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安寺位于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南部大板鄉(xiāng)境內(nèi)的海棠山東南山坳中,三面環(huán)山,暖河繞寺前平原而過。據(jù)阜新縣志記載,普安寺是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由章嘉-率其徒始建,歷經(jīng)六世-,于光緒九年(1883年)建成,占地面積4.7萬多平方米。它是黃教藏式的古建筑群體。其主要建筑有26項,1 500多間樓臺殿閣,包括措欽大殿(即大雄寶殿)、法相僧院、密乘僧院、時輪僧院、瑪尼廟、-宮、龍王廟、舍利廟、關帝廟及白塔等。該寺廟曾是蒙古族群眾景仰的地方,但令人遺憾的是寺廟均遭破壞,僅剩下遺址可供后人觀賞。 黨的宗教政策恢復后,寺廟得到了修建,僧人也回到寺廟。2006年10月2日至4日,普安寺舉行了盛大的措欽大殿開光法會。
在海棠山花崗巖石的崖壁上,雕刻著200多尊石造浮雕,集中分布在2平方公里的裸露巖石上。其雕刻時間與普安寺建筑同步進行。摩崖造像的雕刻形式有陽刻浮雕,龕內(nèi)浮雕。造像千姿百態(tài),形象逼真,體態(tài)健美、栩栩如生。造像大小不一,最大的造像高達5米,最小的只有30厘米??坦さ斗ň浚S滿逼真,從雕鑿的刀法、線條看,給人以泥塑般的柔和,繼承和發(fā)揚了晚唐的風格,在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上又吸收了古希臘和羅馬的雕刻藝術,創(chuàng)造了富有民族風格的佛雕藝術。部分浮雕造像和佛龕造像左右上下刻有蒙文、滿文、藏文的檻聯(lián)和文字,并涂有彩繪,歷經(jīng)二三百年不脫落,不退色。造像種類繁多,有群像、有單像,有主有從.有立有坐,有文靜祥和的造像,也有怒目圓睜,青面獠牙仇怒相,使人望而生畏。造像有釋迦牟尼、觀音菩薩、彌勒佛、金剛力士、天王、度母、藥師佛等。海棠山摩崖造像是中國“東方藏傳佛教黃教中唯一幸存下來的民族文化瑰寶。這些活靈活現(xiàn),富于多變的摩崖造像,無論從刀法、工藝、造型、彩繪都是極為寶貴的藝術珍品,堪稱中國民間藝術的杰作。同時,它還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和歷史價值,對研究阜新地區(qū)喇嘛教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提供了翔實資料。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