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山最全古建筑,被牛人收集“曝光”......
巫山報社出品
明日天氣:陣雨,最低氣溫24℃ ,最高氣溫30℃
昔日,楚襄王游巫山,宋玉留下《高唐賦》《神女賦》成為千古美談。由此,高唐觀、楚陽臺的春秋戰(zhàn)國建筑,也就留傳下來。二千多年過去,高唐觀經(jīng)歷代修繕,總算保留到現(xiàn)代。除了留存的高唐觀,從十九世紀末清光緒年間巫山城圖上,還可以看到古城內(nèi)東岳廟,文昌宮、文廟、城隍廟、武廟、奎閣等建筑。古城外還有高唐觀、紫云宮、會仙橋、神女廟、演武廳等建筑??上У氖强箲?zhàn)期間,日寇飛機對巫山城瘋狂轟炸,破壞十分嚴重,幾乎片瓦不留。許多傳世的古建筑,也遭到毀滅性破壞。
盡管如此,巫山仍保留下許多清代以前古建筑,例如:巫山古城、高唐觀、文峰觀(塔)、神女廟、大昌古城、觀音閣、興隆寺、寶潭寺(寶曇寺)、圣安多尼教堂、向鴨二塔、香坪字庫塔、龍骨坡舍利塔、會仙橋、巫峽三橋(無伐橋、無暴橋、無奪橋)、順心橋、鷹嘴橋、溫家大院、碚石民居、三間店、起云街民居、聚鶴街民居、羅家老屋、譚氏老屋、謝家老屋、曹家老屋、方家老屋、千總墳老院子、黃氏老屋、沙落節(jié)孝坊……
下面僅以部分清代以前古建筑作一介紹,讓我們能欣賞到精美的巫山古建筑。
巫山古城
巫山古城,位于巫山縣老巫峽鎮(zhèn)。
遠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巫山土城即存在。據(jù)酈道元《水經(jīng)注·江水》記載“江水經(jīng)巫縣故城南,現(xiàn)故楚之巫郡也”。西漢三國時期,巫山即有城郭,“三國吳景帝分宜都郡置建平郡,治巫城,緣山為墻,周十二里一百一十步。東西北三面,皆帶旁深谷,南臨大江,故夔(子)國也。”據(jù)《巫山縣志》記載,巫山城在漢朝,已經(jīng)是座歷代修葺的土城。在老巫峽鎮(zhèn)巫山師范東側(cè)的北門坡上,還保持有一段漢代土夯城墻。
巫山城由土城改建為石城,是明朝正德二年(1507年)。由于巫山土城年久圮壞,當時的巫山知縣唐書,正其方位,修筑石城。修筑畢,巫山石城建有四座城門:東門曰叢秀門,南門曰巫山門,西門曰會仙門,北門曰陽臺門。石城修建四十多年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長江大水,巫山石城多處塌圮。又過去二十多年,朝廷于萬歷元年(1573年)重修巫山城。這次修復(fù)后的四座城門更名為:東曰永清,南曰臨江,西曰廣濟,北曰鎮(zhèn)源。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知縣朱斐然組織重修巫山城。經(jīng)石砌磚封之后,四門再次更名:東曰太清,南曰平江,西曰盛源,北曰世潤。咸豐十年(1860年),巫山城被大水淹沒,城墻膨裂,隨后募捐修復(fù)。同治九年,河水泛漲,城內(nèi)建筑被淹,損失嚴重。光緒十四年(1888年)知縣就地勸捐,巫山城再次修復(fù)。在漫長的歷史歲月里,巫山古城逐漸毀損。特別是抗戰(zhàn)時期,遭到日機多次轟炸而傾圮。解放后,因建設(shè)需要,許多城墻被拆除,僅剩南門及東門部分城墻。
光緒年間巫山城圖
巫山老縣城古城南門(喬德炳攝)
高唐觀
