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江,源于龍門山脈的濘灅二水相蹙匯聚于城北云蓋山下,抱城而南,形如羅紋,因而取名羅紋江,羅江也因此而得名?!皺M游太平廊橋,豎觀潺亭水城;西達龐統(tǒng)祠墓,東道玉京文山。”羅江風(fēng)景秀麗,有游不盡的旅游景點,看不完的調(diào)元文化,如我們眼前的這座氣勢恢弘的古橋,因其意取名為“太平廊橋”,現(xiàn)在請大家隨我一起參觀。
【拾補齋處】
公元1742年,羅江縣令沈潛見東西兩岸行旅來往僅靠小船在江面通過,且隨時有船傾人喪的危險,便用自己的俸祿在東西兩岸各建一個木碼頭,并買一只大船以渡眾生。
公元1753年,邑人謝子忠、李作美等人力請縣令葉鑒在東門集資建橋,很可惜橋墩初成便被洪水沖毀,耗資千兩白銀而無一功。
公元1754年,民眾以建橋一事圍于羅江縣衙,縣令謝自泌怕激起民怒,答應(yīng)建橋,橋址就選在今天的太平橋處。在全縣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耗時一年半把橋建好。橋的東西建有渡岸,東頭建有碑亭,里面記錄了建橋者、捐錢者的名字,又建潺亭一間,里面供奉了觀音、水府?dāng)z神、土地等,以保佑這橋永遠穩(wěn)固。該工程總耗資5884兩白銀,全部為縣內(nèi)民眾募捐。橋成后,取“形勢具而氣脈通,景運因之以開”之意,題名為“啟運橋”,并有貢生作序。但最終因橋基不牢固于公元1763年被沖毀。
公元1763年,云南-冕到羅江任縣令,初到羅江開始了解民情,民眾的最大愿望就是建橋。第二年楊縣令開始謀劃在東門外江邊重建啟運橋,方案一定便召募工匠,汲取前人的經(jīng)驗,造橋時擴大橋基,從西山煙堆梁子用牛拉大石于江邊,兩岸千余人忙碌,又在工匠的指導(dǎo)下,組織人用糯米漿和石灰混合,在石臼中反復(fù)沖搗使其成膠合狀,用于砌石和塞縫隙之用。楊縣令親自督工,強調(diào)在建橋過程中絕對不能使用泥土。公元1764年端午節(jié)前完工。完工的第二天,天降暴雨而橋卻依然如固。人們歡呼雀躍,敲鑼打鼓,奔走相告,殺豬宰羊,并在江里舉辦了勝大的賽龍舟比賽以示慶祝。可惜這座大橋卻在1780年被沖毀。
公元1802年六月初十,陳啟泰到羅江任縣令時,看到紋江兩岸的人們依然用渡船過河,楊縣令建造的橋梁在江里只剩下橋墩,便召募工匠,聘請邑人姚國法為設(shè)計師,在羅紋江上重新建造“南北川陜必經(jīng)之要橋”,經(jīng)過全縣人民三年的共同努力,橋終于建好,“長五十四丈,高二丈六尺,闊二丈四尺,共十一洞”。當(dāng)時恰逢平息了白蓮教亂事,于是把新建好的橋命名為“太平橋”以此為念。這座氣勢恢弘的拱橋,譽為四川古代橋梁之最??刹⑿袃奢v汽車的川陜要橋風(fēng)雨無阻已兩百多年,橋名至今依然源用。
【橋中部】
2007年,羅江人民對太平橋進行了保護性修建。古色古香的廊亭、0、牌樓聳立于眼前,與新建好的潺亭水城、玉京文山融為一體,又相應(yīng)成趣。左岸文峰雙塔高高聳立,美食一條街香氣迷人,同時又可以看到羅江日新月異的發(fā)展;右岸“叔侄一門四進士、兄弟兩院三翰林”的“文峰函海”四李巨型雕塑及玉京山景樂宮(李調(diào)元紀(jì)念館)等無處不透露著厚重的文化氣息。晚上,潺亭水城的夜景絢麗多彩,使經(jīng)過羅江的人們目不暇接,留連忘還。
【東牌坊處】
“文峰函海傲四宇,塔筆飛虹鎖雙江”,格外壯觀。
在這次“5.12”特大強烈地震中,這座純木制、穿逗式抬梁、筒瓦屋面的建筑經(jīng)受住了考驗,太平廊橋平安無恙真太平。
現(xiàn)今,這古色古香的廊橋上人來人往,人們在廊橋上徜徉,聽著美妙的古典音樂,看著美麗的羅紋江岸,真的是一? ??美的享受。若有更多時間可在拾補齋里欣賞蒼勁有力的書法和筆墨精湛的繪畫作品,或是到羅江土特產(chǎn)專賣店去品嘗那歷史悠久的豆雞、青椒,足可以讓你一飽口服了。
不知當(dāng)年玄宗皇帝是否在這里與貴妃楊玉環(huán)相會過,也不知《廊橋遺夢》里的男主人公是不是在這里找到了心愛的人留下的那一封火熱的情書,愿所有游客在羅江玩得開心,玩得愉快,不再遺夢。
信息來源:羅江縣人民政府公眾信息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