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礐石與小礐石,汕頭中西文化的大觀園
礐石地處韓江、榕江、練江三江匯流出???/a>,背靠濠江區(qū),與中心城區(qū)隔海相望,對于汕頭人來說,一點都不陌生。礐石之于汕頭,有如長沙的岳麓山,武漢的路珈山,哈爾濱的太陽島,廈門的鼓浪嶼。早在汕頭開埠時,礐石就因風景優(yōu)美成為旅游勝地,得到洋人的青睞,是開埠時“外商”的聚居地,現(xiàn)景區(qū)內(nèi)仍存有大小百年建筑十幾處,多是融合了中西方建筑精華的各式洋樓,是洋樓文化的積淀地。
汕頭開埠初期,礐石仍屬潮陽縣管轄,民國十年(1921年),汕頭成立市政廳,才將礐石納入汕頭市政廳管轄范圍。在地名上,礐石有大礐石和小礐石之分。大礐石位于礐石山腳的瀕海一帶,包括現(xiàn)在的海旁路、洪厝街、醫(yī)生頂一帶,汕頭開埠后,英國人最先在此建設領事館、貨棧、醫(yī)院等建筑,是英國人聚集的地方;小礐石位于礐石山腰,包括現(xiàn)在的金山中學、基督教礐石堂等一帶,汕頭開埠后,美國人在此建有禮拜堂、學校等建筑,是美國人聚集的地方。當時,洋人儼然是這塊土地上的主人,自己劃分了勢力范圍。英國的商人、官員都住在大礐石,美國人基本集中在小礐石上面。
一、原英國領事館和洪厝街
從汕頭乘渡輪過海灣,走出礐石輪渡碼頭,正對著一條寬敞的石板路,石板路正對著的一棟古色古香的兩層英式青磚樓,就是當年的英國駐礐石領事館。原英國領事館至今仍保留了當時的原貌。這座英式建筑的青磚樓,設有內(nèi)走廊,為巴洛克拱卷外形,落地式兩層木門窗,室內(nèi)設有壁爐,室內(nèi)外裝飾全部為歐式建筑風格。建筑物底層全為石板架空,磚石墻體,瓦木歇山頂造型。那些興建時均從英國運來的建筑材料,至今仍保存完好。除了這棟主樓,還配套有附樓、工人樓和后花園。有趣的是,青磚樓后面那個非常大的后花園,里面長滿了參天蔽日的高大林木,尤如一個小森林。
在原英國領事館右側(cè)的龍珠路頭,長有一棵紅豆樹,粗壯而又筆挺的樹干高高聳起,繁雜而又有序的枝叉自如伸展,蔥郁而又密集的樹冠重重疊疊,優(yōu)雅而又宛如心心相印的樹姿幾乎覆蓋了整個龍珠路的山道口。這棵蒼勁挺拔、長勢茂盛的紅豆樹,是礐石山麓林蔭道上唯一的一棵,也是汕頭中心城區(qū)唯一的一棵。紅豆自古寄相思,文人墨客留下了不少關于紅豆的詩篇。紅豆樹的右側(cè),就是洪厝街,街口立有一組紅褐色的雕塑,雕塑上刻有一段文字,介紹了洪厝街的由來。
位于海旁路的原英國領事館
位于龍珠路頭的紅豆樹
兩百年前,這里原為淺海灘涂。十九世紀中葉,隨著汕頭開埠,英國在現(xiàn)在龍珠路的東側(cè)設立領事館后,澄海一姓洪的人被英國領事館聘為師爺,便攜家眷在領事館西側(cè)的灘涂上筑屋居住,后來,洪姓人家漸漸聚居在這條街上,人們便將這條僅三百多米長、四米寬的街道稱之為洪厝街。當年的洪厝街由于是建于平坦的海岸上,居住了眾多的當?shù)鼐用瘢?a href='/shangye/' target=_blank>商業(yè)氣息濃郁,蜿埏相連的騎樓下開著商鋪,樓上住人,底層架空,二樓比底層稍為凸出,沒有澆注鋼筋混凝土,只能由房子與房子之間的土坯墻支撐,墻壁上不大有浮雕,山花、拱廊、窗框、門套等處的裝飾也較為簡潔,窗頁大都還是木板的,并沒有鑲嵌玻璃。不過,有些門框和騎樓下的步道沿嵌有厚實的石條。
