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巖,武夷山三十六名峰之一,又名靈峰。在九曲的西北,與八曲的三教峰比鄰相處,巍然云際,故名。白云禪寺位于白云巖的峰腰。九曲筏游時騁目北望,可以看到構(gòu)筑在溪北白云巖的這座同名古寺廟。
寺廟傍崖臨溪而建,形態(tài)猶如一座懸空廟。如要涉足廟中,則需通過星村大橋,順山路往東北而行約半個小時后抵白云巖之麓,再拾級而登即可到達。寺始建于明代,后屢焚毀,1994年重修竣工。寺廟沿著白云巖腰際的一條狹長的巖罅順勢而營建,盡頭為山門,倒序為大殿和膳房。
大殿適筑在巖罅深且高之處,因此構(gòu)成兩層,格式小巧玲瓏。憑欄南望,則九曲溪飄然如帶,溪西南遠處的火焰山朗朗在目。徐霞客于明萬歷四十四年(1616)登此寫道:“登樓南望九曲上游,一洲中峙,溪自西來,分而環(huán)之。至曲復合為一。洲外兩山漸開,九曲至盡?!鄙剿允昭鄣祝禐榇笥^。故清代名僧捧日大和尚在白云巖上摩刻“大觀”兩字,這方摩崖石刻見于白云禪寺大殿佛龕后壁。
白云巖重巖聳疊,巍然云際,每當拂曉,常有白云在巖的半腰飄悠,忽聚忽散,分合不定,故名白云巖。白云巖上現(xiàn)遺有幾堵殘垣頹壁,是白云庵的舊址[圖]。在庵的后壁上,有一巖洞,稱白云洞。我國演述周武王伐商的古代小說《封神演義》中提到的道人喬坤,就曾在此修養(yǎng),自稱是武夷山白云洞“散人”。后因協(xié)助姜子牙破陣有功,受封為“夜游神”。
巖的北面有一個軒敞的巖洞,人稱“極樂國”。其進洞路徑之險,可謂武夷第一。這里上下都是絕壁,壁間只有一線橫坳,是進洞的唯一途徑。人們一定要伏身蛇行,手腳并用,才能爬過巖縫進入洞中。明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我國古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首次入閩武夷山時,就曾半歷其境,并在《武夷山日記》里生動地記述了這個驚險的歷程:“余從壁坳行,已而坳漸低,壁危,則就而傴僂;愈低愈狹,則膝行蛇伏。至坳轉(zhuǎn)處,上下僅懸七寸,闊上尺五,坳外壁深萬仞。余匍匐以進,胸背相摩,得度其險。
巖果軒敞層疊,有斧鑿于中,欲開道而未就也?!闭驹诎自茙r巔,南望九曲溪上游,平疇沃野,豁然開朗,別有一番天地。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的“九曲將窮眼豁然,桑麻雨露見平川”的詩句,描寫的就是這一帶的景色。白云巖為雁蕩山的東大門景區(qū),總面積約46平方公里。
武夷山風景名勝區(qū)大紅袍景區(qū)大安源生態(tài)旅游區(qū)中華武夷山茶博園九曲溪青龍大瀑布武夷紫薇自駕車主題樂園武夷山水簾洞大王峰武夷山一線天武夷宮虎嘯巖云窩武夷山翡翠谷御茶園遺址玉龍谷城村漢城遺址柳永紀念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