悅讀上海 上海的天后宮與媽祖信仰
跨蘇州河的河南路橋舊稱天妃宮橋、天后宮橋等,就是因為在歷史上,橋的北堍西側(cè)有一座天后宮。天后是中國神道中的航海保佑女神,在中國沿海的福建、廣東、臺灣等地最受尊重,在中國的南方多稱“媽祖”,澳門的英文為Macao,來自葡萄牙語,據(jù)說,當年葡萄牙商船登陸澳門時,見當?shù)赜幸弧?a href='/jingdian/20746' target=_blank>媽祖閣”,香火頗盛,詢之當?shù)赝林?,遂以“媽祖閣”稱該地為Macao。有統(tǒng)計,今臺灣地區(qū)有媽祖廟五百余處,媽祖也是最受臺灣人尊敬和信奉的女神。 上海河南路橋堍的天后宮早就終止宗教活動而荒廢。1980年上海為拓寬河南北路,天后宮面臨被拆的可能,而當時上海正在改造松江方塔公園,遂將天后宮的主殿原樣遷建至方塔公園內(nèi),據(jù)稱,該大殿使用的木料多為楠木,遷址后被俗稱“南木殿”。我在1990年后多次赴天后宮舊址踏勘,只見殘垣頹壁,一副破相,僅剩的天后宮戲臺上下被分割成八間,居住著八戶人家,我希望一睹戲臺昔日的畫棟雕梁和精美的藻井,居民們告訴我,這些東西全被夾板封煞,泥灰涂滿,當然,住戶們更多的是怨聲載道,打聽此地何時動遷。 如今,天后宮已納入閘北區(qū)主要的舊城改造——“蘇河灣”改造工程。近日,參加了幾次關(guān)于蘇河灣改造和天后宮戲臺遷址復原重建的論證會,會上提到最多的就是“天后與上?!钡淖h題,于是才促使我去完成這篇文章。
關(guān)于天后的故事 1986年我出席在太原舉辦的科技史和文物保護會議,有同行帶來一冊《莆田縣志》的稿本(可能是抄本)。《志》中講,航海或海上捕撈是風險很大的行當,而莆田靠海,許多家庭以海上作業(yè)為生,每當有船出海時,當?shù)氐拇瑔T及其家族就要在海邊舉行隆重的祭海、祭神活動和儀式,儀式大多由當?shù)赜新曂呐字鞒?,儀畢,船員們會一一向女巫跪拜辭行,據(jù)說有一位女巫通神靈,凡由她主持過的祭神儀式,出海的船只和船員都能平安回家,當她逝世后,人們就尊她為神,替代她主持出海儀式,形成風俗。我老家福建福清,與莆田相鄰,舊屬莆田專區(qū),老家方言稱女巫為“神媽”,而“媽祖”可以理解為“神媽之祖”,這一推斷還是有合理性的。 眾所周知,宋朝是中國近海航運和作業(yè)的發(fā)軔期,海上作業(yè)風險太大,人們希望有神在冥冥之中保佑平安,于是,“媽祖”就隨航海傳到各地,而關(guān)于她的傳說也千姿百態(tài),我作過粗略的估算,傳說雖大同小異或小同大異,至少也有三十余種,元王元恭《四明續(xù)志》引元太常博士程端等(時叔)《天妃廟記》中說: 神姓林氏,興化莆田都巡君之季女,生而神異,能力拯人之患難。室居,未三十而卒。宋元祐間,邑人祠之,水旱癘疫,舟航危急,有禱輒應(yīng)。宣和五年,給事中路允迪以八舟使高麗,風溺其七,獨允迪見神女降于檣而免。事聞于朝,錫(賜)廟額曰“靈濟”。紹興二十六年封“靈惠夫人”……三十年封“靈惠昭應(yīng)夫人”……乾道三年,封“靈惠昭應(yīng)崇福夫人”……淳熙十一年,封“靈惠昭應(yīng)崇福善利夫人”……紹熙三年特封“靈惠妃”……嘉定十年,封“靈惠助順顯衛(wèi)妃”……寶祐二年,封“助順嘉應(yīng)英烈協(xié)正妃”,四年封“靈惠協(xié)正嘉應(yīng)慈濟妃”,是歲又封“靈惠協(xié)正嘉應(yīng)善慶妃”,景定三年,封“靈惠顯濟嘉應(yīng)善慶妃”……皇元至元十八年,封“護國明著天妃”。大德三年,以漕運效靈封“護國庇民明著天妃”。延祐元年,封“護國庇民廣濟明著天妃”。
