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云閣
慈云閣位于定興縣城內,據(jù)《定興縣志》載,慈云閣原名大悲閣,其始建年代不詳,以閣內大悲佛銅像而得名,后毀于戰(zhàn)亂。元大德十年(1306年)僧德寶在故址重建此閣,明萬歷年間李盡傳重修,因佛教視心慈為貴,貴慈如云,改名慈云閣。并明嘉靖、清康熙年間對閣均有修葺?,F(xiàn)存建筑仍為元構。慈云閣原為一組建筑群,總平面為舟形,分前、中、后三部,現(xiàn)前后兩部分被毀,惟存中間慈云閣。
閣平面近方形,面闊、進深各三問,建筑面積142平方米,二層樓閣式,重檐歇山布瓦頂,通高13.3米,南北長12.6米,東西寬11.9米。構架及做法均很有特點,內外檐柱相距很近,均包于墻體之內。屋架只有東西兩壁,都是利用下平博平梁,載于山面上檐昂尾上,四隅施垂柱及抹角梁。上檐斗拱五鋪作雙下昂,其中上昂為真昂。下檐四鋪作。慈云閣為元代建筑的典型作品,是中國古代建筑從宋代風格向明清風格過渡的最好例證。199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具體位置:慈云閣位于定興縣城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