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圖書館、設考場……這些胡同里隱藏的教育故事數不清!
近日,東四六條博物館、八道灣魯迅紀念館相繼落成開放,讓人們了解了更多老北京胡同中的歷史故事。實際上,在彎彎繞繞的胡同里,還藏著很多百年名校、記錄下很多有趣的教育故事。本期,我們逛逛兩條頗具特色的胡同,看看這里都有哪些趣事。
方家胡同西起安定門內大街,東至雍和宮大街,北臨國子監(jiān)街,南為交道口,為元建大都時所辟。其源起已經不能考證,曾有《地名志》引《瑣聞錄》中所說,該胡同因明代萬歷年間戎政尚書方逢在此居住而得名,但并無考據。清雍正九年(1731年)開始設南學于方家胡同東部路北,約設房舍190間,清朝內火器營馬隊也在此巷中。
方家胡同歷史悠久,胡同里曾建有乾隆皇帝第三子循郡王名永璋府邸,至今部分建筑仍被保留。此外,該胡同還曾是末代王妃文繡的祖宅所在地,著名書法家啟功也曾隨祖父、母親和姑姑在方家胡同度過一段童年歲月。但方家胡同最有故事的地方,還是深藏在胡同里的方家胡同小學。
方家胡同小學的前身是成立于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的私立初等小學堂,1949年建國后,改名為北京市立第三區(qū)方家胡同小學。1918年至1920年間,舒慶春(老舍)先生在北京師范學校畢業(yè)后,被任命為京師公立第十七高等小學校(即方家胡同小學)校長。
擔任校長期間,老舍先生采用新教材、開設新課程,重視體育教育,實施新的學生管理,其中國語教學在全市影響很大。
工作之余,老舍先生經常到隔壁京師圖書館看書,與當時住在學校校園內的魯迅先生成為了知己好友。兩人經常促膝談心,到圖書館秉燭夜讀,魯迅先生很多進步開明的思想,尤其是教育思想,深深影響了年輕的老舍先生。
兩年的校長生涯,也為老舍先生的文學創(chuàng)作思想和內容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駱駝祥子》、《四世同堂》、《茶館》等經典名篇之外,老舍還先后為孩子們創(chuàng)作了長篇童話《小坡的生日》、中篇童話《小木頭人》、兒童歌劇《青蛙騎手》和兒童話劇《寶船》等作品。在長篇小說《趙子曰》中,老舍先生描寫的“北新橋往北的張家胡同”,就是以方家胡同為原型所寫。
除了見證兩位名人大家的友誼,方家胡同還是京師圖書館舊址所在地。據史料記載,京師圖書館為1906年清政府重臣張之洞建立,該館于1909年落成,1917年1月第二次開館,地址遷到北城安定門內方家胡同的國子監(jiān)南學。當時,作為教育部主管圖書館的官員,魯迅曾參加了開館儀式。
雖然史料中有記載,但京師圖書館位于方家胡同一直未有實物考證。直到20世紀90年代,方家胡同小學在改建校園環(huán)境過程中,意外地在校園北側挖出了京師圖書館的石碑匾額(現被首都博物館收藏)。經過專家多方查證,證明學校確為京師圖書館舊址,國子監(jiān)南學就是方家胡同小學的前身。
如今,方家胡同雖經過時代變遷,但部分建筑還保留原貌。循郡王府已經被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方家胡同小學也通過深入發(fā)掘和整理校史校志,修建校史館,讓古老的學校煥發(fā)出了新的生機。
胡同里設考場,大師們從這里走向世界
史家胡同東起朝內南小街,西至東四南大街,南與東、西羅圈胡同相通,北鄰內務部街,明朝屬黃華坊,清朝屬鑲白旗。胡同內曾有一座清代和親王府,其大門影壁上有磚刻和親王題詩為證。
關于胡同名稱的來歷,民間說法是,因胡同內有明末抗清將領史可法的祠堂而得名,但也有部分專家認為,由于早在明嘉靖年間《京師五城坊巷胡同集》一書中,就曾出現過“史家胡同”,而史可法是明末人物,因此史家胡同因何得名還有待史料考證。
鮮為人知的是,20世紀初,史家胡同曾是“庚子賠款”赴美留學生考場,近百位名人大師從這里脫穎而出,帶著國家的希望和強國的夢想赴美求學。
1900年,八國聯(lián)軍攻占北京,次年,清朝大臣李鴻章被迫與各國簽訂恥辱的“辛丑條約”,同意向十四國賠償白銀四億伍千萬兩,分三十九年付清,即所謂的“庚子賠款”。
1908年,中美雙方協(xié)議,使用“庚子賠款”資助中國學生赴美留學。自1909年起,中國每年可向美國派遣100名留學生,直到退款用完為止。
1909年,由外務部和學部兩家派出官員組成“游美學務處”,負責考試挑選、管理、派遣、聯(lián)絡等事宜。學務處先是設在候位胡同,后在史家胡同辦公,因此考場自然也就設在史家胡同,考生放榜看成績也在此地。
籌備工作結束后,1909年4月8日,第一批“庚子賠款”赴美留學考試開考,據史料記載,當時共有630名考生參加,經過初試、復試,一共考了七八天,最終47人被錄取。
1910年7月,第二次考試共有400多人參加,考試科目與第一次一樣,上午考國學,下午考英語,只有這兩門考試都合格了才有資格參加復試。據史料記載,第二批的考試題目為:國文命題作文《不以規(guī)矩不能成方圓說》,是篇論說文。英文作文題目是《借外債興建國內鐵路之利弊說》。
學生在國文和英文考試及格后,才可以參加5天后的第二場考試,第二場考試共計3天,考試的內容很多,不僅有平面幾何、物理學、植物學、動物學、化學等理科科目,還有英國史、希臘史、羅馬史、世界地理、拉丁文、德語等文史科目。
第二次考試共錄取70人。第三次考試時間在1911年,共錄取63人,這是最后一批以考試選拔的赴美留學生,此后,政府不再出面組織考試,而是由清華大學選派了。
查閱前三批“庚子賠款”留學生名單,很多大師赫然在列。
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為第一批留學生,第二批留學生中誕生了近代中國學術界三位頂級“大咖”:一個是北大校長、新文化運動領袖胡適,一個是浙江大學校長、氣象學家竺可楨,還有一位是清華國學院四導師之一、語言學家趙元任。
第三批,也是最后一批以考試錄取的庚款留美學生中有葉企孫、金岳霖、吳宓等。后來陸續(xù)以庚款留學美國的還有茅以升、吳有訓、錢學森、楊振寧、鄧稼先等知名科學家。
庚款留美學生的派遣為中國培養(yǎng)一大批優(yōu)秀的科學家,這些留學生們?yōu)閲业慕ㄔO和科技發(fā)展做出了卓越貢獻。而史家胡同,成為了他們走向輝煌人生的起點。
作者:本報記者 蘇珊 綜合整理
編輯:現教君
Hash:fd977d69f3fcb264bcfe928a623b61ea4599893e
聲明:此文由 現代教育報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