媽祖是宋朝莆田一位統(tǒng)領(lǐng)的女兒,也是一位神巫,而且十分靈驗,她未到三十歲就死了,大概在北宋元祐年間(1086—1094年),當?shù)厝司徒o她建祠,使她成了神,她還真的有求必應(yīng),“水旱癘疫,舟航危急,有禱必應(yīng)”,北宋末年,她的祠就升格為廟,稱之“靈濟”。南宋建都臨安(今杭州市),為了增加財政收入,在近海的港口碼頭發(fā)達的地區(qū)設(shè)“市舶司”,相當于后來的“海關(guān)”的前身,主管近海航運和征稅,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中國海上航運的發(fā)展,而海上航運的風險很大,人們迫切希望神靈保佑,于是神的地位不斷上升,皇家歷年加封,從“夫人”加封到“妃”。元至元八年(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稱帝,建都大都(今北京市),建立了元王朝,為了解決北方糧食不足的困難,決定將對江南的征收部分改為實物稅,直接征收糧食,但由于南宋時期南北對峙,運河航運中斷多時,淤塞嚴重,于是,決定將“南糧北調(diào)”的方式改為沙船海運,已經(jīng)投靠元朝的崇明人朱清和嘉定(今屬浦東新區(qū)高橋)人張瑄就被重用,主管海上漕運,據(jù)記載,每年“南糧北調(diào)”的數(shù)量達到三百萬石,相當于二十四萬噸,為了確保海上漕運的安全和暢通,元至元十八年(1281年)和延祐元年(1314年),又先后加封“護國明著天妃”、“護國庇民廣濟明著天妃”。好像,中國神道沒有或很少有得中央政府加封為“天妃”或“妃”的榮耀的。 在元末農(nóng)民戰(zhàn)爭中,朱元璋搶在其他農(nóng)民軍之先建立大明王朝,定都南京,做了大明王朝的開國皇帝。此舉引起了其他農(nóng)民軍的不滿和反對,于是,朱元璋一方面調(diào)集精兵強將,鎮(zhèn)壓反對他做皇帝的農(nóng)民軍,被擊潰的農(nóng)民軍只得向邊境和沿海島嶼轉(zhuǎn)移,于是,朱元璋一方面組建水師圍剿鎮(zhèn)壓農(nóng)民軍殘部,另一方面則實施“海禁”政策,就是禁止民船、商船在近海作業(yè)、航行、貿(mào)易,以切斷海島與大陸的聯(lián)系和供給,“洪武初,天妃護海運舟有功,五年,封‘考順純天孚濟感應(yīng)圣妃’”。朱元璋實行“海禁”令后,關(guān)閉了沿海的港口,只留下遠離中央政府的廣州一口,準許外國人在這里開展對華貿(mào)易,這些貿(mào)易還得靠中央政府的船隊運輸,同時,明王朝還建立遠洋船隊,由三寶太監(jiān)鄭和帶領(lǐng)下直接與外國貿(mào)易,《莆田縣志》稱:“永樂七年,加封‘弘仁普濟護國庇民明著天妃’。”
一直到清初,媽祖最高的頭銜為“天妃”,所以,清初以前各地的媽祖廟稱“天妃宮”。清兵入關(guān)后,明朝的舊臣擁戴福王朱由崧在南海重建明王朝,繼續(xù)與清軍作戰(zhàn),近海的局勢依然緊張,所以,清朝初期繼續(xù)實行海禁政策,而且比明朝海禁更加嚴厲。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清兵水師準備攻打臺灣,但多次渡海,均因海浪太大而未能成功,提督萬正色上《平海疏議》,提議加封天妃為“昭靈顯應(yīng)仁慈天后”,奏準,他就遣人撰祭文,在福建沿海舉行隆重的祭祀天后活動,康熙二十二年,清兵收復臺灣,于是,媽祖正式稱“天后”。清兵收復臺灣后,許多清兵就留在臺灣,以后,不少家眷也從福建遷居臺灣,臺灣百姓特別敬重天后,應(yīng)該與此有密切的關(guān)系。 天后的最后一次加封在清咸豐七年(1857年),封號長達六十二字,為:“護國庇民、妙靈昭應(yīng)、宏仁普濟、福佑眾生、誠感咸孚、顯神贊順、垂慈篤佑、安瀾利運、澤覃海宇、恬波宣惠、導流衍慶、靖洋錫祉、恩周德普、保泰振武、緩福天后之神?!蔽疫€真的不知道,中國古代的道教神仙,有哪一位獲此殊榮者。當然,這次加封還是與海上漕運有關(guān),明朝實行海禁,當燕王朱棣以“靖難”的名義奪取王位后就遷都北京,為了解決北方糧食不足,又恢復漕運,漕運改為運河運輸。清承明制,漕運仍以運河漕運,到了清道光后期,運河淤塞嚴重,使漕運越來越困難,成本也不斷上升,于是聽從兩江總督陶澍的提議,改運河漕運為委托上海沙船商海運,漕運是皇差,所運的漕米是皇糧,是國家的重大項目,于是才會對這位海上航運女神再次加封。
Hash:3a746afd15ae8afb4d7882f6b4c6ada8cd8787bc
聲明:此文由 悅讀城市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