歷史上,洪厝街這些中西交融的小洋樓經(jīng)歷過繁榮興盛的時期。時過境遷,這些依山而建的舊洋房身披著歷史的印記,默默見證著礐石的發(fā)展,至今仍讓人感受到十九世紀的人文風情。對于今天的人們來說,洪厝街的騎樓,不僅是大礐石開埠的歷史見證人,而且也是汕頭“百載商埠”的特色明信片。這些老房子盡管表面斑駁,卻掩飾不住陳舊表面下曾經(jīng)的輝煌,還在向人們陳述著汕頭近代建筑具有的鮮明特點和歷史風貌。
來到洪厝街,行走在當年熱鬧的街上,見到的,是門戶關閉、家家沒落的景象。行人稀疏的小街上,空空蕩蕩,僅留著殘存的舊樓;那些古拙的山居,不知不覺中,青滕野枝已然爬上墻頭;一切都顯得那么清靜,那么恬淡,又顯得那么破敗,那么沒落。在隔鄰掛著8號門牌的第一間騎樓,它的外表看起來,似乎還保存著昔日的風貌,二樓小陽臺的窗花欄桿完好無損,樓下拱形五腳砌中間的大門鐵將軍緊鎖,然而兩旁相對向的兩個側(cè)門卻豁然洞開,伸頭探望,東側(cè)里頭二樓的閣板雖然完好,然而地上卻堆滿了垃圾;西側(cè)二樓的閣板早已腐化崩塌,連樓梯也腐爛了。據(jù)在洪厝街出生,至今仍居住在這里的黃先生介紹,這戶洪氏人家早年兄弟姐妹特別多,有的已遠涉重洋,外出謀生,有的則遷至中心城區(qū),現(xiàn)在的子孫,至少也有幾十人,盡管這間祖屋還在,可是他們并不大關注,幾乎少有光臨。
來到洪厝街左側(cè)13號,屋主林木蘭是個租戶,今年已經(jīng)80歲了,她是年輕時隨丈夫來到這里定居的,丈夫已經(jīng)在十多年前去逝了,孩子也已經(jīng)成家立業(yè),屋子里僅居住著她一個人。走進去,頓時使人愕然。整個昏暗的房間里,靠里頭打了一個床鋪,就僅剩過道,進門的右側(cè)就是一個沒有門頁的廁所,廁所的前頭就是灶頭。人家都講究廁位與灶位不能相向,她這里不僅相向,而且還相連。就這樣,她已經(jīng)在這個不足十平方米的空間里生活了近半個世紀,也不知道當初她們一家子是怎么生活的。令人感動的,林木蘭年輕時還曾經(jīng)榮獲過勞動獎章,這顆獎章一直保留至今,還找出來向人炫耀。談吐間,她告訴,屋子的厝主是洪氏人家,現(xiàn)已定居香港,前段時間臺風把二樓屋頂?shù)耐咂品?,她的兒子叫人修好后,厝主托人帶話,她可以在這里住到她離開為止。對于洪厝街的洪氏人家,她一直留有好印象。在上世紀七十年代物資匱乏時,生活在洪厝街的一些洪氏人家,因為有華僑,生活比較富裕,他們的穿著裝飾都與一般人不一樣,女的一頭披頭散發(fā),男的一副緊身襯衣配喇叭牛仔褲,一下子便可把他們與其他人區(qū)分出來。
與原英國領事館相鄰的洪厝街
洪厝街19號的必達發(fā)屋
現(xiàn)在,生活在洪厝街6號至23號這十多間舊騎樓中的僅有4戶人家,有兩戶是理發(fā)的,一戶是裁縫的,還有一戶就是林木蘭這個孤寡老人。從這些不同的門窗、陽臺設計風格看來,當初它們就是一間間各自砌起來的土坯房子。依照林木蘭老人的租住環(huán)境類推,洪厝街的這些小洋樓,其實也寬綽不到那里去。它們盡管門窗都關閉著,透過一些破落的窗戶,可以看出里面早先的主人,當年的生活也是十分擁擠。不過,鄭板橋不是曾經(jīng)書寫過一副對聯(lián),叫“室雅何須大,花香不在多”嗎?據(jù)19號必達發(fā)屋的主人回憶,洪厝街的洪姓人家在大礐石是大姓大族,有海外關系,在過去的年代算是土豪。由于臺風多,雨水多,屋頂基本上都是相對傾斜瀉雨的,導致騎樓十分低矮,只有一人多高,走道窄窄的,光線也不太好,然而,踏上木梯登上二樓后,不大的空間一下子就讓人感覺出家人的華麗和洋氣。在改革開放之前,廳堂里不僅擺設有十分罕見的家電,而且地上還鋪設了實木地板。居住在這里的洪氏人家總是這樣,會在有限的空間里創(chuàng)造出舒適、和諧、溫馨的生活環(huán)境,并且還會在廳堂里掛出“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的書法。