高唐觀,相傳始建于堯皇時代,宋玉在《高唐賦》中有描寫。宋范成大《吳船錄》載有“陽臺、高唐,今在巫山耒鶴峰上?!蓖鯘O洋《蜀道驛城記》云“高唐觀在城西,上山三里許,自清乾隆乙亥年重修殿宇三層。山有明人繆宗周石刻詩碑。”
高唐觀,位于巫山江北高丘山耒鶴峰上,三面環(huán)山,一面環(huán)水。自堯皇興建以來,歷代都對觀加以維修和擴建。光緒十年,仁法和尚在原高唐觀內(nèi),化緣新建玉皇閣一棟二層,以16根采自云陽縣的石柱支托。解放前的高唐觀,擁有殿宇二十余間,占地面積六廟。
高唐觀山門前,有石階三十級。登完石級,抬頭便是“陽臺勝景”四個大字。進山門是前殿,迎面是一人多高的彌勒佛雕像,中梁上書“古高唐”三個大字。前殿后有一平壩,壩中豎立的高竿上設(shè)有一盞燈,傍晚點亮,清晨熄滅,天天如此,據(jù)說供神佛夜間往來之用。燈高入天,照亮四方,故而此壩名天燈壩。由天燈壩左側(cè)登十八級石階,即是古陽臺舊址。此臺高筑,登臺可南望江南南陵,東眺可見巫峽口,巫山風物,盡收眼底。觀內(nèi)有靈官殿,殿內(nèi)兩神龕相背而立,前供靈官,后供韋馱,兩壁還有許多文人墨客的題壁詩。出靈官殿即一天井,東西兩廂為鐘樓和鼓樓,樓下是客房。鼓樓之鼓大兩圍,鐘樓之鐘重千斤,二者齊鳴,全城皆聞。過靈官殿天井即正殿,供神佛三龕,前二后一。前龕左為真武祖師,右為釋迦牟尼佛,后龕供奉觀音銅像。后門外掛破山禪師書寫的對聯(lián)“本源自信天真佛,非色非空非古今;青山綠水西來意,翠竹黃花古佛心”。天井中北面,有一塊一米見方的龍盤石,原兩旁各有一株直徑一圍的梧桐樹,傳說這里便是“巫山八景”之一的“朝云暮雨”。過了龍盤石,便是玉皇閣。閣分二層,設(shè)上下二殿,翹角飛檐,雄偉壯觀。下殿六龕,三三背立,前殿左為大勢至,中為接引,右為觀音。后殿左為普賢,中為地藏王,右為文殊。兩廂有僧房八間,樓上供奉玉皇、天師、二十八宿、天罡地剎等。此外,東側(cè)坎下,設(shè)有佛殿,庫房、飯?zhí)谩N房、廁所和菜地;西側(cè)有一池,池上有涼亭,據(jù)傳此池為當年楚王燕游之地。
關(guān)于城西高唐觀,1991年版《巫山縣志》有記載:“縣西2里許,傳為楚王行宮,始建年代不詳,光緒年間重修,僅存玉皇閣,木結(jié)構(gòu),單檐硬山式屋頂,抬梁式3柱17架梁,面闊5間20米,進深3間16米,通高9米,素面臺階高0.7米。今為巫山縣委黨校?!?/p>
巫山高唐觀舊址(解特利攝)
文峰觀
文峰觀,又名凌云觀,始建于清乾隆年間,位于巫山城東三里文峰山(驅(qū)熊山)頂。
文峰觀因文峰塔而名聲遠播。乾隆五十四年(1790年),巫山書生李安鄉(xiāng)試中舉,當?shù)剜l(xiāng)紳為祈求文風煥然昌盛,在文峰觀修建一塔,名文峰塔。文峰觀前殿供奉文昌帝君,后殿奉祀真武祖師。文峰塔初建時,為六角七級寶塔,約20米高。后來,歷代對文峰塔均有修葺。1949年后,文峰觀神像被毀。1980年之后,文峰觀傾圮。2014年,政府在原址復(fù)修文峰塔。新塔依然六角,但改七層為十一層。白色的新塔屹立在長江邊的文峰山上,如玉樹臨風,令人神往。
巫山新文峰觀牌坊
巫山新文峰塔視野開闊
神女廟
由于巫山神女的傳說,巫山縣歷史上至少有四五處建有神女廟(祠):大寧河與長江交匯處的箜篌山下江東嘴(亦叫高龍嘴)神女祠、騾坪鎮(zhèn)神女祠、碚石神女廟、神女峰對岸飛鳳峰山腳的神女廟……《巫山縣志》載“縣城東江東嘴、碚石、三溪河等處始建年代不詳?!逼渲凶钣忻麛?shù)神女峰對岸飛鳳峰山腳的神女廟。
