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塔炮轟不倒 塔頂寶物卻被小蟊賊四次屠狗攀繩而盜
華北平原上曾經(jīng)有一座1400多年的臥牛古城,呈長方形,南北長約二里,東西寬約有一里。城池建筑東北角少了一塊兒,而西南角卻多出了一塊兒,并把南門朝東開在了這里。
臥牛城以紅石筑城,黃土護坡,呈60度斜面。城墻頂上藍磚鋪漫,可并排行駛?cè){馬車。舊時人們有"正月十二游游城,一年四季不腿疼"之說。臥牛城上建有東南西三座城門樓,城墻四角也建了七梁八柱的角樓。
由于臥牛城沒有北門,所以臥牛城在中軸線上是不通透的。應(yīng)該設(shè)有北門的地方過去叫做小北天,小北天上建有真武廟,有40級臺階,人們踩著臺階上下小北天。石級兩邊栽著榆柳松柏等樹木,石級上建著"別有洞天"和"徐步天衢"的牌坊,上到頂上又有"云臺仙境"的匾額。
這個臥牛城就是河北元氏縣的古城。上面所描述的都是根據(jù)網(wǎng)絡(luò)資料想象出來的,雖然1947年解放戰(zhàn)爭時這里還曾經(jīng)是炮火紛飛的戰(zhàn)場,而今卻幾乎是片瓦不見、蕩然無存,而能證明這一切的恐怕只剩一座寂寞無言的千年古塔了。
臥牛城內(nèi)西南有座開化寺,創(chuàng)建于北魏時期,隋朝時期逐漸興盛。據(jù)《元氏縣志·崇禎志》記載:“在城西南隅。興于隋唐,盛于宋元,洪武、永樂、正統(tǒng)、景泰、天順間頻有修葺,代各有記。正德間復(fù)修,參政趙維藩記。萬歷間重修地藏閣并正殿,凡遇習(xí)儀在內(nèi)。有浮屠二枝,勢若參天。”
《元氏縣志.崇禎志》 案:原雙塔,現(xiàn)僅留一塔,寺、浮屠已不存。元氏稱臥牛城,此雙塔為犄角,雙眼在南街舊印刷廠處,尾巴在小北天。民國二十年編修的《元氏縣志》記載:“是塔建于元魏時代,寺舊有塔二,故號曰雙塔,明成化年間修葺。唐時稱為開化寺,現(xiàn)仍之,剩下塔之一座”。 2013年5月,開化寺塔被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開化寺塔由塔剎、塔身、塔座和塔基組成,為八角九級密檐式實心磚塔,通高25.2米(也有說23米)。塔下的臺基由長方形條石砌就,呈正方形。第一層較高,臺基以上起仰蓮塔座,仰蓮之上在八角體塔身的各面,用磚雕砌假門假窗,假門均為券門,雙門禁閉,門上雕以花飾。第一層之上各層,均仿木結(jié)構(gòu),用磚雕砌斗栱,承托出檐。每層除轉(zhuǎn)角斗栱外,每面中間有補間斗栱一組,每層共有斗栱16組。各層出檐之間均鑲嵌有雕字磚,刻有施主、功德主姓名。塔剎由兩部分組成,上由兩個相同的半圓形鐵質(zhì)鍋正反相扣如珠組成圓形剎頂;下托兩層磚雕蓮座,全高1.9米。寶頂高約1.6米,由磚逐層外擴壘成。開元寺塔的藝術(shù)風(fēng)格頗具特點,比如塔身基本雕刻花卉圖形,整塔不掛一只風(fēng)鈴,雖少了幾分靈動,卻平添了幾分凝重。
這座古塔悄然無聲的在元氏古城屹立了千年,1947年解放元氏縣城時,開化寺塔遭受炮擊,塔身第一層正南面被炸出一個半米左右的大洞,仍昂然屹立、凜然不屈。雖然經(jīng)歷了千年風(fēng)雨仍不失其端莊和精美。
到上個世紀(jì)末周邊開始有了高層建筑,有人發(fā)現(xiàn)塔頂上時常熠熠閃光,遂猜測有寶物存在,于是爭相傳說、不脛而走,遂引來了賊人琢磨。
周邊的老人說:這賊先后來了四次,最初夜盜引起了周圍的狗叫,落荒而逃;不久周邊的狗便被賊人先后毒死。而后數(shù)次利用繩索(也有說是白布)攀爬到塔頂成功的盜走了閃光的寶物。老人說盜走的是純金佛像,因為沒有破案,所以究竟是何物無從得知。
這座開化寺塔不掛一個風(fēng)鈴的確有點蹊蹺,不過如今想來:不掛風(fēng)鈴便無須維修,塔頂寶物便無人得知。只是古人沒有想到千年之后,周邊的建筑竟然能超過古塔。
縱然智者千慮,仍失之千年之后。
Hash:db44f81434bcd68b988f358bd73cfcd5c268d79c
聲明:此文由 王喜慶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