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孫中山盟友交誼深篤,為躲追捕藏進粥鍋,不戀仕途晚年鄉(xiāng)居
陳少白是我國民主革命的先驅(qū)。孫中山的三民主義著作中,提到陳少白是最早的同志。陳是中山的拜盟兄弟,少中山三歲,孫科的啟蒙老師是陳少白,孫、陳的交誼是深篤的。陳少白在初期的革命進程中,做過不少工作,他不戀仕途,晚年鄉(xiāng)居達十二年。逝世后,南京政府明令公葬。
陳少白照片
陳少白名聞韶、號夔石,廣東省新會縣人,于1869年8月27日(清同治八年己巳七月二十日)出生于外海鄉(xiāng)南華里的一戶讀書人家。父名陳子橋,是基督教牧師,叔父夢南,亦是基督教徒。少年在鄉(xiāng)曾習經(jīng)書古文,國學頗有根底,后到廣州求學。鄰縣香山(今中山)孫逸仙(中山)也是基督教徒。陳與孫中山同在博濟醫(yī)院附屬華南醫(yī)學校(今中山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共學西醫(yī),時相過從,志同道合,憤清朝政府腐敗,起來造反。同道者尚有尤列、楊鶴齡共四人,是被清朝政府第一批出花紅通緝的人,當時人們稱之為“四大寇”。陳少白脫險后,在香港、日本并曾往臺灣進行革命活動,先后奉孫中山之命從事和主持香港興中會、同盟會的工作及擔任粵中三合會的白扇(參謀),哥老會的龍頭(頭目)等職務。他又是香港《中國日報》的創(chuàng)辦者和企業(yè)負責人兼主筆。
“四大寇”楊鶴齡、孫中山、陳少白、尢列(從左至右)與關景良(后排)
19世紀80年代,陳少白來往香港、廣州進行“造反”活動時,有一次在廣州河南(今海珠區(qū))路上被偵捕者發(fā)覺,即急避入海幢寺(因平時與該寺和尚相熟識),旋躲入廚房內(nèi),蹲入大粥鍋中,請和尚蓋上鍋蓋,假作燒火煮粥模樣。偵者入寺遍搜不獲,因得脫險。辛亥革命后,他征得海幢寺住持同意,將當時逃難的大粥鍋運回外海鄉(xiāng)中,特建一亭,置鍋其中,顏曰:“粥鍋亭”,以留紀念。
廣州 陳少白故居
1895年,陳少白在廣州圖謀舉事,因事機不密,泄露風聲,聞報將被圍捕,立即出走,急中按照自己容貌,裝扮富商模樣,以港商“乾亨行”人員身份,戴黑眼鏡乘坐三跑轎(三名伕轎)赴港輪,與捕者迎面,喝道而過。是役有同志被捕犧牲。陳少白得以脫險。
陳少白與孫中山東渡日本避難,留姓改名掩人耳目。孫中山原名逸仙,以自己是中國香山縣人(中山縣原名),就取“中國、香山”頭尾兩字,改名中山。又或曰中山樵,以符合日本人名字口吻。陳少白原名陳夔石,新會人,也向自己縣方打主意,新會最有名的人是明朝陳白沙(獻章),把它倒轉(zhuǎn)來念是沙白,因沙字不雅,減去三點旁,取名少白。
1900年,陳少白奉孫中山之命于香港創(chuàng)辦《中國日報》,成為中國首張革命報紙,既是宣傳革命思想的陣地,也是在香港革命黨人的大本營,華南主持革命運動的總樞紐。陳任社長兼總編輯,主持期間曾于同年奉中山之命協(xié)助策動惠州和廣州同時發(fā)難事宜。隨后曾與以康有為、梁啟超為首的保皇派在以徐勤為主筆的香港《商報》上對革命理論公開論戰(zhàn)。文字交鋒,連篇累牘。陳少白以革命必先從民族革命開始,才適合時勢,理直氣壯地批倒對方,深得社會人士重視,影響頗大。并把原來中文直行排版,改為橫排短行版式,為后來國內(nèi)報館效法。
陳少白于1906年辭去《中國日報》和香港同盟分會會長職務,經(jīng)營實業(yè)。1908年,因維護粵漢路權獲得酬金數(shù)千元,在九龍牛池灣筑屋居住。1910年任香港商工局顧問及四邑輪船公司司理。
陳少白通中、英、日辭文,懂交際,特別口才敏捷,文辭凌厲,與敵斗爭,每見勝利。如與康有為、梁啟超等?;庶h人論理、爭辯,不論舌戰(zhàn)、筆戰(zhàn)均能挫敗對方。儀表也不俗,詩詞、書法、戲劇等,均有所造詣。年輕時風度翩翩,汪兆銘挽他的聯(lián)有云“倜儻見生平,入夢尚留風采異”,極推崇其生平風度。
陳少白晚年在鄉(xiāng)居住的地方曰“白園”,仿庭院格式,但規(guī)模不大。園中主樓曰“亞字樓”,門前有小河,自費筑橋以利行人,命名“念橋”,并志曰“紀念子橋先生”(其父名)。隨后又在對岸用竹葵結構建一日本式別墅曰“沙羅坪”。名雖雅,實質(zhì)是一葵棚。所有建筑均甚簡單。由于設計新雅、選地適宜,在鄉(xiāng)之南郊,既接人煙,又臨田野,門前流水,屋邊魚塘,樹木婆娑,池臺倒影,環(huán)境清幽。抗日戰(zhàn)爭時,外海淪陷,日軍曾闖入白園,見室內(nèi)懸有陳少白與日本某巨公合影照相,知園主人頗有來歷,敬禮而退,不敢騷擾。白園雖花落鳥啼,亦幸得保存至解放。
陳少白衣著簡樸,好作長衫西褲裝束,涼天好戴氈帽。當其便服在離家不遠的地方散步,不知者以為一般鄉(xiāng)里閑民,孰知是曾經(jīng)滄海者。
1929年著述《興中會革命史要》一書。1932年南京政府邀請入京“共商國是”。但不接受任何名位。曾入陜訪秦始皇墓和到南京作“都門訪舊”之游等等。1934年秋,因身體日漸消瘦,到北平易地療養(yǎng),于12月23日逝世,終年六十五歲。
病重時,自北平拍電回鄉(xiāng),文曰:“風清先生,年高德勛,可任鄉(xiāng)長?!保L清是前清孝廉,筆者的老師)鄉(xiāng)治為念,舉賢以代。逝世后,停厝于碧云寺,翌年鄉(xiāng)中筑墓告成。林森題碑“陳少白先生之墓”。運柩歸葬,安窀故里。船泊廣州天字碼頭,公祭于省黨部。嶺南大學校長鐘榮光親到船上撫棺吊唁,曰“此古禮也”,并言“嶺南學校第一個報名入學的是陳少白”。特以堅如艦運柩回原籍。國府派居正到鄉(xiāng)主持。廣東省府派黃麟書隨行。鄉(xiāng)人懷德,參加會葬典禮者數(shù)千人,繞墓一匝,各投黃土一小撮于墳穴,以示公葬。(文 若愚)
Hash:aa6e42e87b104c8799074a0a2730a411e35c4ef5
聲明:此文由 撈史倌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