飛鳳峰山腳的神女廟,始建于唐儀鳳元年(676年)。北宋宣和元年(1119年)神女廟改成了“凝真觀”。紹興二十年(1150年),宋高宗趙構(gòu)封神女瑤姬為“妙用真人”。因此,凝真觀也叫“妙用真人祠”。神女廟在歷史上多次修復(fù),最后一次修葺在清乾隆年間,此后數(shù)百年間再無修繕,殘破的神女廟于上世紀50年代廢。1958年大辦鋼鐵,巫山神女廟被拆除,廟磚用來砌煉鐵的高爐,廟中檁梁用來作為燃材送入爐中燃燒。1982年,四川省文化廳撥款重建,1983年2月毀于一場大火,已不存。2013年6月,政府在江北岸的神女峰下修建了一座雄偉華麗的神女廟,于2015年11月完工。新神女廟位于神女峰下,依山而建,錯落有致,建筑群包括瑤臺、神女殿、藥仙殿、朝云亭、暮雨亭等傳統(tǒng)建筑,占地面積約3600平方米。
碚石神女廟遺址(解特利攝)
巫山神女峰下新神女廟
大昌古城
大昌古城,明代建筑,位于巫山縣大寧河邊大昌古鎮(zhèn)。
《巫山縣志》載:“大昌城,明成化七年(1471年)知縣魏琎修,弘治三年(1460年)通判戴琚,正德二年(1507年)知縣董忠,陸續(xù)增修為三門,曰朝陽、永豐、通濟。清道光四年(1824年)邑令楊佩芝修筑三門,東曰紫氣,西曰通遠,南曰臨濟?!钡拦饽晷奕缀螅蟛懦菛|西街長218米,南北街長152米,共占地面積100余畝,是座“一燈照全城,四門能通話”的袖珍小城。古城城墻與城門修建十分精制,每一方青石條,都是同樣規(guī)格:長0.8米、寬0.3米、厚0.3米。石條之間,壘砌得十分工整。若干年過去,東門(紫氣門)、西(通遠門)、南(臨濟門)三座城門仍保持完好。
大昌古鎮(zhèn)南門
大昌古鎮(zhèn)東門(喬德炳攝)
大昌古鎮(zhèn)街道(喬德炳攝)
觀音閣
觀音閣,清代中期建筑,位于巫山縣廟宇鎮(zhèn)廟宇小學西。
觀音閣建筑面積277平方米,尚有正殿、前殿、左右?guī)?。正殿系木結(jié)構(gòu),單檐懸山式屋頂,穿逗式鋼梁,3柱17架梁,面闊4間18米,進深2間9.7米,通高9.6米,素面臺基0.6米,階梯式踏步3級。左右?guī)棵骈熅鶠?間7.75米,進深1間3.5米。
巫山廟宇鎮(zhèn)觀音閣(何智亞攝)
興隆寺
興隆寺,建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位于位于巫山縣洋溪鄉(xiāng)寧河村涂家壩。
興隆寺建成后,于嘉慶十五年(1810年)維修,寺內(nèi)存前殿與正殿,占地500平方米,建筑面積300平方米。正殿系木結(jié)構(gòu)單檐硬山式屋頂,穿逗式5柱8架梁。面闊3間11.4米,進深2間7米,通高6.5米。前殿結(jié)構(gòu)同正殿,穿逗式3柱8架梁,面闊3間11.6米,進深2間5.6米,通高6.5米。外觀看,興隆寺火墻高大,南北側(cè)火墻高出屋頂之上。山門彩繪花卉人物,中龕瓷片“興隆寺”字樣。年久失修,正殿梁架前傾。
寶潭寺
寶潭寺,也稱為寶曇寺,位于鎮(zhèn)東的一處山洞內(nèi),坐南朝北,面積約1000平方米,是一處洞寺合一、頗具規(guī)模的大廟,當?shù)厝朔Q之為龍洞。其內(nèi)空曠博大,其外群山環(huán)抱、絕壁千丈,內(nèi)外皆氣勢雄偉,僅洞正前方有一個出口,連接著洞外兩個天然的大漩渦坑,相傳為神龍打滾形成。古鎮(zhèn)的人們一直把這兒奉為神圣之地,于清同治元年興建洞口城閣,更名寶潭寺,現(xiàn)洞內(nèi)寺廟建筑已毀無存,卻依然是游客到古鎮(zhèn)的必去之地。
