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吳昌碩為例,古磚收藏風氣下的印外求印|金石契
文/梅松
原標題為《古磚收藏風氣下的“印外求印”》
——以吳昌碩為例
晚清之際,金石收藏還呈現(xiàn)出一大特色,即由青銅鼎彝、碑版古刻向漢、晉古磚的轉(zhuǎn)移。這是在清代樸學的影響下,金石收藏門類不斷拓寬的原因所致。磚,又作専、甎、塼、墼,《韻會》:“甓也”。出土古磚以漢、晉、六朝時期為多,主要來自磚室墓。按漢末時期江南民間風俗,士大夫以上治葬筑墓,須用特別燒制的墓磚。墓磚堅實厚重,一般都有文字記治葬年月和墓主的姓名、治葬子孫的名字,或者是吉語和圖案。所以其文字和圖案,這對于一些好古之士,無疑是很具吸引力的。因此,在道、咸時期,古磚收藏漸成風氣,尤其是以江、浙為中心的江南地區(qū),上至達官顯宦,下至草野民夫,莫不如是。其中最為關(guān)鍵的兩個人物則是阮元(1764—1849)和張廷濟(1768—1848),在他們的影響下,古磚的愛好者和收藏者越來越多,漸成風氣。
鳳皇三年磚拓本
一、江、浙地區(qū)的古磚收藏風氣
墓磚在宋代就有零星發(fā)現(xiàn),不過未被重視,直到嘉慶年間的阮元、張廷濟、張燕昌(1738-1814)、陳南叔(生卒不詳)諸人的大量收藏,才真正開始進入金石研究的領(lǐng)域。當時阮元有“八磚吟館”、張廷濟有“八磚精舍” 、謝啟昆(1737-1802)有“八磚書舫”等,可見當時藏磚風氣已漸厚。張廷濟《清儀閣題跋》中有云:
少讀洪氏(洪適,1117-1184)《隸續(xù)》,思得兩京以下瓴甋一二,以覘古制,未之遂也。乾隆六十年(1795)三月游海鹽,于瀕海敗垣中,見漢、晉紀元數(shù)磚,為?,F(xiàn)時所出,以百錢易之。越日再往,從中人拾磚以待,又得十余品。遂選擇致佳者,以“八磚”名精舍。嘉慶初元(1796),今使相儀征公(阮元)來視學浙學,為題額焉。是時,謝方伯蘇潭(謝啟昆)師有“八磚書舫”,以紀所得“永平”(291)磚八;阮師旋開府兩浙,儲“五鳳”(254-256)、“黃龍”(229-231)諸品,亦署吟館曰“八磚”,其每磚鐫“阮氏八磚之一二”等字,以別于敝篋及謝公所藏。自是三十年來,同邑曹種水(言純,1767-1837)、徐愛山(正源,生卒不詳)、李金瀾(遇孫,生卒不詳),秀水葛素如(生卒不詳),海鹽家文魚(張燕昌,1738-1814)、黃椒升(錫藩,1761-1851)、郭紳垂(生卒不詳)、陳南叔(生卒不詳)、郎山(生卒不詳),平湖田后村(生卒不詳),仁和趙洛生(魏,1746-1825),錢塘徐問渠(楙,生卒不詳),海昌徐壽魚(紹曾,生卒不詳),武康徐雪廬(熊飛,1762-1835),吳江朱石梅(生卒不詳),吳興陳抱之(經(jīng),1792-?)、王二樵(,生卒不詳)、鈕葦村(重熙,生卒不詳),各以所得見餉。而粵東順德溫遂之(儒遂,生卒不詳)更氈包席裹,越數(shù)千里以致。大興翁閣學(翁方綱)每詠古磚輒齒及賤子姓名。近則海昌方外友六舟(釋達受,1791-1858)、桐城吳康甫少府(廷康,1799-1880后)耆(嗜)之尤篤,移書往復投贈靡閑。歷計儲藏泛覽,視陸劍南(陸游,1125-1210)所龕、岳倦翁(岳珂,1183-1243)所記,殆數(shù)十百倍之。地不愛寶,人洽古緣,良用厚幸。然窮老村居,衣未脫白,寓意花磚,徒成笑柄,自幸有又自恧也。竹儒舍人,俊髦能文,薇垣翔步,繄此八甓,正清華珥筆之預征。猥以走夙耆,遠道過存,君子于是焉。于是道古為衰年樂事,因縷述生平師友之助,以復舍人。道光壬辰(1832)閏九月廿八日。
