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斗宮窯址系宋元時代的窯址,因當?shù)卮迕駷榧o念南坡小路邊的“奎斗宮”而得名,位于德化縣龍潯鎮(zhèn)寶美村破寨山西南坡上。1953年為華東文物工作隊考古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1956年,北京故宮博物院的陳萬里先生等再次對該窯進行調(diào)查。此后中央、省、地、縣等有關(guān)單位又多次復查。1961年,經(jīng)福建省人民委員會批準,頒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76年4月,福建省博物館、廈門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yè)、晉江地區(qū)文物管理委員會聯(lián)合組織發(fā)掘,該窯址東西寬約300米,南北長約150米。不同類型的器物標本6793件、生產(chǎn)工具800多件,標本大部分為殘件,僅少部分為完整件。為依山坡而建的分室龍窯遺跡(俗稱“雞籠窯”),全長57.1米,寬1.4-2.95米,分17間窯室,坐北朝南,偏西15度,坡度在12-22度之間。
屈斗宮窯的窯頭火膛和窯床保存完好。火膛呈半圓形,狹小,與窯床交界處,有5個通火孔。窯體寬大,窯室呈長方形,兩邊留有火路溝。室與室之間有隔墻(或稱擋火墻),能夠擋住部分上吸的熱氣流。使窯室內(nèi)的壓力變?yōu)檎龎海瑲夥蘸蜏囟纫子谄骄?。隔墻底設(shè)通火孔。窯室底部傾斜,有分間(或室),但不分級。窯底上鋪石英細砂,砂上放置匣缽墊或托座。
窯基尚存14個窯門,其中,東邊11個,西邊3個。窯身兩壁外有護墻,建在兩個窯門中間,用以保護窯壁。窯頂全部坍塌,從出土的模形磚推斷,窯頂為拱形。
它既不同于龍窯,也不同于階級窯,是由龍窯發(fā)展為階級窯過渡0現(xiàn)的一種獨特的窯爐類型——分室龍窯(俗稱“雞籠窯”)。
屈斗宮窯址出土的生活生產(chǎn)工具有印制銅鑼盤、小盤、直道紋洗、蓮瓣紋碗、纏枝紋盒、軍持印模,有制坯和修坯用的轉(zhuǎn)盤,敲開匣缽的鐵窯刀,以及匣缽墊、支圈、蓮瓣紋碗、托座、墊底餅、墊圈等。
出土的器物有碗、盤、碟、壺、罐、瓶、洗、盅、盒、高足杯等十余種。器物的釉色可分為兩種:一是近乎影青系的白釉,潔凈滋潤,光澤性強;一是純白釉,潔白純凈,瑩潤美麗。裝飾方法有印花、劃花、貼花、浮雕等。紋飾有弦紋、卷草紋、籃紋、云紋、直道紋、篾紋、錢紋、蓮瓣紋等,還有蓮花、梅花、葵花、菊花、牡丹等花卉。有的還用吉祥文字加以點綴,如“?!?、“壽”、“卍”、“般”、“金玉”、“金玉滿堂”、“壽山福?!?、“長壽新船”等。有的器物底部還刻印物主姓氏或紀念內(nèi)容等文字,如“鄭”、“曾”、“賢君”、“三十夜月再得圓”、“只皮”、“小心”、“后”等。其中“卍”與“般”字與我國悠久的佛教文化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
屈斗宮窯0土的軍持、盒、小瓶、飛風碗、執(zhí)壺、弦紋洗、高足杯、瓷壺等器物在國外均有發(fā)現(xiàn)。
1988年1月,經(jīng)國務(wù)院批準,屈斗宮窯址連同龍潯、潯中、三班、蓋德4個鄉(xiāng)鎮(zhèn)宋至明代的窯址一同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