寶曇寺塔在廟宇鎮(zhèn)龍洞寶曇寺右側(cè),龍骨坡巫山猿人遺址下。建于清同治12年(1873),青石方塔,三層,通高5米,第一層每面寬1.6米。
圣安多尼教堂
圣安多尼天主教堂,建于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位于巫山縣廟宇鎮(zhèn)西。
圣安多尼教堂呈現(xiàn)中西結(jié)合建筑風格,由法國傳教士德司望耗時七年修建,占地面積5458平方米,房屋面積2482平方米。后來,教堂歷經(jīng)修建,面積亦被壓縮。至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教堂占地面積僅800平方米。教堂前部是歐式教堂主廳,后部有塔式鐘樓。教堂主廳磚木梁架結(jié)構(gòu),頂部弧進,進深42米,面闊14米,高9米。鐘樓為木質(zhì)結(jié)構(gòu),共四層,每層直徑向上收縮,越上越小。從底層有螺旋木梯登頂,頂樓掛著兩口德司望神父從法國帶來的銅鐘,高約1米、直徑80厘米。禮拜日,鐘樓的鐘聲可以傳到幾十里外。
圣安多尼教堂興盛時期,禮拜的教徒曾達到2000余人,是渝東著名天主教堂。
巫山廟宇鎮(zhèn)圣安多尼天主教堂外貌
巫山廟宇鎮(zhèn)圣安多尼天主教堂
向鴨二塔
向鴨二塔,清代建筑,位于巫山縣兩坪鄉(xiāng)向鴨村。
向鴨二塔為風水寶塔,修建于清咸豐六年(1856年)。大小形狀相同,分別矗立于兩個相對的山梁上。二塔均為青石打制嵌砌,六角七級,高3.9米。第一層每面0.6米。第一層和第三層為實心;第二層中空,六面石壁中縷空窗欞,圓形,有三種圖案,相同的圖案相對,其中兩面為“壽”字圖案,分別題刻“咸豐六年丙辰歲夏六月吉日良旦”和“邑庠生任達善敬立”等文字。塔身主體實際上為三層,第三層以上的“四層”,為整石打制成梯形臺階狀,每層高約10厘米。
香樹坪字庫塔
香樹坪字庫塔,又名文峰塔、文風塔,始建于清代末期,位于巫山縣抱龍鎮(zhèn)香樹坪。
香樹坪字庫塔,磚石結(jié)構(gòu),三級樓閣式,六角攢尖頂,塔身呈六邊形,層層上收,外粉刷彩繪,角檐翹起,瓷壇寶頂。第一級南邊有小門,門寬0.5米,高0.9米。塔內(nèi)每級鋪有木樓板。塔第一級的六面,每面寬1.2米,塔通高10.2米。塔檐是此塔最具特色之處,三級疊澀出檐,檐口有彩繪,還刻有脊獸。
字庫塔又名文峰塔、文風塔,是古代文人祈求文風昌盛、邑人金榜題名的風水塔。
巫山香樹坪字庫塔
龍骨坡舍利塔
龍骨坡舍利塔,位于巫山縣廟宇鎮(zhèn)龍坪村東南龍骨坡上,建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
舍利塔石質(zhì)結(jié)構(gòu),三級樓閣式。塔第一層四面銘文,第二層四面人物雕刻,第三層3面題刻,1面人物雕刻。塔體通高4.9米,塔頂已毀。
會仙橋
會仙橋,位于巫山老縣城西門,由個人捐建于清嘉慶五年(1800年)。
