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泰橋位于吳江市蘆墟鎮(zhèn)區(qū)北邊的蘆北村,跨武陵溪,連接亦字、承字兩圩。
南宋嘉泰元年(1201),“睦靜先生”顧亨之始建。橋碑記載:“橋名嘉泰,蓋南宋寧宗朝,嘉泰改元(1201)始建,故以此名?!蹦纤尉岸觊g(1260~1264)、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重建。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重建,鐫刻《北顧里重建嘉泰橋題名記》,碑鑲嵌在拱券之中,其碑文為:“松陵距東南五十里,有鎮(zhèn)曰蘆墟。梁太學博士顧野王子卜居于此,遂有北顧里名。今顧姓者,皆野王后。東西兩岸,居民百姓,人物仁厚,風俗義讓。中流南北,曰武陵溪。橋名嘉泰,蓋南宋寧宗朝,嘉泰改元始建,故以此名。自昔迄今,皆柱石甃磚,屢構(gòu)屢傾。成化丁未歲,境有鄉(xiāng)(向)尚義者,同心合力,各出己帑,兼募眾財。致石作券,更為一洞。上布以石,傍立以闌(欄)。肇工于歲之九月,至十二月乃成。丐予記其事,遂為之銘;銘曰:丁未歲,癸丑月,輿梁成,名不歇。大明成化二十三年十二月。干緣善士:顧原本、周啟暘、沈悅中、沈德中、倪良裔、顧良玉?!泵魅f歷年間(1573~1620)、清順治十二年(1655)、清光緒十七年(1891)重建。1994年7月29日列為吳江市文物控制保護單位。
單孔石拱橋,東西走向。全長18.1米,中寬2.75米,東堍寬3.5米,西堍寬3.45米,矢高3.25米,跨徑5.7米。拱券為縱聯(lián)分節(jié)并列法砌置。券石、橋耳朵(即系石)多青石,金剛墻多金山石,橋面間有紫色武康石。多種石色材質(zhì)是元、明、清三個朝代中多次修繕造成的。石欄、望柱(俗稱橋角)完整。東西踏步各14級。幾處石級略有位移。東南部水下礎(chǔ)石松動,其上間壁斷裂。1989年夏天村民用水泥簡單加固松動之處。90年代后,大噸位機動船的撞擊和急流的沖涮,加速橋身下部的損壞。2001年1月17日,西北水盤石上第一塊拱券石被撞下河,其上的龍筋石撞碎,半塊掉在河里,相連的北側(cè)金剛石也掉下。以后又遭撞擊,破損處第二塊拱券石又斷裂,剩下半塊龍筋石也即將掉下,承重的拱券岌岌可危。東北壁鐫刻著“里人募眾善姓捐助重建”字樣。西北壁鐫刻“光緒十七年十二月十二日”字樣。南側(cè)橋身有一副楹聯(lián):“虹腰環(huán)水南通市,雁齒排云北顧村?!遍郝?lián)中的“虹腰”和“雁齒”均指代橋梁,“市”為“市集”,指嘉泰橋南面的蘆墟鎮(zhèn)區(qū),“北顧村”即“北顧里”,北顧里即古蘆墟的古名。從對聯(lián)的角度來說,嘉定橋上的對聯(lián)對得非常機巧,粗觀之下,下聯(lián)中的“北顧村”為一地名(名詞)與上聯(lián)由方位詞、動詞、名詞組成的“南連市”對不上來,但將“北顧村”三字分讀之,也為方位詞、動詞(“顧”作顧盼解)、名詞,這與有名的無情對——“三星白蘭地”對“五月黃梅天”有異曲同工之妙。
信息來源:吳江檔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