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馬頭巖,因巖石形似馬頭而得名,海拔425米,相對高度83米。旁有磊石巖,像五匹奔馳的駿馬,又叫“五馬奔槽”。北有三花峰,似三朵盛開的巨花。附近還有馬鞍巖、鐵郎寨、悟源澗等景致和磊石庵、凝云觀等建筑。北可至天心,南可達天游,東則可穿馬子坑至游覽干線或可至武夷宮、蘭湯。東起大王峰,南起天游峰,西起三仰峰,北起大紅袍景區(qū)(九龍窠)。
在上世紀70年代末,在茶科所老所長的帶領下,由于肉桂的畝產(chǎn)量高,政府又給予農(nóng)戶一定的補貼鼓勵種植肉桂,所以很多茶農(nóng)砍去其它名叢而種上肉桂。馬頭巖區(qū)域內(nèi)的土壤含砂礫量較多,土層較厚卻疏松,通氣性好,有利于排水,且?guī)r谷陡崖,巖崗上開闊,夏季日照適中,
冬擋冷風,谷底滲水細流,周圍植被較好,形成獨特的正巖茶必需的土力。獨特的地貌造就了馬頭巖肉桂辛銳的桂皮香氣和醇滑甘潤的口感,今天的“馬頭巖肉桂”已經(jīng)成為武夷肉桂的三支重要的代表之一。
武夷山的茶山場太多,大家不會在同一山場里再去細分某一個區(qū)域,但馬頭巖因為面積較廣,大致要分成三花峰、桃樹窠、貓耳石、云峰幾個為主的小區(qū)域。它們之間有地理共性的同時,也有由于位置、土壤的差異性而各具特色。
比如大王峰背后的桃樹窠以風化石為主,土層較淺,植被多;云峰的土壤則屬半風化巖,土層較深,植被少;橫窠位于三仰峰腳下,界于兩坑兩澗之間,有澗水流經(jīng),植被和物種豐富;橫窠的肉桂大多種植于八十年代,呈現(xiàn)出較獨特的老樹品質(zhì);三花峰的土壤是沙粒狀的風化巖,貓耳石則是半風化巖半黃壤土。
產(chǎn)于溝澗里的茶由于日照時間短,茶青水分充足,葉片的蠟質(zhì)豐富,相對來說比較難做,搖青時出香較慢,走水一定要做透,行話叫“下手要重”,否則成品茶很容易半生半熟,三花峰和小天游就屬于這一類型。而半坡和巖崗上的茶由于日照時間長,腐蝕質(zhì)少,蠟質(zhì)較薄,比較好做,容易出花果香,比如桃樹窠、云峰、貓耳石。一個好的茶師不僅要精通做茶的每個環(huán)節(jié),還要具備相當?shù)慕?jīng)驗,根據(jù)茶青的特性采用不同的工藝手法,才能做出好茶。
武夷山風景名勝區(qū)大紅袍景區(qū)大安源生態(tài)旅游區(qū)中華武夷山茶博園九曲溪青龍大瀑布武夷紫薇自駕車主題樂園武夷山水簾洞大王峰武夷山一線天武夷宮虎嘯巖云窩武夷山翡翠谷御茶園遺址玉龍谷城村漢城遺址柳永紀念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