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名“濟川橋”,是元代一座聯(lián)拱長石橋。位于今江西永豐城南,跨恩江。始建于元至元(1264-1294)年間,明正德(1506-1521)年間重建。橋長400米,二十二孔。因石蝕耗嚴重,1956年冬拆卸重砌,并重建混凝土拱五孔,整座橋梁雅致壯觀。
明萬歷十七年(1589年)縣令吳期召在小江上架平政木橋,謂平政橋。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洪水為患,濟川、小江合流。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縣人將平政木橋延伸10余丈,與濟川橋相接。咸豐三年(1853年)雙嶺劉紹書父子獨籌資金,改平政木橋為石橋,歷經(jīng)八載,咸豐十年(1860年)平政石橋建成,且與濟川石橋相接,恩江大橋始成。
建國后,政府撥出???,自1956年始對其修復4次,改橋面兩側(cè)條石欄桿為鋼筋水泥欄桿,桿上置鋼筋水泥燈柱,橋面鋪設(shè)水泥,橋頭兩側(cè)各建橋頭堡一個(今廢)。
傳說元朝至元年間(1264~1294年),永豐縣人王輝捐田400畝,首次在濟川河上造舟為浮橋。后幾經(jīng)興毀,至清順治十七年(1660年)縣令鄧秉垣改建石橋,然建橋資金奇缺,當時時有智元和尚,云游到永豐縣,聞知缺錢,便到永豐鬧市自己砍斷一手臂,并托斷臂募化資金3個月,匯積千金。修橋時,白天修好,晚上又倒。智元和尚發(fā)現(xiàn)是一條黃鯰魚精和一條鯉魚精搗亂,智元和尚用法術(shù)制服了黃鯰魚精和一鯉魚精。黃鯰魚精化為麻洲(現(xiàn)麻洲果園)鯉魚精化為莫門洲(現(xiàn)龍蟠寺所在洲),麻洲和為莫門洲因是黃鯰魚精和鯉魚精所變,所以無論漲多大的水都會浮起,不會淹沒(至今也是如此)。
為方便百姓雨天出行,橋上還搭了長廊,蓋了瓦。橋建好后,智元和尚悄然離開永豐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