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兀城:無定河邊的千年守望
“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當唐代詩人陳陶面對無定河邊的戰(zhàn)場發(fā)出這樣的詠嘆時,他也許不會想到,在幾百年后的宋代,無定河邊的戰(zhàn)亂不僅沒有消失,反而較從前有過之而無不及,羅兀城就是明證。
羅兀城北距榆林城約55公里,建于無定河西側一座險峻的高山之上。因常見紫氣霞光、紅云繚繞,當地老百姓稱這座山為紅云山。羅兀城三面臨崖,一面為山坡,地形險要,易守難攻,曾是北宋與西夏反復爭奪的軍事要沖。如今,歷經千年的風剝雨蝕,雖然大部分城垣早已夷為平地,被附近村民種上莊稼,但山崖上的十多個石窟,恰如一只只眼睛,依然守望著奔流不息的無定河和世事變遷。
一座古城依稀可辨
幾年前,記者就曾從山的南側上去過羅兀城遺址,可當時并未想記錄什么。直至前不久再次來到這里,沿北側陡峭的山坡攀緣而上,才真正感受到這座古城的分量和價值。
繞過一個也許是宋代用過的水井,沿著依稀可辨的當時取水的石臺階往上攀爬,不多久就到了山頂。最初出現在眼前的是一個造型獨特的遺存:只見石山的一個小角被人工鑿成圓盤狀,中有圓孔,邊有深槽,從外形看,酷似當地的名小吃鎮(zhèn)川干爐,但它的實際功用,很可能是用來從山底往山頂取水的。
疑似取水設施
再行不遠,就看到了一段段兩三米高的殘存城墻。古城遺址里長滿了莊稼,有玉米、黑豆、糜子等,雖然已是深秋,但一棵棵玉米像一個個宋代軍士,在此堅守著,昂起不屈的頭顱。
登上遺址中的制高點環(huán)視,城垣呈三角弧狀,周長足有2公里。遺址內東低西高,走在其間,隨處可見磚、石、瓦、瓷、鐵等殘片。在東側一處石堆上,還有覆蓮柱礎的殘件。一份資料顯示,陜西省文物普查隊曾于上世紀80年代進行鑒定,這里的殘瓷片大多為宋代瓷碗、碟、瓶的圈足、瓶足和口沿。
一位村民告訴記者,以前,他們在這里耕地時,經常能撿到宋代銅錢。說著,他從衣兜里掏出一枚銹跡斑斑的古錢幣。記者仔細端詳,上有“祥符元寶”字樣。而祥符元寶,為宋真宗祥符年間(公元1008年)鑄行。
據《續(xù)資治通鑒》載,羅兀城由西夏國相梁乙埋始建于宋神宗熙寧四年(公元1071年)。清朝吳廣成《西夏書事》也記載:“熙寧四年,夏天賜禮盛國慶二年,春正月,筑羅兀城?!庇钟嗅屛脑疲骸傲阂衣衤?a href='/zhongguo/' target=_blank>中國立更戍法,分置陜西五路四十二將,謀大舉,乃筑城于撫寧故縣北之滴水崖。崖石峭拔,高十余丈,下臨無定河,謂之羅兀城,以扼橫山沖要?!奔又_兀聽上去也是西夏語,于是,好多人據此認為羅兀城為西夏人所筑。
事實上,羅兀城并非西夏人筑就。據中國社科院民族研究所教授白濱考證,羅兀城始建于宋太宗淳化年間,原為撫寧(今鎮(zhèn)川)新治所。
白濱的主要依據是沈括的《夢溪筆談》。該書卷十三云:“淳化中,李繼捧為定難軍節(jié)度使,陰與其弟繼遷謀叛,朝廷遣李繼隆率兵討之……撫寧舊治無定河川中,數為虜所危,繼隆乃遷縣于滴水崖,在舊縣之北十余里,皆石崖,峭拔十余丈,下臨無水,今謂之羅瓦城是也。”因為是西夏文的音譯,沈括所稱的“羅瓦城”就是羅兀城。
沈括曾于宋神宗元豐三年至五年(公元1080年—1082年)任鄜延經略安撫使,副使為種諤,羅兀一帶是他親歷之地,他的記載自然是最可信的。
按照上述記載和其他歷史資料總體梳理,羅兀城的命運大體為:宋淳化中(公元990年—994年),李繼隆進攻夏州執(zhí)拿李繼捧時,首先引兵進入撫寧縣。他看到撫寧位于無定河川中,不易防守,便遷縣于舊城之北十余里處的滴水崖上,這座撫寧新城就是羅兀城。從當時的撫寧新城后來叫了羅兀城這個西夏名字推測,建成后,該城被西夏軍隊進占,但進占的具體時間已無從查考。熙寧四年(公元1071年)正月,種諤率兵進抵羅兀城,并在羅兀城北的馬戶川大敗夏軍,遂乘勝再度修筑羅兀城,歷時29日完成。但就在種諤筑羅兀城后不久,西夏再度進兵奪占此城。直至元豐四年(公元1081年),羅兀城又為宋軍占據,改名同武城。崇寧三年(公元1104年)時,宋徽宗賜名為嗣武寨,后何時廢棄,史料未有明確記載。
由此看來,羅兀城最起碼經歷過兩次拉鋸戰(zhàn),死傷無數。