吳昌碩為徐士愷題磚拓,采自《藝燦扶桑:日本藏吳昌碩作品精粹》,第112頁
張廷濟此跋中所涉及的人物頗多,幾乎為乾、嘉以來江、浙地區(qū)古磚愛好者和收藏者的總錄。阮元首開古磚收藏的風氣,其積古齋所藏之八磚為“五鳳”、“黃龍(229—231)”、“永吉”,“蜀師”、“天冊(275—276)”、“大興”(318—321),“咸和”(326—334)、“興寧”(363—365)八磚,故名“八磚吟館”,著有《八磚吟館刻燭集 》二卷。以阮元的身份地位而言,其影響力自然是不言而喻,因此江、浙地區(qū)藏磚風氣的漫延,實際上與阮元的倡導有著非常重要的關(guān)系,如這里所提到的張廷濟、徐雄飛、陳經(jīng),以及下面所提到的馮登府、周中孚等均為其弟子。徐愛山之父嘗任武康(今德清)教官,清儀閣藏磚中著名的“羅道人”磚就是他得之于德清,而轉(zhuǎn)贈與張廷濟的。王與翁方綱頗為友善,其寶鼎精舍中藏磚嘗題詠之。至于僧六舟,更是金石界的名流。他雖然是海寧人,但因為曾經(jīng)有過在湖州演教寺擔任主席的經(jīng)歷,因此在湖州也留下了訪磚的足跡。六舟與阮元、張廷濟、楊峴(1819-1896)、錢松(1818-1860)等人均交往甚密,在金石圈的威望和影響甚大,被阮元目為“金石僧”,其“生平所見古磚不下三千種,所藏亦數(shù)百種”,所見所藏之豐可以想見。由如此眾多的人物,不難推見當時的古磚收藏風氣,在金石圈中的熱鬧景象。
、
吳昌碩題“建興三年太歲在乙亥孫氏造”磚拓,采自西泠印社拍賣有限公司,2010年秋季藝術(shù)品拍賣會,中國書畫近現(xiàn)代名家作品專
乾、嘉以后,隨著古磚收藏蔚然成風,將藏品先后結(jié)集成書者也頗多。如凌霞(1820—1903)在陸心源《千甓亭古磚圖錄》序言中就提到甚多:
逮國朝(清)以來,耆(嗜)者既多,搜討漸博。嘗見褚千峰(峻,生卒不詳)所輯《古磚錄》,其中頗有異品,然未梓行。厥后纂輯為書者,則有張氏燕昌《三吳古磚錄》;馮氏登府(1783—1841)、釋達受各有《浙江磚錄》;周氏中孚(生卒不詳)有《杭嘉湖道古磚目》;徐氏熊飛有《古磚所見錄》;陳氏宗彝(生卒不詳)有《古磚文錄》;丁氏芮模(生卒不詳)有《漢晉磚文考略》;陳氏璜(生卒不詳)有《澤古堂古磚錄》;王氏有《寶鼎精舍古磚錄》;紐氏重熙《百陶樓磚文集錄》;吳氏廷康有《慕陶軒古磚圖錄》;嚴氏復基(生卒不詳)有《嚴氏古磚存》;呂氏佺孫(1806—1859)有《百磚考》;紀氏大復(1721—1831)有《古磚品》;宋氏經(jīng)畬(生卒不詳)有《瓴甋錄》;近時陸氏增祥(1816—1882)有《皕磚硯齋磚錄》,皆是也。
鄭文焯古磚題跋之一,葛昌楹舊藏
褚峻以拓售碑帖為業(yè),《金石圖》即為其縮摹歷代名碑之作,在金石界頗為著名。馮登府,為阮元弟子,于經(jīng)學造詣尤深。周中孚,曾就學于詁經(jīng)精舍,也是阮元的高足。呂佺孫父子兄弟三人,均嗜古磚。馮登府當年曾在其父呂子班幕下,擔任四明教授之職。由此可以推測,他們之間在古磚的收藏上不但有著一致的興趣,而且私下也不乏有交流。
據(jù)筆者不完全統(tǒng)計,清至民國時期,江、浙籍(或非江、浙籍,但曾經(jīng)在該地區(qū)有過活動)的古磚愛好者所著述的專著就多達四五十種之多,其中僅湖州籍的就有十八人十三種著作之多,當時江、浙地區(qū)古磚收藏風氣之厚,由此可見一斑。
二、吳昌碩取法古磚的書法、篆刻實踐
