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湖南到廣西,這條景觀長廊被遺忘太久了!
-這 是 自 駕 地 理 的 第 409 篇 原 創(chuàng) 主 文-
20世紀后期,湖南長沙漢墓馬王堆出土的地形圖中,記載了一條古道——瀟賀古道。
這本是一件引人注目的事,畢竟它存在于世界最早的實測手繪地圖上,可卻在一段時間里被人忽略。
直到今天,才隨著人們追求歷史人文的古道旅游熱潮,而逐漸被提起、探尋。
因此,我們今天就帶大家去認識、了解這條被遺忘很久的千年古道。
南嶺之上有瀟賀在那個沒有高速公路的時代,河流是古人眼里的“高速公路”,而連通河流與河流的陸路部分則相當于今天的國道,是一條河流銜接另一條河流不可缺少的部分。
瀟賀古道作為一條連接湖南南部與廣西北部的水、陸兼程通道,上接長江水系的瀟水,下連珠江水系的賀江。
途經(jīng)零陵、道縣、上甘棠、富縣、賀州等地,還能以賀州為中轉點,并上茶船古道去到廣州出海,或沿賀江至西江,再經(jīng)貴港、南流江從北海合浦出海。
它是古海上絲綢之路、今“一帶一路”的重要經(jīng)濟、文化、政治交流通道。
而在我們接著談瀟賀古道前,得先提一下南嶺山脈。
南嶺山脈示意圖,制圖@《中國自駕地理》
它橫亙在江西、湖南、廣東、廣西四省邊界,長約600公里,寬約200公里,因大庾嶺、騎田嶺、萌渚嶺、都龐嶺、越城嶺而得名五嶺。
瀟賀古道就在萌渚嶺與都龐嶺之間的谷地平原穿過。
兩廣地區(qū)之所以鮮少見雨雪天氣、霧凇現(xiàn)象,一部分原因是它高大的山體削弱了南下的冷空氣,并阻止暖空氣北上。
冷空氣被削弱,暖空氣又與少量冷空氣接觸形成地形雨,使得南嶺深山濕度加大,產(chǎn)生瘴氣,彌漫在山中,屏絕人類靠近。
南嶺山脈之莽山,攝影@VIP讀者·大雄
南嶺山脈這種地勢地貌也決定了古時中原與嶺南地區(qū)交流的困難,但因百越大地直面南洋,可進行遠洋貿(mào)易。
也讓歷朝歷代的統(tǒng)治階層都把建立中原與嶺南的交流通道納入建設規(guī)劃的重點。
這樣問題就來了,這條地位重要的古道是什么時候開始出現(xiàn)的?是富川縣志中記錄的秦始皇所修之“新道”,還是更早?
舜帝南巡關于瀟賀古道的史載,最早可以追溯至四千多年前舜帝南巡。
“舜南巡狩,崩于蒼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是為零陵。”(出自《史記·五帝本紀》)
嘉祥武氏墓群石刻中的舜帝
舜帝南巡時期的百越,尚是“百越雜處,各有種姓,多無君”(出自《漢書·地理志》),是一種較為混亂的社會狀態(tài)。
蒼梧則是當時一個百越民族部落的名稱,今為永州一帶。因此,舜帝死后,那些跟隨他南巡的人里,有些留了下來與當?shù)刈迦送ɑ椤?/p>
后借著陪同舜帝南巡時走過的道路,形成溝通中原的橋梁,促進了中原文化與百越文化的融合。
舜帝南巡示意圖,制圖@《中國自駕地理》
其實從南巡的路線上可以看到,他們所走的路基本與后來中原嶺南交流通道無異,其中一段亦是瀟賀古道的一部分。
瀟賀古道后經(jīng)由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民間修繕,漢唐開辟嶺南新通道而地位下降,明清時期則作為官道,讓廣西輸送了不少進士狀元去往京城。
如今,瀟賀古道的作用更趨向于旅游性質,不過在經(jīng)濟、交通等方面它依舊保有足夠的存在感。
畢竟我國是世界上屈指可數(shù),擁有完整且發(fā)達的內(nèi)河航運網(wǎng)絡體系的國家。
中國東南部地區(qū)河流分布示意圖,制圖@《中國自駕地理》
雖然目前長江流域跟珠江流域在拋去無法做運輸用的靈渠后,就沒有任何聯(lián)系,但如果未來要建設黃河、長江、珠江三大流域連通的航運體系,瀟賀古道將煥發(fā)新的光彩。
瀟水賀江航道開發(fā)設想示意圖,制圖@《中國自駕地理》
這是由于南嶺山脈的分水嶺作用,能夠利用的河流其實并不多,而瀟水與賀江的距離近且處于平緩地帶,做人工航道的工程量會少上許多。
當然,作為旅行者,最關心的大多是:走上這條古道后,我們將看到什么?
