磚,為菱角牙子間砌形式,均保持元代形制。此種中國與阿拉伯建筑風格融為一體的古代建筑,今全國僅存杭州鳳凰寺和松江清真寺兩例。
該寺為上海地區(qū)最古老的伊斯蘭教建筑。元代蒙古軍隊中,有不少是穆斯林,嗣后有的就在松江定居,故建此清真寺。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大修,永樂年間(1403~1424年)擴建。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嘉慶十七年(1812年)、同治九年(1870年)三次大修??箲?zhàn)時期(1937~1945年)門廳傾圮,部分房屋又被火燒,損壞嚴重。解放后,江蘇省人民政府曾于1955年撥款修繕。由于經費不足,修時不得已拆除了禮拜殿的草架結構和軒廊部分?!拔母?”期間,被改作工廠、倉庫。
1985年9月動工大修。工程分兩期進行:第一期,包括修復窯殿、穿廊、禮拜殿、邦克樓、南北講經堂、水房、教長室、照壁、照墻、達魯花赤墓及龍墻等項目,其中部分建筑物都按原樣重建,以恢復清真寺原貌;庭院間除保留原有樹、石外,又新植一些花木,布置幽雅,增添了古園林的景象。第二期,主要是修復墓園,恢復了數(shù)十塊古墓碑,增植樹木,保持墓地形式。全部工程于1989年5月完成。
1980年,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