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鳴塔,位于仁懷市城東門河右岸小山上。山頂南北寬而東西略窄,西面低凹處,為建塔時填平,整個山頂面積約155平方米。
鹿鳴塔為樓閣式六角七級密檐式石塔,通高22.1米,造型優(yōu)美,雄偉壯觀,是昔日仁懷縣城八景之一。塔座建在石砌方形臺基上,平面呈六角形,邊長3.4米,高40厘米,對角長7.6米。塔身呈六棱椎形,正面向北。除第一級高為3.8米,以上各級均以40厘米級差收分。塔檐寬40、厚20厘米。塔檐排比均稱,龍尾翼角凌空高翹。塔正面第一級的拱門,高2.3米、寬1.15米,門鈁為長條青石。正面第五級開有長方形小門。二級至七級共開拱形小窗33孔,二級窗口高1.2米,寬0.7米,進深0.9米。其它各級窗口,則按塔壁大小比例縮小,平衡對稱,玲瓏雅致。塔樓五層,與塔檐相互錯落,塔壁橫貫木枋,上鋪樓板。自底層起,依內(nèi)壁嵌砌盤旋石梯直達三樓。以上則為木梯,逐層通至塔頂,可鳥瞰全城風光。七級南壁有魁星點斗浮雕像一尊。塔頂為覆斗形,原有塔剎,今已不存。
塔身石刻頗多,北面底層門額陰刻“天路聯(lián)升”四個行書大字。門枋鐫有行書對聯(lián):“秀出重宵,釁水仁山增氣象;功臣一旦,狀元宰相早安排”。落款為“光緒五年已卯秋蜀東德輿吳光鑾手書”,字體流暢秀麗。第二級南北兩面各陰刻直行楷書“鹿鳴塔”三字,每字80厘米見方,筆力遒勁,莊重醒目。第五級南面有浮雕牌坊,構圖典雅嚴謹。五層塔門的門聯(lián)有“宿冠西垣”;“文光長射斗”;“多士快題名”等聯(lián)句。一層嵌入塔身的碑刻五通,一般高1.2米,寬0.8米,分別為吳光鑾撰寫的《鹿鳴塔序》、吳氏同鄉(xiāng)樂三地所撰《鹿鳴塔跋》、仁懷縣吏王旭堂撰《監(jiān)修鹿鳴塔記略》,以及清光緒九年(1883年)仁懷縣令崔暕補題篆書四行。
據(jù)碑刻記載,鹿鳴塔原名文塔,坐落在市城南門外東向百余米的陪風閣,系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縣令杜詮所建。道光乙酉年(1825年)曾予補修。光緒五年(1897年),縣令吳光鑾為了讓文塔與黌宮對應,乃籌資鳩工,將該塔拆遷至城南社稷壇廢址,復原重建。動工之日,適聞鹿鳴,吳光鑾謂“鹿鳴昭瑞”,因以為塔名。
鹿鳴塔為貴州省內(nèi)保存較好,修建較早的古塔,仁懷縣人民政府于1982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貴州省人民政府于1982年2月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鹿鳴塔民國時期遭雷擊毀塔頂,保坎被拆。1984年,貴州省人民政府和仁懷縣人民政府撥款進行維修,恢復???,復原塔頂。2002年貴州省人民政府劃定公布了文物保護范圍,東抵??玻现玲t(yī)院,北抵家屬房,西抵花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