乾、嘉以來江、浙地區(qū)的古磚收藏風氣,無疑為財資有限,而又饒有古癖的吳昌碩的集古生活,提供了一條切實可行的效仿之路。據(jù)吳昌碩(1844—1927)自云,他素有磚癖,“舊藏漢、晉磚甚多”。施浴升(?—1890)在《古甓記》中提到,吳昌碩所藏古磚主要有:“古甓十三:吳五晉八。吳曰“五鳳(254—256)”,曰“永安”(304),曰“鳳皇(272—274)”,曰“天紀”(277—280)者二;晉曰“元康”(291—299)者二,曰“永嘉”(307—312)者二,曰“建興”(313—317),曰“咸和”,曰“太元”(376—396),曰“泰始”(265—274)?!贝偈箙遣T致力于古磚收藏主要原因有四點:一是“性之所好”;二是“絀于資”;三是可以以此謀取微利,以貼補生活;四是楊峴、陸心源、金杰等磚友的相互影響。當然作為藏品的古磚,對于吳昌碩而言是可以付之藝術(shù)實踐,才是其真正價值之所在:如以古磚文字入書、入印;制作拓片,進行題跋和博古畫的創(chuàng)作;進行磚硯和硯銘的制作,等等。終其一生,樂此不疲。
許梿模(橅,通“摹”)漢甓文聯(lián) 采自湯劍煒《金石入畫·清代道咸時期金石書畫研究》,第367頁
以古磚文字入印,是在乾、嘉以來古磚收藏風氣影響下,并在“印外求印”思想指導下付諸實踐的藝術(shù)行為之一。在這種印學思想的影響下,篆刻家們不再局限于僅僅取法于篆刻本身,而是汲取鐘鼎、漢鏡、錢幣等等上古文字,將其化到篆刻中去,如吳讓之(1743—1805)對漢碑額文字的化用,黃士陵(1849—1905)對于鐘鼎文字的摹擬,趙之謙(1829—1884)對漢鏡、錢幣文字的汲取,都是極好的例子。這些印學研究者提及甚多,這里不作展開。然而與之同時的篆刻家對古磚文字的汲取,卻沒有引起后世研究者的足夠重視。磚文入印,尤以“西冷八家”嘗試最多,無論是繆篆字體,還是章法布白,以及切刀所形成的殘缺之美,這些在他們的印風中感受尤深,無需贅言。本文即以吳昌碩為例,略談其取法古磚文字的書法、篆刻實踐。
達受摹磚文“一室半窗”聯(lián) 采自湯劍煒《金石入畫·清代道咸時期金石書畫研究》,第350頁
(一)以古磚文字入書
古磚文字字體造型獨特,變化多端,體現(xiàn)了民間書法的質(zhì)樸和意趣。從時代風格來看,漢磚文字主要以繆篆為主,與漢印文字有異曲同工之妙,這也是為什么篆刻家會直接取法古磚文字的主要原因之一。六朝古磚的文字不拘泥于一體,篆隸均有,而且在書法上也稍顯粗糙,別字的現(xiàn)象也普遍增多。三國古磚,介于二者之間,既有標準的繆篆,也有地域風格明顯的其他字體,如近年紹興出土的“鳳皇三年”磚文是典型的《天發(fā)神讖碑》字體,與它的屬國三國時期的東吳書風保持一致。
吳廷康摹“歲吉月祥福祚永昌,延年益壽萬載無疆”磚文。采自靖齋博客
以古磚文字入印,首先是從書法的借鑒開始。于此,吳昌碩在詩文中也屢屢提及之:如“缶廬道亦在,殘甓抱左右”;“瓦甓幸饒秦漢意,乾坤道在一盤桓”;“始皇焚書書浩劫,道在瓦甓未易磨”;“赤烏認八分,波磔謝古茂”;“天紀篆文蟠云雷,阿倉獲此如獲碑”等等,都說明了吳昌碩對古磚文字的重視,將它與秦漢碑版置于同等地位,并認為是秦始皇焚書坑儒未盡的遺緒。因此,直接取法古磚文字,以此入書者,歷史上也不乏其人。如潘周尊(生卒不詳)“伍甓齋”所藏“歲吉月祥福祚永昌,延年益壽萬載無疆”磚文,吳廷康喜愛之極,生平所臨仿極多,現(xiàn)在可見的就有多件。另外,僧達受、許梿(1787-1862)亦有摹(橅)磚文的書法對聯(lián)存世。這些都說明自乾、嘉以來,書法、篆刻家取法的范圍不斷地拓寬,古磚文字成為直接師法的對象。作為書法、篆刻家的吳昌碩,自然也有摹漢磚文字的書法作品存世,如“金石同壽”便是其一。從中我們能夠感受到吳昌碩與前輩相比的高明之處,即遺貌取神,師其大意的學習態(tài)度和方法。