在丁字路口附近座南向北的一幢土拙房,在街口看,被一塊碩大的石頭擋住了,傾斜的巨石下僅見到一道狹窄的步道,走進去,按密碼打開門鎖登上階梯,頭頂還長著一棵老榕樹。這幢依山而建的房子,不僅樓梯十分狹窄,房間也十分狹小,然而,登上二樓以后,簡直就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因為房子后面的山崖是往里大為收縮的,不僅房間變得寬闊許多,有廳有房,而且還有一個可以眺望四方的大陽臺,站在陽臺上,不僅整條洪厝街的房子一目了然,還可以看到前方的海灣。據(jù)說,這些寬綽的地方都是近年來才斷斷續(xù)續(xù)擴建出來的,并且,住戶也不是原來的洪氏原住民。當?shù)厝嘶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大家的居住環(huán)境都不寬敞,洪厝街南側(cè)騎樓里的條件也不是太好。有一戶洪氏人家處在通往醫(yī)生頂?shù)南?a href='/jingdian/107890' target=_blank>道路口上,房子就被道路劈成兩爿。一側(cè)是順著山勢搭建的簡易青瓦房,另一側(cè)就是與其它住戶連成一體的臨街騎樓。山崖下的小房是吃飯、休憩的地方,騎樓昏暗的樓下,僅見接待客人的茶桌和竹椅,狹窄的房間里,連木樓梯都沒搭,上樓時,是用一把可移動的竹梯湊合著,盡量騰出空間來。二樓是臥居下塌的地方,由于人多居室小,連隔堵墻也沒辦法,只能拉布簾。
洪厝街丁字路口南側(cè),至今還保留著一道彎彎曲曲的陡峭山路,這道僅百多米長的山路,就是直接通往“醫(yī)生頂”。途間站在坡道上,可以看到洪厝街那鄰坡錯落有致的居屋,有些屋子還凹居于坡坳中。
二、醫(yī)生頂和海關頂
當年的醫(yī)生頂,只是十幾棟洋樓煢煢孑立,如今還是一樣,人們早就習慣稱呼為幾號幾號樓。走過兩幢石頭砌成墻基的樓房,在一株老榕樹的后側(cè),就是順著山勢建造的10號樓。這座兩層高,有著幾根粗壯紅磚柱支撐的紅磚樓,門窗早已破敗不堪,墻皮也早已全部脫落,露出一塊塊相迭的磚塊,右側(cè)二樓墻角上也長出了一株旺盛的鳥榕。左側(cè)幾級石階,可以辨認出是當年的步道。整座大樓僅兩層樓,一道走廊穿越幾根磚柱串起了底層左右兩個大套間,走廊里面還有兩個大套間,一共有四個大套間,二樓也一樣,樓頂?shù)臋M梁青瓦已經(jīng)崩塌。從破敗的窗戶觀望,每個大套間里不是雜草叢生就是垃圾遍地,然而大門緊鎖,無法入內(nèi)。真不明白,是什么原因,導致這座敗落的大樓既不修葺也不拆除。與周圍的樓房相比,顯得是多么的刺眼。跟正在大樓前修筑石籬的民工聊談,了解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這些房間還鋪設著木地板,有壁爐,有木門對開,樣樣俱全。由于風格獨特,周末經(jīng)??梢钥吹接腥龓孜划嫾揖佑谝挥绲拈艠湎?,對著這棟大樓揮筆寫生。由此,不由得使人覺得,任何事物,必須能使人感到美才可能成為藝術。有時候,嶄新的東西不一定就是美的存在物;靠技巧來表現(xiàn)和創(chuàng)造的美,它的存在物或許就是古舊的;甚至,一些破敗的存在物也可以令人產(chǎn)生美的靈感。
