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陽縣民國時期的新式教育
張帆文史類文章原陽走筆系列之——
民國時期,原陽縣還被分為陽武縣和原武縣。此時,新式教育已經(jīng)基本成熟。陽武縣和原武縣各設教育局,以管理全縣的新式學校教育。
在陽武縣,清光緒三十二年已實行新學制,陽武勸學所即此年成立。民國十二年,陽武縣國民政府將勸學所改制為教育局,辦公地址在陽武縣小南門里呂祖廟舊址。
此時,陽武縣的學校有——
縣立師范學校:清宣統(tǒng)三年開辦,單級教授,一班,在大南街民宅內(nèi)辦學。民國七年,開辦一年制師范一班,以文廟為校址。民國十三年,附設二年制講習科于縣立第一小學。民國二十三年,改設三年制鄉(xiāng)村師范,校址在當時的中山大街。
縣立小學:清光緒二十九年,陽武縣奉旨《欽定學堂章程》后開始著手籌備,光緒三十年設立高等小學堂,即原正誼書院舊址。民國二年,開辦縣立女子小學堂。民國七年,設國民小學。民國十二年,實行六年制教育。后改高等小學為縣立第一小學校。國民學校改為第一初級小學。
區(qū)立小學校:民國二十年,第一區(qū)公立第一小學和第二小學、第四區(qū)公立小學同時開辦。民國二十一年,縣教育行政會議決定各區(qū)設立區(qū)小學一處。
鄉(xiāng)村初級小學校:民國十三年至十五年,全縣呈報教育局備案的村小學達五十余處,但均屬私塾形式。民國十六年后,鄉(xiāng)村教育始有進展。
據(jù)民國二十五年《陽武縣志》“陽武縣立鄉(xiāng)村師范學校及完全小學校統(tǒng)計表”載,陽武縣民國時期的學校如下:
縣立鄉(xiāng)村師范學校,學生71人,教職員9人,地址在恒昌典舊址;縣立第一小學,學生181人,教職員9人,地址在正誼書院舊址;縣立第二小學,學生61人,教職員4人,地址在府君廟舊址;縣立第三小學,學生103人,教職員4人,地址在福寧集;縣立女子小學校,學生82人,教職員4人,地址在呂祖廟后院;第一區(qū)區(qū)立小學校,學生132人,教職員6人,地址在大賓集;第二區(qū)區(qū)立小學校,學生55人,教職員5人,地址在齊亦集;第三區(qū)公立小學校,學生101人,教職員5人,地址在孟寨;第四區(qū)區(qū)立小學校,學生53人,教職員4人,地址在延州鎮(zhèn);第四區(qū)公立小學校,學生71人,教職員4人,地址在許寨;第五區(qū)區(qū)立小學校,學生1155人,教職員5人,地址在黑洋山鎮(zhèn)。
據(jù)統(tǒng)計,陽武縣各區(qū)初級小學校數(shù)量分別為:
第一區(qū)學校22座,在校生440人,職教員25人;第二區(qū)學校18座,在校生370人,職教員22人;第三區(qū)學校28座,在校生500人,職教員31人;第四區(qū)學校26座,在校生480人,職教員28人;第五區(qū)學校27座,在校生510人,職教員30人。
再看原武縣,據(jù)民國二十四年重修《原武縣志》載:
清光緒三十四年,原武縣在城南街路西設立勸學所,民國十二年八月,勸學所改制為教育局,地址在原武城東街路北文廟。
原武縣民國時期的學校有——
縣立高等小學:清光緒二十九年,知縣徐引源由東街移至南街舊原陵書院設官立高等小學堂,民國元年改為縣立高等小學,校址在城內(nèi)東街路北。
縣立小學校:民國十三年,改縣立高等小學為縣立小學校,校址不變。
縣立第一小學校:民國二十二年,改縣立小學校為縣立第一小學校,校址不變。
縣立第二小學校:民國二十二年八月,在縣北東磁固堤寨內(nèi)設立。
師范講習所:民國十八年,在城內(nèi)東街文廟成立,以培養(yǎng)小學師資為宗旨。
縣立鄉(xiāng)村師范學校:民國二十一年改師范講習所而成,在東街文廟,即師范講習所舊址。
縣立簡易鄉(xiāng)村師范學校:民國二十四年改縣立鄉(xiāng)村師范學校而成。
縣立國民模范學校:在縣城南街高等小學校后院,民國初年設立。民國十三年歸縣立小學校。