會仙橋長16.63米,寬5.3米,高6.3米,是巫山縣已知橋梁中修建最早、規(guī)模最大、質(zhì)量最好的單孔石拱橋,它向人們展示了巫山人200多年前建橋技術(shù)水平。由于此橋全是青石砌筑,且質(zhì)量上佳,故而人們傳說此橋為魯班所建。
巫峽三橋
無奪橋,位于巫山縣碚石鄉(xiāng)杉木瀼小溪上,距碚石鄉(xiāng)政府約10里,橋長18米、寬4.7米、高12米。
無伐橋,位于碚石鄉(xiāng)上陽溪上,在碚石鄉(xiāng)政府西,橋長16米、寬4米、高9.3米。
無暴橋,位于碚石鄉(xiāng)政府東約2里小溪上,橋長14米、寬4米、高8.6米。
光緒十五年(1890年),夔州知府汪鑒修巫峽棧道時,在碚石段修建了名聞三峽的三座石橋。巫峽三橋修建完畢,汪鑒為其取名“無奪”、“無伐”、“無暴”。無奪、無伐、無暴的用意,源于《孔子家語》。簡而言之,“無奪”是提倡尊重人才,“無伐”是提倡執(zhí)法不可粗暴,“無暴”是提倡誠信。三石橋上均嵌有汪鑒的橋名題匾。
大壩蓄水,巫峽三橋?qū)⑷垦蜎]。在政府支持下,巫峽三橋得以原橋遷徙再建——無奪橋新址在巫山縣新大昌鎮(zhèn)寧河村;無伐橋新址在巫山縣巫峽鎮(zhèn)龍江村;無暴橋新址在巫山縣巫峽鎮(zhèn)龍江村。
巫峽無奪橋(魏啟揚攝)
巫峽無暴橋(劉家信攝)
順心橋
順心橋,清代建筑,位于巫山縣大溪鄉(xiāng)大溪村橋溝灣。
順心橋系單孔石拱橋,長13.3米,寬2.5米,高9米,拱跨6.3米,拱頂至橋面高2米,欄桿高0.4米,寬0.3米。橋西頭立有小一土地廟,廟高約1米,廟前龕碑一通。碑刻高70厘米,寬55厘米,用陰刻楷體題記“順心石橋……捐修李文貴,匠人賀文榜,咸豐四年(1854年)四月初八日立”。
巫山橋溝灣順心石橋
大溪二橋
長春橋:巫山縣大溪古鎮(zhèn)老街上的長春橋,建于清代嘉慶年間,為七拱石橋。長春橋橫跨小溪,連接大溪老街,是古鎮(zhèn)內(nèi)重要通道。
福壽橋:福壽橋位于巫山縣大溪江北二龍村,建于清代光緒年間,為單孔石拱橋。
溫家大院
溫家大院,建于清代初期,位于巫山縣大昌古鎮(zhèn)老街。
明末清初,溫家祖先曾在廣東梅縣擔任過知縣,后官至巡撫。“湖廣填四川”時,溫家舉家遷到了巫山大昌,修建了這座大院。當時,溫家除了大院,還建有一座寶塔和千頃良田。不料,溫家不肖后人因為抽大煙,變賣了良田和寶塔。到上個世紀,只保留得這座大院。
溫家大院坐西向東,占地面積400多平方米,建筑面積320多平方米。大院為二重四合院結(jié)構(gòu)、三個天井、一個大花園、幾十間房屋。進入大門,即是正廳,為木結(jié)構(gòu)單檐硬山式屋頂,抬梁式梁架,4柱13架梁,面闊3間12.6米,進深2間8.4米,通高6.73米。后廳為木結(jié)構(gòu)單檐硬山式屋頂,穿逗式梁架,5柱13架梁,面闊3間12.8米,進深4間8.4米,通高6.96米。山墻用梯級式,高出屋面,頂端用磚作簡單線條,呈人字形,上蓋小青瓦,瓦脊飾以泥塑蔦蘿或幾何線條。大院內(nèi)建筑鏤木雕花,工藝考究。雕花窗戶像巨大的雙喜字,刻有仙桃、蝙蝠、菊花、牡丹等祥瑞之物。天井里的水漏是排污水和雨水的地方,天井四周圍合的房屋形成了走廊。由于大院在大昌古城中占地面積最大,因而溫家大院有“溫半城”的說法。
上個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溫家大院是一個生產(chǎn)隊的食堂,房屋內(nèi)有煙熏痕跡。1998年大寧河特大洪水,洪水漫上街頭,溫家大院也浸在水中。那條洪水線,在溫家大院的板壁與墻壁上清晰可見。值得慶幸的是,煙火熏過,大水泡過,但板壁并無變形,墻壁并未坍塌。
