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莫旅行」秋高氣爽的時候,怎么能不去虎丘逛一圈呢?
“到蘇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游遍大好山水的大文豪蘇東坡曾這樣評價過虎丘。
此處原名海涌山,據(jù)《史記》載吳王闔閭葬于此,傳說其葬后三日有“白虎蹲其上”,故得了虎丘之名,沿用至今。
虎丘山,蘇州吳中第一山,站在頂端,能夠看到整個蘇州城,風(fēng)光無限好。
虎丘之塔
有時候開車經(jīng)過老城區(qū)時,總能遠遠地看見虎丘,虎丘不大,占地僅三百余畝,而卻總是能讓人遠遠一眼就無誤地認(rèn)出,原因就是虎丘山內(nèi)高聳入云的云巖寺塔。
虎丘里有著名的虎丘十八景,其中最為世人稱贊的就是云巖寺塔。
古老蘇州的象征,世界第二斜塔,東方披薩斜塔,都是說的已有一千多年歷史的云巖寺塔。
比起塔的本身,更讓人感興趣的,是這座塔承載的千百年的歷史。
文人墨客,達官貴人,都喜歡游虎丘。
晉代顧愷之,六朝顧野王,唐代顏真卿、李白、白居易、韋應(yīng)物、劉禹錫,宋代蘇軾、米芾、紹隆,元代趙孟頫、倪瓚,明代王鏊、沈周、文征明、唐寅、張岱、袁宏道,清代吳偉業(yè)、朱彝尊、洪鈞、陸潤庠,數(shù)不勝數(shù)的名人足跡,也難怪是虎丘十八景之最了。
虎丘之池
關(guān)于虎丘的傳說記載很多,其中最神秘,也是世人討論最多的,就是虎丘三絕之一的劍池了。
劍池外有“虎丘劍池”四個大字,說來還有一番故事,本是書法大家顏真卿親手題字,后來由于年月的自然損毀,虎丘二字被模糊不見,是后人增添上去的,民間有笑稱之“假虎丘真劍池”。
劍池終年不干,池水清澈,據(jù)說可以直接飲用得之。
據(jù)記載,劍池下面是吳王闔閭之墓,入葬時吳王生前最愛的三千寶劍都作為了殉葬品一同埋在了墓里。上個世紀(jì)整修虎丘時曾有劍池水干的時候,發(fā)現(xiàn)的確有春秋時代所制的墓門,不過究竟是否是吳王墓,到現(xiàn)在也沒有得到考古證實。
關(guān)于劍池的來歷,眾說紛紜,平白增添了劍池帶給人的神秘感,而不管真相如何,都掩蓋不了劍池久遠的歷史之感。
虎丘之泉
有山有水的地方,似乎總能找到泉眼,在虎丘也不例外。
關(guān)于憨憨泉,也有一個傳說。
有位眼睛不太好的名叫憨憨的高僧,當(dāng)時虎丘山上的一位方丈收留他做挑水和尚,有一次他挑水經(jīng)過泉眼,短暫休息不小心睡著做了一個夢,夢里一位高僧告訴他此處有一泉眼可通大海。醒來之后憨憨和尚開始在這里挖泉眼,功夫不負(fù)有心人,泉眼涌了出來,憨憨的眼睛也被治好了,因此井為憨憨和尚所挖,故稱之憨憨泉。
傳說故事雖然有點離奇,但所傳達的憨憨之情,向往美好,追求希望,是我們都應(yīng)該學(xué)習(xí)的。
依山而筑的擁翠山莊,就像它的名字一樣,翠綠一片,有蘇州園林的樣貌。在這里,可仰望虎丘塔,也可以遠望虎丘附近一帶的風(fēng)景,目之所及,皆是視覺饕餮。
虎丘之民俗
文人墨客、達官貴人都愛來虎丘游玩,除了此處的盛景吸引著他們,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這里一年之中,會舉辦很多的民俗文化活動,人都愛熱鬧的地方,自古以來都是這樣。
其中最出名的要數(shù)“三市三節(jié)”了。
三市指春天的牡丹花市、夏天的乘涼之市和秋天的木樨市;
而三節(jié)自然指的是清明節(jié)、七月半(中元)、十月朝(月朔)。
傳統(tǒng)習(xí)俗延續(xù)至今,虎丘現(xiàn)在每年都會舉辦春節(jié)年會、藝術(shù)花會和金秋廟會。
每逢市、節(jié)的時候,蘇州的大小百姓都會吆喝著去虎丘聚一聚,賞牡丹、吹涼風(fēng)、聞木樨,都是心曠神怡之事,蘇州人啊,可會做這些瑣碎又不失典雅的小事。
虎丘之美食
說起蘇州的茶,第一反應(yīng)自然想到的會是鼎鼎有名的洞庭碧螺春,而其實,“虎丘茶”也毫不遜色。
虎丘茶色如白玉,味道如蘭花香氣,香氣撲鼻,吃起茶來清香怡人,宋代的時候人們稱之為白云茶,說是珍品中的好物。
在虎丘景區(qū)附近,有一條蘇州風(fēng)味美食小吃一條街,當(dāng)?shù)厝瞬惶珢蹃磉@里吃,不過對于每天來來往往的游客來說,在虎丘勝地吃著蘇州地道美食,加上價格還算實惠,也算一件盡興之事。
美食主要以“甜、糯、酥、軟”為主,非常符合蘇州這座江南城市的氣質(zhì),即使不愛吃甜的人,來了這里,也總會忍不住買些來嘗一嘗。
而走的稍微遠一些,在觀景新村,有一家擺了很多年的老攤子,夏天有解暑沁脾的綠豆湯,冬天有暖身暖心的八寶粥,而一年到頭的阿婆做的招牌豆花是最好吃的,哪怕是需要排上長隊,也想去吃上一口味道濃郁的豆花。
美食是吃不完的,就像虎丘的歷史傳說總講不完一樣,趁著秋高氣爽的好天氣,去虎丘走一遭可好?
來自 / 但莫旅行微信號
Hash:e3ed8efbe5a08735839cab732872bc483630040b
聲明:此文由 但莫旅行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