女子初級小學校:在縣城南街路東舊節(jié)孝祠,民國十二年設立。
南關(guān)初級小學校:在縣城南關(guān)舊火神廟,民國十三年設立。
東街官立初等小學堂:在城東街路北。清光緒二十九年知縣張秀升以東街義學改制。民國元年改為國民學校。民國十三年改為初級小學校。
西街初級小學校:在縣城西街路北關(guān)岳廟,民國十七年設立。
王村鎮(zhèn)公立師范講習所:民國十八年成立,在王村天主教堂西院。民國十九年移至城內(nèi)東街婁公祠。民國二十一年,歸并縣立鄉(xiāng)村師范。
賀廠公立兩等小學堂:在城南賀廠村。清光緒三十二年建,民國元年改為國民小學,民國十三年改為初級小學校。
吳廠公立兩等小學堂:在城南吳廠村。清光緒三十二年建,民國元年改為國民小學,民國十三年改為初級小學校。
王村鎮(zhèn)公立初等小學堂:清光緒三十年于王村改義學而成,民國元年改為國民學校。民國十三年改為初級小學校。
王村鎮(zhèn)公立高等小學堂:在王村鎮(zhèn),民國七年建。
官廠鎮(zhèn)公立初等小學堂:清光緒三十年于官廠改義學而成,民國元年改為國民學校。民國十三年改為初級小學校。
磁固堤鎮(zhèn)公立初等小學堂:清光緒三十年于磁固堤改義學而成,民國元年改為國民學校。民國十三年改為初級小學校。
馬頭王村公立初等小學堂:在縣東北四十里馬頭王村。清光緒三十年于馬頭王村改義學而成,民國元年改為國民學校。民國十三年改為初級小學校。
區(qū)保小學校:第一區(qū)5所,分別在縣城南關(guān)、黃寺村慶先寺、王告莊、趙莊、許堂;第二區(qū)20所,分別在磁固堤寨外、磁固堤賀路口、磁固堤西頭、黑龍?zhí)?/a>村、趙清莊、種莊、馬鐵莊、口里村、圈里村、宋樓村、后七里谷堆、靳莊、靳科樓西頭、靳科樓東頭、苗樓村、閻莊、大徐莊、大胡莊、高莊、新集村;第三區(qū)29所,分別在賀廠、大王屋、趙廠村、婁廠、馬圪垱莊、孔莊、楊莊、劉莊、胡堂莊、王村張宅、王村天主堂西院、新莊、老莊、西張莊、馬井村戚宅、馬井村尚宅、小新莊、司莊、司窯村、小張莊、里河沿、后楊廠、府莊、韓屋、南韓屋、官地、韓董莊西頭、韓董莊東頭、姬屋趙美屋;第四區(qū)13所,分別在官廠、武莊、黃練集、劉崗莊、張守仁莊、李莊、東劉固村、周屋村、蔣莊、呂廠西頭、呂廠中間、王莊、馮杜屋村。
無疑,以上陽武縣、原武縣的這些學校,對當時的教化民風、開化民智都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由于當時社會尚貧窮落后,國家戰(zhàn)亂頻仍,廣大人民溫飽問題尚不能解決,哪里有錢有機會去進學校接受教育呢?所以民國教育的范圍畢竟很小,只是一些富裕人家才上得起學,而大多數(shù)窮苦人仍在貧苦線上掙扎,為一日三餐發(fā)愁。
新中國建立后,人民才真正當家做了主人。陽武縣、原武縣于1950年3月13日合并為新的原陽縣。政府開始開辦大量的掃盲班、夜校班,讓剛解放的人民讀書識字。同時,又開辦大量的學校,普及義務教育,從此,原陽縣的文化教育事業(yè)步入了新的歷史時期。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張帆,字永杰,號清風居士。男,1966年生。河南原陽人。清華大學河南校友會《河南清華人》特邀編輯、中原文化研究院研究員、炎黃文化研究會常務理事。中華詩詞學會會員、河南詩詞學會會員、新鄉(xiāng)詩詞學會理事、原陽詩詞學會常務副會長、原陽縣歷史文化研究會常務副會長。詩詞入選多家大型典籍。在全國國家級、省市級詩詞大獎賽獲獎五十余次,是第四屆“華夏詩詞獎”、首屆“詩詞中國”獎獲得者。被聘為山西省永濟市“鸛雀樓”文化使者。作者簡介
編輯制作: 林 俊 劉穎穎
Hash:6dd42f56fce99a410e1411d889ae9516a9410be3
聲明:此文由 文明河南在原陽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