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茶馬古道”:德欽古鎮(zhèn)
德欽,屬于茶馬古道上的一個重要城鎮(zhèn),位于迪慶藏族自治州西北部,距離中甸縣城182 公里,西南與維西僳僳族自治縣、怒江州貢山獨龍族自治縣接壤,西北與西藏的芒康、左貢,察隅縣山水相連;東南同四川的巴塘縣、得榮縣及云南的香格里拉縣隔金沙江相望,總面積7596 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559 米,是云南省地勢最高的縣。
由于德欽縣地處滇藏要道,沿著滇藏公路,由中甸進入德欽,是德欽與內地聯系的主要通道。這段路在每年冬季,大雪封山的時候,車輛不能進入,要待來年冰雪融化,才能恢復聯系,運送物資。封山期間,德欽到中甸就要繞道德維公路而行了。
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因南線國際線路遭到封鎖,德欽一度成了中印交通要道,商賈云集,商號林立,成為滇西北商業(yè)重鎮(zhèn)之一。
“德欽”系藏語,意為“極樂太平”。原名阿墩子,1935 年以“德欽林”(林:藏語,意為寺院)之音,改稱為德欽。
漢時為牦牛羌地。晉時為馬兒敢地。南北朝屬黨項部。隋屬南寧州總管府。唐初為聿赍城,屬吐蕃地;唐南詔國為聿赍城,屬劍川節(jié)度轄地。宋大理國屬善巨郡。
元代稱“小旦當”。至元八年(1271 )屬麗江宣慰司;至元十三年(1275 )麗江宣慰司改置麗江路,為軍民總管府。至元二十二年(1283 )麗江路改為軍民宣撫司。
明洪武五年(1372 ),德欽為招討司磨幾勘(芒康)與萬戶府(巴塘)的管轄區(qū)。正德四年(1509 ),德欽為云南省麗江土知府納西族木定占領,時稱阿德酋。崇禎十二年(1639 )蒙古族和碩特部首領固始汗派兵南下,打敗木氏土知府,德欽為蒙古和碩特部控制范圍。
清順治五年(1648 ),德欽歸屬西藏統(tǒng)屬范圍。
康熙五十八年(1719 ),巴塘為清朝控制管轄,巴塘設正、副土司,德欽復歸巴塘管轄。
雍正四年(1726 ),清廷勘定川、滇藏界,四川?。ò吞凉茌牐侔⒍兆觿潥w云南省麗江府。
雍正五年(1727 )改屬維西廳,維西廳劃歸鶴慶府。
雍正八年(1730 )7 月,鶴慶府屬迤西道。
乾隆二十一年(1756 )5 月,維西廳復屬迤西道麗江府。
清光緒三年,地方官夏胡卸任時,立下“德欽”碑,碑上為鎮(zhèn)取名“升平鎮(zhèn)”,取歌舞升平之意。德欽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自唐宋以來就成為了茶馬互市的重要場所,商業(yè)貿易極為發(fā)達,有“雪山市場”的美稱。每當冬季,城區(qū)云霧彌漫,有時霧入居室,當地人稱“天香熏室”。小鎮(zhèn)四周環(huán)山,地勢陡峭,鎮(zhèn)內建筑依山而建,呈梯形分布。因平地難得,鎮(zhèn)內居民住房建筑較擁擠。每年秋末冬初,是升平鎮(zhèn)宜人的時候。此時,正值農閑,常有甘、清、藏等地的藏傳佛教信徒成群結隊的來朝拜太子雪山,升平鎮(zhèn)是香客必經之地。
光緒三十四年(1908 )設彈壓委員,受川滇邊務大臣節(jié)制。
民國六年(1917 )由維西縣析置阿墩子行政區(qū),屬騰越道。
民國十八年(1929 ),裁騰越道直屬省。民國二十一年(1932 ),改設阿墩子設治局
民國二十四年(1935 )6 月,改設治局獲批,并更名為德欽設治局,轄燕門、云嶺、佛山和升平鎮(zhèn)。
民國三十一年(1942 )屬云南省第七行政督察區(qū)(駐麗江縣)。民國三十七年(1948 )云南省第十三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駐維西縣。民國三十八年(1949 )屬云南省第十行政督察區(qū)(駐鶴慶縣)。