與洪厝街相聯(lián)接的醫(yī)生頂山道
這幢紅磚樓,就是汕頭市第三人民醫(yī)院的前身,原創(chuàng)辦于1878年的益世醫(yī)院,至今已有140年。它的后面,就是連綿不斷,郁郁蔥蔥的山巒,想要繞個彎溜進去都沒法子。翻閱以前礐石的舊照片,山上幾乎都是光禿禿的巖石,少見樹蔭遮蓋。沒有封山育林這事的時候,那些荒山野嶺,除了巖石,黑黝黝的土層,只點綴著稀稀落落的植被。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益世醫(yī)院的主診醫(yī)生,是一個又高又胖的美國女人,大家叫她馮醫(yī)生,她在礐石呆久了,居然能說些當?shù)胤窖?,而且每次出診的時候都要由兩名轎夫擔轎出行。碰到一些家境貧困的患者,馮醫(yī)生大多時候都能體諒病患者的難處,不收取費用。日本人占領汕頭后她便離開,抗戰(zhàn)勝利后她又回到礐石行醫(yī)。
醫(yī)生頂10號的益世醫(yī)院舊址
現(xiàn)在的汕頭市第三醫(yī)院,就在大礐石洪厝街尾,附近曾經(jīng)是“番仔墳”的舊址,每一個墓碑就有一段難忘的故事,有的還能牽出一個家族。墓地整潔寧靜,大理石砌成的每口墳,豎著十字架,刻寫著我們看不懂的英文。墓地開滿各種各樣的山花,五顏六色,隨風搖曳,藍天之下,賞心悅目,一派異國情調(diào)。舊址中曾經(jīng)埋葬有美國人、英國人、比利時人、荷蘭人、德國人、法國人等。他們中除了有傳教士、商人、學者,還有隨著軍艦停泊于此上岸玩樂的英美水兵。石碑都是由外國打造好之后運來中國的。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后期墓地被毀后,許多墓碑被人搗碎用來建造房屋,或丟棄荒野。后來收集起來的十塊傳教士墓碑,現(xiàn)安放在礐石堂的先賢園里,或直立或橫臥,各式各樣,風格迥異。墓碑上均有中英文兩種文字,記述被埋葬者的生平。其中,就有較早來到潮汕傳教的施饒理和瑪堅繍兩位牧師。
”番仔墳”埋葬著許多與汕頭開埠文化息息相關的外國友人。汕頭的開埠離不開一群有著堅定信念的傳教士,他們把很多西方的文化帶到了這里,讓其落地生根,與原本的東方文化結(jié)合交融,形成了具有獨特魅力的汕頭開埠文化。而有不少傳教士,就像他們所帶來的文化一樣,徹底扎根在這片美麗的土地上,直到老死,仍然魂牽夢縈,將遺骨留在了礐石山上。
隔著一道小溪,醫(yī)生頂10號樓對面小山頂上,有一棟紅彤彤的紅磚樓,樓前是一片大花園,沒有掛牌,大門緊閉,只能隔著門縫拍照。這就是海關頂15號,現(xiàn)在稱為明月山莊。當年英國人在礐石開設的海關,就在這一帶。這座已有120年歷史的紅磚樓,至今仍然富麗堂皇,是1898年英國人在礐石山上修建的副稅務司公館,收繳后成了部隊設施的一部分,后來歸還地方,早期掛的牌子是汕頭粵劇戲曲學校。
礐石的醫(yī)生頂就在洪厝街后的山坡上,醫(yī)生頂與海關頂緊緊相鄰,海關頂與小礐石只是背靠著背,小礐石西與金山中學又是毗鄰,一句話,大礐石與小礐石其實是一脈相通的。2008年位于小礐石海關頂?shù)纳穷^市金山中學收購了小礐石西的大部分片區(qū),用于擴建校舍、教學樓,小礐石的大部分民居早在前幾年已經(jīng)遷移?,F(xiàn)今,礐石上不僅番仔墳與許多洋房子已經(jīng)被毀,連整個小礐石片區(qū)也所剩無幾了。幸好,大礐石還基本完好,特別是醫(yī)生頂沿湖建成的幾幢新樓,令前來登山的汕頭市民眼前豁然一亮,十分羨慕。