溫家大院大門
溫家大院(鄭云峰攝)
溫家大院倉庫(鄭云峰攝)
溫家大院正廳 (鄭云峰攝)
碚石民居
碚石古鎮(zhèn)民居比較多,不少是清代建筑。
呂家老屋,位于碚石古鎮(zhèn)老街。老屋為磚木結(jié)構(gòu),除了兩邊山墻為青石青磚砌筑,其余部分全是木質(zhì)結(jié)構(gòu)。老屋依山勢修筑,分兩部分,早間形成小巷,稱呂家巷子。
古建筑群,位于碚石古鎮(zhèn)老街。建筑群以明清風格,有多重四合院天井屋。
呂家老屋(鄭云峰攝)
培石民居(鄭云峰攝)
三間店老屋
三間店老屋,位于大溪古鎮(zhèn)老街。民居為穿斗式懸山頂,占地面積51.11平方米。三間店原是獨立修建的三層樓,后在坡上建房,第三層樓所建走廊與后坡相通。站在店門前小壩子,放眼正是瞿塘峽口。
上世紀九十年代巫山大溪鎮(zhèn)三間店民居
起云街民居群
起云街民居群,清代建筑,位于巫山縣老縣城內(nèi)起云街。現(xiàn)存房屋百余間,封火墻相隔,建筑為硬山式穿逗木結(jié)構(gòu),存柵欄門三道,拱形門,高2.97米,寬2.5米,厚0.36米,為縣城僅存的清代建筑群。
巫山老城起云街清代民居建筑群
巫山鎮(zhèn)起云街民居
聚鶴街民居
聚鶴街74、95、99民居,清代建筑,位于巫山老縣城。以95號為例,清代閣樓型民用建筑,由正堂、后堂、東西廂房和天井組成四合院,四周有高大封火墻圍護,梁架為穿斗式木構(gòu)架,1998年時被特大暴雨嚴重損害。
譚氏老屋
譚氏老屋,清代建筑,巫山縣老縣城內(nèi)望霞街。
為清嘉慶年間創(chuàng)建,四合院,坐西朝東,中軸線上依次建有正屋、天井、堂屋,天井兩側(cè)為廂房。老屋四周砌空斗式磚墻,四面屋頂相銜,梁架交錯,看上去穩(wěn)固、結(jié)實。老屋能很好滿足采光、通風和排水。
謝家老屋
謝家老屋,民國初年建筑,位于巫山縣龍溪古鎮(zhèn)上街。此屋坐南朝北,是一處民國時期的中西合璧式民居。后來,老屋曾作為龍溪鎮(zhèn)人民醫(yī)院。
巫山龍溪古鎮(zhèn)上街謝家老屋
曹家老屋
曹家老屋,清代建筑,位于大溪鎮(zhèn)南岸下游約6里的沙落村小河邊。老屋建于清代,風格屬于徽式建筑。由于土改后分配給顔氏居住,故而也叫顔式老屋。老屋正門是30米寬的風火墻,正門前是五步石階,顯得端嚴。大門門框由條石鑲嵌而成,門上原有各種彩繪與圖案,間有字跡,可惜年久已不清晰。正門進去后是四合院天井,長8米,寬5米。天井右邊角有一石魚缸,花紋奇特,古樸古香。石缸對面的條石有一個碗口大的石眼,呈電風扇扇葉狀,起排水作用。
曹家老屋的大門(李洪森攝)
方家老屋
方家老屋,建于清代中葉,位于巫山縣大昌古鎮(zhèn)興勝村。方家老屋為四合院布局,坐北朝南,建筑面積250平方米。前廳系木結(jié)構(gòu)單檐硬山式屋頂,穿逗式梁架,3柱11架梁,面闊3間11米,進深2間7米,通高6.5米,天井長9米,寬5米,階沿高2.4米。后廳結(jié)構(gòu)同前廳,5柱13架梁,面闊3間14.6米,進深2間8.6米,通高6.5米,素面臺基高0.5米。前后廳為雕花落地木窗,工藝考究。
千總墳老院子