瀟賀古道瀟賀古道雖從零陵出發(fā),但至道縣這一段基本走的瀟水,即水路。到了道縣以后,河道將會變得更窄,水流也變得更湍急,不具備行船條件,須借陸路去往下一條河流-賀江。
因此,道縣作為瀟賀古道陸路起點,是我們將看到的第一個城市,也是一個被英雄的鮮血染紅的城市。
長征期間,紅軍連破多道封鎖線,而在湘江地區(qū)遇到了第四道封鎖線,由此爆發(fā)了紅軍生死存亡之戰(zhàn)——湘江戰(zhàn)役。
道縣烈士紀念碑
這場戰(zhàn)役,直接導致8.6萬紅軍銳減至3萬余人,劉伯承元帥后來回憶說:“這是排斥了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正確路線,貫徹執(zhí)行了錯誤路線所致?!?/p>
道縣的烈士紀念園、瀟水河畔的紅軍墻都能找到紅色記憶。此外,道縣亦是理學鼻祖-周敦頤的故鄉(xiāng),還有“陰兵”鬼崽嶺所在的田廣洞村。
沿著古道繼續(xù)南下,會見到在江永一帶流傳的女書文化,僅存于湘南的“石仿木榫卯結構”石橋。
石仿木榫卯結構的石橋
上甘棠村作為千年古村落,在瀟賀古道上具有獨特的地位,除了地扼湘桂交通咽喉,更有千年傳承的周氏血脈。
上甘棠村
當然,更令人吃驚的是在村邊月陂亭上的石刻,留有文天祥“忠孝廉節(jié)”四字的手跡。
離上甘棠村不遠的是勾藍瑤寨,一處綠水青山下的休閑天堂,這里有熱情好客的瑤族同胞,熱心腸的老人,當然,喜歡沖你吠叫的狗狗也是有的。
勾藍瑤寨
當經(jīng)過岔山村的隘口,就意味著我們進入了廣西,這是“瀟賀古道入桂第一村”。
岔山村隘口
村中那曲折而蜿蜒的古街顯得昏暗,而只要抽鼻一聞,便會聞到油茶的香味,再往里去一些,會發(fā)現(xiàn)豆腐坊。
古時,岔山村產(chǎn)不了大豆,若想吃大豆、豆腐,只能等遠來的商賈將大豆運來村里販賣,這也成了古道存在的一個佐證。
岔山村
倘若要論村中的美食名片,上過央視的梭子粑粑是不能少的,做梭子粑粑最好的店,則是村里的八仙居。
從岔山村開始,直到賀州,將會在路上頻繁碰到大大小小的風雨橋,僅富川境內(nèi)保存下來的就有27座,而它們的作用大多是為古道上來往的行人提供一處休憩之所。
坐落于富川朝東鎮(zhèn)的登瀛橋始建于明萬歷年間,是史載記錄中,富川修筑的第一座風雨橋,橫跨秀水河。
此外,在朝東鎮(zhèn)還能見到不少風雨橋,僅黃沙河上就有8座,包括四百多年歷史的廻瀾風雨橋。
再往下,是富川城區(qū),瀟賀古道的陸路終點之一,商賈、官員、鹽客大多會在富川由陸路轉水路,從富川江直去賀江。
富川
當然,如今城中是找不到瀟賀古道蹤跡的,基本都沉進了城外的龜石水庫之中。
城中的明古城是不錯的去處,不過因為常年缺乏文物保護資金,所以這座古城看起來會比較殘破,很多地方被商販當作擺攤的經(jīng)營點。
富川
兩千多年歷史的臨賀故城是賀州一張響亮的名片,不過因為經(jīng)過翻新整修,所以整座城看起來會比較新,但也是一個值得去了解的地方。
臨賀故城
賀州是瀟賀古道的終點,再往下則不再叫瀟賀古道,可能是茶船古道,也可能是海上絲綢之路……且留待我們下次探尋。
瀟賀古道自駕環(huán)線手繪地圖,制圖@《中國自駕地理》
不希望它火起來的小眾秘線!僅400公里,藏著最原汁原味的山水田園風光!
千年以前,有多少人帶著夢想,從零陵踏上船舶,去到海港揚帆起航,踏足異域。
又有多少人帶著謙卑,從海港上岸,踏足瀟賀古道,一路北上,走進中國!
來源/公號:中國自駕地理
Hash:2ed82b5dd6918c3655b2a6e2e4dd4d687340cb24
聲明:此文由 中國自駕地理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