吳昌碩模(橅,古通“摹”)古磚文“金石同壽”橫批。采自戴家妙《吳昌碩》,第12頁,《書藝珍品賞析》第10輯,湖南美術(shù)出版社2009年3月第1版
(二)摹古磚文字入印
吳昌碩除了以古磚文字入書之外,同時也沿著西泠諸子的足跡,以古磚文字入印,并不斷的從古磚中汲取營養(yǎng),豐富自己的藝術(shù)創(chuàng)造。吳大澂(1835-1902)《題吳昌碩印存》有“鼎彝古籀妙錯綜,陶缽奇文精研覈。參以六朝殘甓書,忽似兩京穹碑額”之云,將吳昌碩的篆刻取法鐘鼎、陶璽印、古磚文、漢碑額等,表述得一清二楚。吳昌碩直接師法古磚文字的篆刻作品,據(jù)筆者所知主要有以下幾種:
1、“既壽”
此印吳昌碩先后刻過二枚:一枚款云:“仿漢磚文,俊卿”;一枚款云:“吳俊擬漢磚文,時乙亥(1875)中秋節(jié)”,是年吳昌碩三十二歲。二印均與陸心源《千甓亭古磚圖錄》卷二十九中的“既壽考宜孫子”磚文如出一轍。
吳昌碩刻“既壽”。采自《中國歷代篆刻集萃?吳昌碩》
吳昌碩刻“既壽”。采自《中國歷代篆刻集萃?吳昌碩》
2、“不雄成”
此印款云:“光緒乙酉(1885)于吳下獲大貴昌磚,模(橅,通“摹”)此,苦鐵。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乙酉十月,倉碩”。
吳昌碩刻“不雄成”印。采自《吳昌碩全集?篆刻卷二》
3、“倉石”
此印款云:“鹽城得‘倉’字磚,茲仿之。缶道人刻于袁公路浦,時庚子(1900)春王正月”。
吳昌碩刻“倉石”印。采自《吳昌碩全集?篆刻卷二》
4、“八百石洞天仙客”
此印款云:“擬漢磚文,聾”。
吳昌碩刻“八百石洞天仙客”印。采自《吳昌碩全集?篆刻卷二》
5、“千石公侯壽貴”
吳昌碩刻“千石公侯壽貴”印。采自《吳昌碩全集?篆刻卷二》
此印吳昌碩先后刻過三枚,其中一枚款云:“仿錢耐青(錢松,1818—1860)”。大約刻成之后吳昌碩感覺與錢松的印風相近,遂有“仿錢耐青”之云,當然也不能排除錢松原作即為仿古磚文字的。由此,也可反過來推知古磚文字對西泠八家篆刻的影響。另外,據(jù)吳云(1811—1883)致張之萬(1811-1897)的信札中又提到二枚:“又‘千石公侯壽貴’一方,當年阮文達公八十生辰,門下士張叔未解元年亦七十四歲,持攜此磚渡江祝嘏。文達大喜,屬邗上精于篆刻者,鐫《眉壽圖》,圖中設(shè)有長案,案上置‘齊侯罍’與此‘公侯壽貴磚’,師弟相對,白發(fā)飄蕭,詩文詠歌,連篇累牘,至今觀其墨本,猶想見高年豪興,令人艷羨。云(吳云,1811—1883)倩香圃(吳昌碩)依磚文篆法仿制二印,并以一方奉鑒。” 于此可知,“千石公侯壽貴”印當時吳昌碩所刻有兩枚,而且是仿摹“千石公侯壽貴”古磚文字所成。
張廷濟藏“千石公侯壽貴”磚。采自《清義閣所藏古器物文》第五冊
吳昌碩刻“千石公侯壽貴”印。采自《吳昌碩全集?篆刻卷二》
6、為費念慈所刻??皶∮?/p>
吳昌碩和李紫璈(1846—1909)六詩之一云:“《鑿印》〔為西蠡(費念慈,1855—1905)刻??皶∮。霉糯u文字,奇肆可喜〕金石刻畫吾所長,訪碑策蹇還飛檣。卅年湖海恣探討,殘磚斷甓羅歸裝。鑿印之樂樂何極,玉泉渴飲棗饑食,仙之人兮敢誰測?!笨上Т擞〔恢写娣??
