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垣縣城內(nèi)子路書院與城內(nèi)子路祠的變遷
在《河南長垣縣子路墓祠明清兩代的興廢》一文中,除了敘述了長垣縣城外子路墓祠的興廢,本人還提到:
正德十二年,長垣縣知縣陜西人張治道打算重修長垣縣的千年仲子路古祠,但舊祠蕩然無存,為了不加重長垣縣百姓的經(jīng)濟負擔,他想出了一個妙招。他看中了城內(nèi)南街的一座佛寺,“鋤其寺,立去其佛”,設子路像于內(nèi),懸河內(nèi)公祠匾額。河內(nèi)公是仲子路的封號,如此這般,以極低的成本重現(xiàn)了子路祠,規(guī)模如下:“是祠也,殿宇以間計,三;門宇以重計,二;木大小以根記,則用八百有奇;磚以個計,則用一十二萬有奇?!?該工程,興工于五月六日,次月十二日完工。結束后,張治道立碑以記。
自此以后,長垣縣城內(nèi)開始有了子路祠。
接著說城內(nèi)這座子路祠的沿革。
在正德十二年,張治道創(chuàng)建子路祠(河內(nèi)公祠)于長垣縣南街之后。長垣縣的政要再次構建建筑群來尊崇先賢仲子路,這次建造的不是祠堂,而是書院。
話說,嘉靖七年,長垣知縣王懋建河內(nèi)公書院于縣北街,“以北僻陬臨澤水,得步廣一十有五,深八十有六,曰:‘學,故貴夫靜也。’會督學柱史周公易、陳公講各行建社學,立文會。曰:‘居,貴夫?qū)R病!鞌U其制,庀財而不費,鳩工而不勞。牒符主簿智暨、訓科李尚義董其役。周筑崇墉,中構層堂巍敞各六楹,列廂靜密各十三楹,嚴關四楹。外弇內(nèi)坊,院培嘉植。而堂之后殿,假土為山,旁結小亭,四窗軒豁。山之后,又列屋十余楹,乃錄邑進士若干人為題名碑,及悉舉人附碑陰,豎于坊之右。始以嘉靖七年十一月,落以次年十二月。”“因題門顏為‘河內(nèi)公書院’,而坊表‘育賢堂’,扁前麗‘澤后靜修’?!?/p>
這意味著,城內(nèi)不僅有子路祠,還有子路書院。不僅如此,子路書院一直在擴建:嘉靖八年河內(nèi)公書院創(chuàng)建之后,九年,南海劉公想修未能修,嘉靖十年,南海劉公增修,邑教諭郭三仁撰碑。
城外有子路墓和墓祠,城內(nèi)不僅有子路祠,還有子路書院。子路享此殊榮,不禁讓有些長垣縣政要,想起了相比而言受冷落的蘧伯玉來了。蘧伯玉是長垣縣人,春秋時期的大賢,跟孔子同時。
嘉靖二十六年,長垣縣知縣白大用在河內(nèi)公祠內(nèi)加塑蘧伯玉塑像,改城南街河內(nèi)公祠為二賢祠。
前面說到,長垣縣知縣白大用將張治道在長垣縣南街新建的子路祠改為“二賢祠”,這讓繼任者感覺不妥。
嘉靖三十五年,新任長垣縣知縣鐘崇武重修長垣縣南街的二賢祠(原子路祠)??粐@曰:“是豈可以妥先哲之靈乎。夫蘧伯玉蒲人也,仲子蒲宰也。蘧伯玉孔子友也,仲子孔子弟子也。以分言,則蒲民不可與蒲宰并。以禮言,則弟子不可以與師之友并。使二公有知,其心必有蹙蹙爾矣。是豈可以妥先哲之靈矣乎?!蹦艘浦僮铀芟裼诤觾?nèi)公書院之正堂東,“侈地一區(qū),為堂三楹,飾以金碧,繚以墻垣。參今時制,革去河內(nèi)舊扁,匾以先賢仲子”。
就這樣,嘉靖三十五年,知縣鐘崇武改長垣縣南街河內(nèi)公祠為蘧伯玉祠,另創(chuàng)建仲子祠于長垣縣北街,以祠子路。新建的長垣縣北街子路祠,西邊就是河內(nèi)公書院。鐘崇武還認為河內(nèi)公是宋代封號,于理不合,改河內(nèi)公書院為求仁書院,以表彰仲子路殺身成仁的大德,后又改回河內(nèi)公書院。戶部郎中邑人張愉撰碑。
隆慶元年,戶科給事鄭欽,被貶官為長垣縣縣丞。隆慶三年,他開始重修河內(nèi)公書院和仲子祠(此時子路已經(jīng)被改封為先賢仲子)?!懊涫穭诰戠姸嚼?。仍捐貲,易民居地基若干間,前通大街,建仲子祠門一座,與書院并列。大都撤舊為新,易圯以整,百年之廢,一旦遽舉?!臂?a href='/yongchun/' target=_blank>永春為之撰碑。
萬歷四十五年,此時書院已經(jīng)傾圮無存,長垣知縣浦延佑重修,名為重修,實為創(chuàng)建,仍復名“河內(nèi)公書院”,王永光有記。
天啟四年,知長垣縣事新安仇夢臺命主簿長洲周安國督修長垣城北街仲子祠。仇夢臺撰文記錄。
清朝以前城內(nèi)仲子祠和河內(nèi)公書院的規(guī)模為:城內(nèi)祠堂大門上匾“河內(nèi)公祠”,后改為“先賢仲子祠”匾。進門為影壁墻,影壁墻左右各有廡一排。影壁墻后為大殿。
西側河內(nèi)公書院尤其規(guī)模宏大。大門前為影壁墻,影壁墻左右側為石獸二,大門上懸“河內(nèi)公書院”。門內(nèi)凹,門內(nèi)左右各有碑,大殿三進,頭進上書“強圣門”,左右各有廡。進強圣門后為正大高明殿,殿左右各有廡一排。正大高明殿后為后院,后院左右各有廡一排,正中有殿,額曰“精微之室”。
城內(nèi)的仲子祠,直到雍正四年,才被知縣梁芑重修。
道光二十六年,知縣王蘭廣再次重修?!爸斢?a href='/yuandan/' target=_blank>元旦之辰,肅將祀事于我仲夫子之堂。乃未入其門,先見其楹,墻、垣之委于荊榛者,虛無有也。未登厥庭,已窺見厥室,檐、桷之搉為薪木者,蓋僅存也。及拜瞻遺像,而蟲篆鼠跡蜿蜒于俎豆幾案之間。詢之守祠,則一蓬首黧面者,傴僂其前,職灑掃之役焉”,感慨之下決定重修,“朽者易之,臥者立之,頹者振之,故者新之。復于祠之東偏,構屋二間,以為守祠者之居。不三閱月,而諸紳以迄工來告?!?同治十一年知縣觀祜再次重修。
可惜,不管是長垣縣縣城北街的子路書院,還是旁邊的子路祠,還是當年正德年間創(chuàng)建于南街的子路舊祠,都早已蕩然無存了,甚至,子路墓也被淤泥淤到了地下,民國期間已經(jīng)僅僅露出部分墳頭和碑頭,“文化大革命”期間,再次遭到破壞,墳頭碑頭全無。
作者:仲聿修 錄自宋廣民主編《長垣文史》中州古籍出版社
Hash:7789ec6a85337557cd688fe9026dc6668a149b0d
聲明:此文由 杏壇閱微錄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