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這個古村 一磚一瓦皆是文物 被譽為“千古第一村”卻少有人知
江西撫州,自隋朝建州以來,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包括“唐宋八大家”中的王安石和曾鞏,明代著名戲曲家湯顯祖等一大批文化名人都出自這里,堪稱著名的“才子之鄉(xiāng)”和“文化之邦”。撫州的古村文化也淵源流長,其中規(guī)模最大、最古老的村落,就是樂安縣的流坑村。
流坑村,位于樂安縣牛田鎮(zhèn)東南的烏江之畔,古村占地3.61平方公里,現(xiàn)有村民近5000人,四周青山環(huán)抱,三面江水繞流,南北走向的龍湖將整個村莊劃分為東西兩塊,在水光山色的映照下,顯得格外清閑素雅,堪稱400年前我國鄉(xiāng)村規(guī)劃建筑與實踐的典范。
據(jù)記載,古村始建于五代南唐年間,是一個董氏單姓聚族而居的村落,其遠祖為西漢大儒董仲舒。唐朝末年因為戰(zhàn)亂,宰相董晉之孫董清然輾轉(zhuǎn)遷至江西,其第六代孫董合又遷徙到流坑,并迅速興旺起來。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曾在游記中寫道:“其處阛阓縱橫,是為萬家之市,而董氏為巨姓,有五桂坊焉?!?/p>
流坑村自古崇文重教,村中書塾、學館最多時達到28所。自宋初到清末,全村共出了文、武狀元各1人,進士34人,舉人84人、貢生42人,其中進入仕途的超過百人,素有“一門五進士,兩朝四尚書、文武兩狀元,秀才若繁星”和“歐(歐陽修)董(流坑董氏)名鄉(xiāng)”之稱。
走進流坑古村,猶如穿越歷史。據(jù)統(tǒng)計,全村現(xiàn)存各類傳統(tǒng)建筑與遺址500余處,其中明清古建筑260多處,種類包括祠堂、宅第、書院、樓閣、牌坊和廟宇等,其歷史、學術價值之高,建筑藝術之精美,保存之完整,文化內(nèi)涵之豐富,是國內(nèi)其它地區(qū)的古村落不能比擬的。
古村里七條縱巷和一條橫巷,將500余處古建筑劃分成多個規(guī)整有序的建筑組群。其中最窄的一條窄巷“一線天”,左右兩側(cè)斑駁的墻磚分別為明清兩朝遺跡,而且均為深宅大院,行走其間、仿佛穿越了時光隧道,把明清五百年的時光濃縮在一巷之中。
村里的古民居建筑多為二進三開間,室內(nèi)木雕、磚雕、石雕以及彩繪圖案豐富、精美絕倫。由于名人輩出,歷代都有不少朝廷重臣、文壇名流與流坑村與著密切聯(lián)系和交往。據(jù)統(tǒng)計,全村保存完好的匾額、楹聯(lián)有682塊,其中有不少是出自朱熹、羅汝芳等名人之手。
始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的董氏大宗祠,占地7000平方米,是為祀奉流坑董氏的開基祖董合所建。然而令人遺憾的是,這座矗立了360余年的大宗祠在民國十六年(1927年),被北洋軍閥孫傳芳殘部邢玉堂兵所焚毀。原址現(xiàn)僅存殘垣斷壁和五根高8米的花崗巖石柱巍然肅立。
除了鱗次櫛比的古建筑遺跡,村里還栽種有國家一級保護樹木288棵,其中最大的一棵香樟樹直徑10米、樹齡超過1200年,創(chuàng)造了吉尼斯世界之最。1997年,時任國家文物局局長張文彬在考察流坑村后,贊譽其為“千古第一村”,2001年,流坑村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Hash:47d56a4e10587d408d680cc19691a1df531c5c6a
聲明:此文由 亂碼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