站在無定河邊這個居高臨下的古戰(zhàn)場上,望著旁邊保存完整的烽火臺,直讓人感嘆歲月荏苒、世事變幻,不由更加珍惜和平時代的幸福與美好。
烽火臺及一段城墻
石崖上的宋代石窟
作為羅兀城的重要組成部分,石崖上的宋代石窟保存基本完好。
石窟原系羅兀城的前哨關隘,當年西夏和北宋都曾在這里屯兵設防。后來,又相繼在此造像建廟,從而使石窟變?yōu)樽诮虉鏊R蜻@些石窟是在山崖上層層鑿建,遠遠望去如掛在半山腰,故得名懸空寺。
隨向導沿前些年建造的臺階拾級而上,就來到一個個藏神臥佛的石窟前。我們首先走進了萬佛洞,這里面很大很亮堂,高達四五米,面積足有150平方米,門面上方有大天窗3個。窟中鑿有四方形撐頂石柱,石柱的正面是創(chuàng)建寺觀的僧人、道人的彩繪畫像,其余三面均彩繪有山水風光。石窟的四壁彩繪佛像萬尊,千姿百態(tài),栩栩如生。石窟的正面有高約3米的靜態(tài)佛、真武祖師及圣母等5尊大像,佛、道兩教就這樣同居一窟、“和睦相處”。
萬佛洞中左邊石壁上,還刻有“崇寧癸未四月二十八日過此以紀歲月,子儀奉命題”的摩崖石刻,從另一個角度證明了石窟及羅兀城的久遠歷史。
出了萬佛洞,我們又先后來到三霄殿、圣母行宮、觀音殿、真武祖師殿等石窟參觀。這些石窟皆造像生動,保存較好。整個山崖上,現存石窟廟宇11處,有佛寺,有道觀,有的佛道皆有,充分說明道教和佛教千年間的交融和合。
在羅兀城附近土生土長的榆林市傳統(tǒng)文化研究會會長朱喜榮說,他自幼就聽母親講過一個故事:很早很早以前,石崖底有一座城。一日上午,一個要飯的老頭來街上要飯,受到好多人的呵斥,但要到一個戴草帽的老農時,老農把自己正在吃的一個香瓜給了他。饑餓的老頭狼吞虎咽幾口就吃完。不一會兒,一陣大風刮來,老農頭上的草帽被風吹起,他在后邊追啊追,一直追出城才抓住。這時,石崖轟隆塌下,把一座城全部壓埋,要飯老頭忽又出現在他身邊,說:“好人才有好報!”
類似這樣的行善積德故事,儲存于一代代當地老百姓心中,使當地民風淳樸。每年的農歷三月初三和七月十五,周邊十幾個村莊的村民都會聚集在這里,看演出,逛廟會,分享幸福生活的真諦。
據石崖底的村民講,懸空寺還曾是當地老百姓躲避戰(zhàn)亂的棲身之地。每逢兵荒馬亂、土匪出沒,他們就會在此躲藏?,F在萬佛洞內仍存有石碾、石盤等用具,石窟外壁還有多處開鑿搭建時留下的洞孔。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千年古跡有望新生
2015年,榆陽區(qū)將羅兀城和榆林古城、建安堡、寨峁梁遺址等文物古跡一起,列入30項重點文化旅游工程。
為了順利推進羅兀城遺址等文物保護修繕工程,榆陽區(qū)制定了“政府引導、企業(yè)為主、社會參與、滾動發(fā)展”的原則,整合各類財政資金,集中財力保障工程建設。同時,建立了區(qū)級領導包抓文化旅游產業(yè)發(fā)展制度,并指定責任單位及協(xié)助單位密切協(xié)作配合。
“我們要把文化旅游產業(yè)作為轉型發(fā)展的重點方向,依托豐富的歷史遺存、獨特的民俗風情、旖旎的自然風光和深厚的文化內涵等旅游資源,以前所未有的重視程度、前所未有的投入力度和前所未有的推進速度,全力加快文化旅游項目建設,著力完善配套設施,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旅游活動,使文化旅游業(yè)呈現蓬勃發(fā)展的良好局面?!庇荜枀^(qū)區(qū)長賀利貴說。
政府的重視和引導,極大地激發(fā)了社會、企業(yè)投資旅游的熱情。朱喜榮說,為了回報鄉(xiāng)里,他一直謀劃著參與羅兀城的旅游開發(fā)項目,也曾和區(qū)分管領導對接過?,F在的最大困難是,羅兀城還沒有保護利用的詳細規(guī)劃,道路等需要政府投資建設的基礎設施還明顯滯后。
不管困難有多大,只要政府全力推動,社會各界積極參與,羅兀城就有望獲得新生,為當地老百姓過上美好生活發(fā)揮更大作用。
Hash:1aca6a8c0e3946e15cc672e8f710eb479cfd42ec
聲明:此文由 掌上陜北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