千總墳老院子,位于龍霧鄉(xiāng)安林村,占地面積300平方米。老院子木結(jié)構(gòu),歇山式屋頂,進深3間8.75米,面闊3間11.4米,通高6米。天井長6米,寬2.7米,落地式門帶木雕梅花窗格,通廓陽臺木雕花欄,工藝精湛。
黃氏老屋
黃氏老屋,清代建筑,位于巫山縣官渡鎮(zhèn)官渡村。此建筑磚木結(jié)構(gòu),由黃氏修建于乾隆年間,已沿襲居住十二代子孫。古民居正面1棟、右側(cè)1棟。正面正房墻、門、窗和兩側(cè)全系木質(zhì)結(jié)構(gòu)、兩側(cè)墻砌以青磚。房梁、檁、椽系木質(zhì),呈赤暗色。山墻和后墻系土磚,曾修繕過,青瓦疊蓋,山墻三層飛檐。右側(cè)前墻、門、窗全系木質(zhì)。
巫山縣官渡鎮(zhèn)官渡村黃氏老屋主人在介紹老屋(唐探峰攝)
沙落節(jié)孝坊
沙落節(jié)孝坊,位于大溪鄉(xiāng)沙落村,建于清咸豐年間,為向氏所立。坊為石質(zhì)仿木結(jié)構(gòu),重檐歇山頂,4柱3開間,寬4.5米,通高5.7米,橫額刻有雙鳳對稱紋樣及二龍搶寶,雕刻精美。
巫山沙落村向氏節(jié)孝坊
以上盡量使用舊照片介紹,以便一目了然。遺憾的是,依然有許多古建筑沒找到舊照片。由于文峰觀與神女廟是巫山古建筑的杰出代表,在沒有舊照片的情況下,使用了新復(fù)建的建筑圖片。
巫山清代以前的古建筑,還有許多。那些散落在民間的古寺、古塔、古橋、古民居等藏在深山人未識,它們是巫山人的財富,是巫山人智慧的結(jié)晶,更是巫山人的驕傲。
【參考文獻】
光緒十九年《巫山縣志》;
1991年版《巫山縣志》;
《巫山文史資料》;
其他書面及網(wǎng)絡(luò)資料。
歡迎加入巫山報社播報方陣,QQ群號:464289849; 微信群,加小編微信號(L101389601)拉你入群,驗證信息寫:入群。在群里可以投稿、報料、曝光(一經(jīng)采用,即獎勵20——200元)、擺龍門、撿趴活,快來一起愉快玩耍吧!突發(fā)事、不平事、感人事等在線記者:18996597535。
主辦單位:巫山報社
執(zhí)行主編:魏明堯
責任編輯:楊紅軍
電話:13996558727
報料|發(fā)布信息|推廣合作請聯(lián)系微信 L101389601
新媒體廣告合作電話/微信 18996597592
巫山報社鄭重申明
巫山報社獨立擁有或與相關(guān)內(nèi)容提供者共同擁有巫山報社全媒體(巫山報、巫山手機報、巫山網(wǎng)門戶網(wǎng)站、融巫山微信公眾號、巫山之聲微信公號、巫山APP)相關(guān)內(nèi)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片、視頻資料以及頁面設(shè)計等)的版權(quán)或其它知識產(chǎn)權(quán),受我國法律保護。未經(jīng)巫山報社書面許可,對于巫山報社全媒體所有內(nèi)容,任何個人、單位不得復(fù)制或以其它形式使用,否則,巫山報社將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
如果覺得不錯,請留言(反動、謾罵、流言蜚語之類恕不放行)↓↓↓
Hash:406604f172fd441fdc179fea20902068bc33e718
聲明:此文由 巫山網(wǎng)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