西蠡??睗h魏六朝文字,采自《吳昌碩全集·篆刻卷》
(三)師法古磚殘缺之美
將古磚文斑駁殘缺的古意,吸收到印面中,增加了印章的斑駁美,顯得古意盎然,這在西泠八家的篆刻作品中尤為明顯。而且這也是“浙派”印風的明顯標志,具有強烈的地域特征。
屺懷所得宋元以來經(jīng)籍善本 .采自《吳昌碩全集·篆刻卷》
其實除了直接以磚文入印之外,古磚對吳昌碩篆刻的影響更為重要的一點就是對其殘缺美的汲取。雖然有很多的研究者都認為吳昌碩篆刻中的殘缺美來源于封泥,但實際上吳昌碩終其一生所收藏和把玩的封泥實物是非常有限的。他主要是通過吳云、吳大澂、潘祖蔭等藏家而得以寓目一些實物,另外就是間接通過吳云、吳大澂等人的藏品中,看到陳介祺贈送或交換給他們的封泥拓片。因此,封泥對吳昌碩篆刻影響固然重要,但遠不如古磚對他的影響更為深刻。由于古磚收集對吳昌碩而言相對容易,他在收藏、把玩、制拓的過程中,對其殘缺之美感受尤深,而這自然也潛移默化的影響到他的篆刻審美觀的養(yǎng)成和篆刻風格的形成。這是吳昌碩篆刻藝術(shù)研究中非常重要和關(guān)鍵的一點,但恰恰也是研究者所忽視的一點。
梅松先生所著《道在瓦甓》書影
梅松先生近影
梅松,字淇園、號蘭甫,齋號小紅木瓜館、小曼陀羅館。民盟盟員。歷史文化愛好者,馀事喜歡金石、書畫,蒔蘭、植蒲。出版專著2部:《竹軒瑣話》(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道在瓦甓—吳昌碩的古磚收藏和藝術(shù)實踐》(北京三聯(lián)出版社,2017)。
金石契主編張振國(棠村)簡介:
張振國:河北正定人,字定庵,號棠村,法名圓振,齋號觀云精舍。雅好金石書畫,近年來主要從事金石學的傳播與研究。師從海上童衍方先生。原為人民日報社《人民文摘》雜志藝術(shù)部主任,《非常藝術(shù)》雜志主編,現(xiàn)為中國人民大學藝術(shù)學院高研班書法金石工作室導師,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香港國際青年藝術(shù)家協(xié)會藝術(shù)顧問,金石契微信公眾平臺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2016年元月舉辦《凈土石華——秋碧堂藏古代佛教石刻拓片展》;2017年3月舉辦《凈心守志——張振國丁酉青州書法展》。2017年8月于濰坊舉辦《凈心守志——張振國書法金石題跋展》。2021年6月于沈陽舉辦《頌黨弘藝 翰墨緣深——王薦、張振國書法藝術(shù)展》?,F(xiàn)居北京。
金石契執(zhí)行主編馬龍簡介:
馬龍:河南洛陽人,2004年結(jié)業(yè)于長春師范大學書法系,當代書畫篆刻家,評論家、撰稿人。馬龍現(xiàn)為《非常藝術(shù)》雜志、《金石契》雜志執(zhí)行主編,金石契微信公眾平臺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馬龍有20萬字美術(shù)理論及美術(shù)評論散見于各專業(yè)類刊物?,F(xiàn)居北京。
Hash:728b175792e3b429eaabf566f856a0a18f37a62e
聲明:此文由 棠村—金石契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