三、小礐石和礐石堂
從龍珠路拐進礐石堂的山路上,有百來米的道路好似進入隧道,那就是金山中學寬闊的過橋橋下。過了這段路程,見到小礐石居民的住房,大多已為鋼筋混凝土結(jié)構(gòu),幾乎都是近年來才興建或修繕的,當初那些泥磚瓦木結(jié)構(gòu)或已消失,那些小礐石獨特的小騎樓更是不見蹤影。巷道依然還是石級山路,蜿蜒相通,而且門前大都有多級臺階。行走在蜿蜒崎嶇的步道中,希圖找?guī)讉€人閑聊一番,結(jié)果不僅吃了閉門羹,還差點兒被人家豢養(yǎng)的家犬所追逐。
位于海關頂?shù)脑倍悇账?a href='/gongguan/' target=_blank>公館
這條山道的左側(cè)就是小礐石西
中國大陸罕見的中西合璧建筑風格的礐石堂
小礐石這里原是偏僻山地,十九世紀中葉,珠浦村民到此捕魚開墾。汕頭開埠后,美國教會在此建教堂、辦學校,人口漸多,因建村較大礐石遲,且范圍較小,人們習慣稱之為“后山頂?shù)C石仔”。這里由于靠山,道路崎嶇不平,地勢起伏太大,除了主道可通汽車,小道多是用石階連通,所有的房子建設時,也就顯得低調(diào)多了。上世紀20年代《六十年來之嶺東紀略》一書中第十章《外國人及其籍民之住址調(diào)查錄》的記錄,其中“小礐石街”全是美國人的住址,這些美國居民均為教會人士。傳教士在小礐石除興辦學校外,還興建醫(yī)院,免費為中國人看病治病。當?shù)鼐用駨男∮袡C會接受良好的文化和道德教育,養(yǎng)成純正的行為習慣。正是這樣,當年的小礐石,民風淳樸,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傍晚時分,不少家庭傳出幽揚的鋼琴聲和悅耳的歌聲,到處揚溢著一片歡樂祥和的情景,還擁有“小天堂”之美譽。
人總得有一點精神,精神既是品格修養(yǎng),氣概情懷;也是思想信仰,人生態(tài)度;更是道德理念,文化傳承。有了思想信仰,才會意識到自己價值觀上的缺失,才會不斷去尋找、填補這個缺失,完善自己心靈的完美。
1872年,美國傳教士約翰和耶士摩在礐石倡建了基督教禮拜堂,起初只有教徒十幾人,其后人數(shù)逐漸增加,舊禮拜堂不夠容納多人禮拜,遂于1930年在美國教會的幫助下,由全嶺東教徒捐款,在小礐石這里另建了一所教堂,叫做嶺東基督教紀念堂。傳教士除了帶來了西方的宗教文化,同時也帶來了先進的醫(yī)療、教育理念。從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中期,在這里先后興辦的教育機構(gòu)包括礐石晨光女學、明道女學、礐石小學、正光女學、礐光中學、婦女宣道會、礐石神學院、家政學院等。其中的明道婦女學院,是世界上最早的婦女圣經(jīng)學院。這所女學,專門招收40至75歲的婦女入學,據(jù)說還招收過一位年逾九旬的老嫗入學,使當?shù)貗D女有了接受教育的機會。她們除了學習宗教知識外,還兼學家政、手工等。據(jù)說,汕頭有名的抽紗,就是當時來自北美的女傳教士娜活女士教導婦女學習了歐洲傳統(tǒng)的通花手工,結(jié)合本地的潮繡演繹出來的一門獨特工藝,這一中西結(jié)合的精美工藝品后來成為西方人的至愛。在意大利,不少女性出嫁時都要尋求一套潮汕抽紗作為陪嫁。