在滇藏公路沿線,從德欽縣城出去8KN 處,有一飛來寺,飛來寺最初建于明萬歷四十二年(公元1614 年),距今已近390 年的歷史。
飛來寺占地面積1500 平方米,依正乙山山勢拾級而建,寺內古松森列,日影斑駁,小溪曲折,松濤低鳴。山門對聯“古寺無燈憑月照,山門不鎖寺云封”,飛來寺由子孫殿、關圣殿、海潮殿、兩廂、兩耳、四配殿組成。寺內的安排具有三教合一的特點。
飛來寺有一個頗具傳奇色彩的故事:建寺時選址原定在現址兩公里以外的地方,全部用料已經備齊,就在破土動工的頭天晚上,柱梁等主要建筑材料不翼而飛,住持和尚派人尋蹤追跡。找到現址時,發(fā)現柱梁已按規(guī)格豎好,且無大殿的后梁后柱,從頭以為這是神意,于是遵照神意把寺建于現址,并因柱梁飛來自立,命其為“飛來寺”。今天,站在豆溫村邊遠看飛來寺,確有欲飛之勢。山巒疊宕,森林茂密,云霧繚繞之中顯現的古寺,有斬云斷霧之姿,更有凝而不變之影,真是懸崖陡處辟仙臺,瓊樓玉宇屹正乙。飛來寺潭前有一凜冽清泉,相傳此泉水有駐顏長壽之功效,寺內住持因常飲而高壽,故到山上的人都爭相飲用,臨走還要帶幾壺下山。白茫雪山山頂積雪終年不化,就像一座晶瑩透亮的玉柱直插藍天,巍峨壯麗。山腰繚繞的白云恰似雪山的一塊美麗面紗,又給雪山增添了幾分神秘的色彩。
德欽飛來寺正對卡瓦格博峰,上建有“中日梅里雪山登山勇士殉難”紀念碑和一座佛塔,紀念碑是為紀念1991 年1 月4 梅日梅里雪山登山隊的17 名遇難登山隊員而立的。佛塔則是為了紀念十世班禪視察德欽所建。
卡格博,藏語意為“白色雪山”,俗稱雪山之神,是藏傳佛教的朝覲圣地。傳說是寧瑪派分支伽居巴的保護神,位居藏區(qū)八大神山之首,當地人稱為“巴何洛登地”。相傳卡格博原是九頭十八煞神,后為蓮花生教化,改邪歸正,皈依佛門,做了千佛之子領朵制敵寶珠雄大師大王格薩爾王帳下的一員神將。卡格博神常被藏民供奉在神壇上,形象是身騎白馬,手執(zhí)長劍,雄姿勃發(fā),與突兀所見的卡格博峰雄偉挺拔的英姿有共通的陽剛之美。據說,若你今生有幸登上布達拉宮,便可在東南方的五彩云層之中看到卡格博峰的身影,可見其巔之高,其輝之遠。每年秋末冬初,各地藏傳佛教教徒不遠千里徒步趕來這里朝拜神山,圍著神山“轉經”,少則七天,多則半月。若逢藏歷羊年,轉經者更是增至數倍,匍匐膜拜神山,場面極為壯觀。
卡格博峰是云南十個國家級重點風景區(qū)之一的三江并流景區(qū)的主要景觀,曾被洛克博士稱為“世界上最美的山”。1986 年,藏傳佛教的十世班禪大師確的堅贊曾在這里舉行隆重法事。據說,當時太子雪山云霧繚繞,不能見其真顏。當班禪大師誦經,撒了神水之后,卡格博如有神驅,云霧散云,露出了它巍峨的身姿,這在當地百姓中傳為一奇。
在卡格博峰下,明永冰川(藏語稱“明永恰”,“恰”是冰川之意),如素練倒懸。從海拔5500 米向下延伸到2700 米的森林地帶,離瀾滄江面僅800 多米,是世界上少見的低緯度、低海拔季風海洋性現代冰川。
卡格博南側,是一條瀑布從千米高崖傾面而下,稱為“雨崩神瀑”。每當夏季冰雪消融,瀑布飛瀉而下,雨霧彌漫,據說若你被雨霧濕身,則會帶來好的運氣。
卡格博峰如今仍是一座處女峰。早在1902 年,英國就曾在登山隊首次挑戰(zhàn)卡格博峰。之后,美、日、中日聯合等登山隊又4 次攀登,但都失利。1991 年1 月,中日聯合登山隊十七勇士再次向雪山沖刺,不幸全部遇難。消息傳出,中外震驚,被評為該年度中國十大體育新聞之首。十七勇士的遺骸直到1998 年7 月才被上山采藥的當地藏民發(fā)現。據推測,是因1991 年1 月3 日晚至1 月4 突發(fā)的雪崩造成的。為紀念這一壯舉,在飛來寺建了,作紀念。
牛恒剛:2014年8月31日于北京
Hash:03f728bb2c6b034b308bdac23ec868e54f7d18a5
聲明:此文由 了了的天空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