由于居住在這里的居民都是直接受益或者服務于教會的基督教徒,小礐石地區(qū)見證了浸信會傳教士進入潮汕地區(qū)的歷史,在外國文化與本地文化融合中,形成獨特的中西交融文化,是十分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然而,由于歷史上種種可想而知的原因,使得這些遺跡不復存在,亦幾乎沒有留下有價值的記錄或考古資料。如今,金山中學的擴建又使得這個村子幾乎消失。小礐石這個在獨特的中西交融文化中成長起來的村子,似乎帶著她的故事不留痕跡的逝去了。
能夠彌補小礐石這個產(chǎn)生于中國開始與世界交融伊始的文化遺憾,能夠成為一個獨特的生態(tài)博物館,成為人類歷史上一份很有意思的記憶的,就是在潮汕百年史上獨一無二的礐石堂。也許,許多人眼里并沒有意識到礐石地區(qū)擁有這種獨特的文化記憶;也許,人們并沒有意識到自身的獨特文化遺產(chǎn):當年傳教士在這片土地上的事跡,諸多外國人僑居于這片土地上的故事,至今已甚少能夠找到歷史文獻,既沒有當時留下的記錄,也沒有當?shù)乩先说目谑鍪酚洠鼪]有傳教士的記憶,沒有僑民的記憶,只有礐石堂,成了探尋這些文化遺跡的重要標志。
來到位于小礐石的這座礐石堂,由于不是禮拜日,大堂的大門緊閉,見側(cè)門有幾個老人在聊天喝茶,進去一聊開,守門的老人可健談啦。礐石堂的全稱叫汕頭市基督教會礐石堂,初建于1930年,是紀念基督教在這里開始設立七十周年而建造的,因而又叫紀念堂。這座中國大陸罕見的中西合璧建筑風格的大型教堂,四周基座及墻體以花崗巖石砌筑而成,正門亭由六根花崗巖廊柱支撐,正門是三個純西式落地式構(gòu)造石框拱形門,門框上均飾以從美國運來的彩色玻璃,堂內(nèi)木雕窗欞間本也以彩色玻璃裝飾,門廊的建筑風格為西洋的多立克柱式,屋頂是中國傳統(tǒng)的重檐歇山頂,配以斗拱飛檐,頂上鋪設綠色琉璃瓦。屋頂?shù)拇罅汉吞脙?nèi)的棟梁是當年專門從歐洲運來的能抵抗白蟻侵蝕的優(yōu)質(zhì)原木,距今88年了,仍然完好如初。整座教堂占地約為4000平方米,頗具特色的中西融合的風格,使她顯得氣勢恢弘也古樸典雅。在汕頭近代建筑史中,礐石堂的價值是非常大的,她是凝固的歷史,是有形的音樂,也是一部地方風物志,這座不朽的建筑,時時刻刻向人們訴說著流逝的時光,透露著人們的審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在礐石堂里,有一位牧師珍藏著一幅西洋畫的復制品,原畫現(xiàn)收藏于香港匯豐銀行。這是1879年還是小女孩的一位英國女畫家戈登卡明,在如今礐石堂所在位置,望向汕頭海灣所作的現(xiàn)場寫生。這幅汕頭全景圖,詳細準確地描繪了從礐石半山上北望所見的一切。畫上,當時還是一片荒野間的龍珠石如今猶在,右邊灰色建筑為英國領事館現(xiàn)在依然保存完好,東邊是德國領事館,平靜的礐石海海面如今已大橋飛架,船來車往,模糊不清的汕頭市區(qū)如今高樓林立,遠處還有桑浦山的淡淡的輪廓。 然而,站在礐石堂的位置,如今已經(jīng)眺望不到昔日英國女畫家所能看到的景色了,因為諸多建筑物遮擋了人們的視線。汕頭有不少市民,每天都來礐石登山,對這里恬淡的風景早就熟視無睹。這些山石、老樹和舊屋,它們曾經(jīng)見證過歲月積淀下來的往事,就像一本被塵封的古籍,正等待著有心人將它打開,翻閱。
來源 | 美篇
作者 | 一帆在汕頭
Hash:e73a6b4d1f35f44cd3cbc8ab540a72cca183e0c4
聲明:此文由 普寧城市網(wǎng)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